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23±0.5℃水温条件下,利用游泳行为测试水槽分析早期发育阶段鳙幼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5.0~9.0cm,2.5~11.5g)游泳行为特性与水流流速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该体长范围鳙幼鱼的平均临界游泳速度为0.468±0.161m/s;平均突进游泳速度为0.672±0.154m/s,且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绝对突进游泳速度均随体长的增加而线性增加,相对突进游泳速度随体长的增加而线性减小;绝对突进游泳速度与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存在如下关系: ;在测试突进游泳速度中鱼类游泳行为随水流流速变化存在4种游泳状态相互穿插(顶流前进、顶流后退、顶流静止、顺流而下),根据鱼类运动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的4种游泳状态,得到以鳙幼鱼为过鱼对象的鱼道池室主流流速为16.0~46.5cm/s;对于鱼道高流速区的竖缝、孔口等最佳流速应为46.5~85.4cm/s。本研究成果补充了四大家鱼游泳特性指标,为四大家鱼资源保护、鱼类洄游通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修复河湖中鱼类的洄游通道和栖息生境,国内外已建设各型护鱼措施并开展大量水力学与生态学相关研究。集群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生物种群行为,解析其在鱼类洄游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意义重大。本研究营造低湍动能、非均匀流场,针对我国重要淡水经济鱼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展开研究。本研究通过在3种流速工况(0.25~0.50 m/s、0.30~0.60 m/s、0.35~0.70 m/s)下,考察5尾处理组和单尾处理组的实验鱼持久上溯能力及上溯行为特征,量化集群对其克流能力的影响并解析原因。研究显示,集群对草鱼持久上溯能力的影响因流速而异,当流速为0.30~0.60 m/s和0.35~0.70 m/s时,5尾组持久上溯能力分别显著高于(P=0.030)和低于(P=0.048)单尾组;而集群能够普遍提高鲢的持久上溯能力,当流速为0.25~0.50 m/s (P=0.004)和0.35~0.70 m/s (P<0.001)时,5尾组持久上溯能力提升显著。集群多数情况会增加2种鱼的上溯耗时,只有当流速为0.35~0.70 m/s时,鲢的首次上溯时长在集群时显著下降(P<0.001)。集群能够帮助草鱼节能上溯,却会增加鲢的上溯累积耗能。综上所述,集群既可提高也可抑制鱼类上溯能力,其对上溯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耗、视觉反应及克流能力等方面,研究结果可为鱼类保护设施的设计、运行进一步提供可靠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鱼在复杂水流环境中的运动行为,提升鱼道过鱼效果,实验通过在水槽中放置障碍物,分析不同来流速度(1,3和5 BL/s)(BL/s即体长每秒)下鲢幼鱼顶流静止和顶流前进时的游泳动力学表现,提取的游泳动力学指标有摆尾频率、摆尾幅度、对地游泳速度、游泳加速度和运动步长。结果发现,半流速度1 BL/s下,与自由来流相比,鲢幼鱼在障碍物后方顶流静止时,摆尾频率降低,摆尾幅度增加;顶流前进时,摆尾频率、对地游泳速度、游泳加速度和运动步长降低,摆尾幅度增加。半流速度3 BL/s下,障碍物有助于节省鱼类运动能量的消耗。在有障碍物的水流中,顶流静止时的摆尾频率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顶流前进时,摆尾频率、摆尾幅度和游泳加速度随流速增大而增大,而运动步长随流速增大而减小。位置偏好研究表明,当流速为3 BL/s时,鲢幼鱼明显集中在距离障碍物后方约5~30 cm处游动,停留时间占比达92.5%,可能采用了卡门步态的运动模式;当流速为1和5 BL/s时,鲢幼鱼没有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位置偏好;在自由来流中,鲢常贴壁游泳,亦没有明显的位置偏好,表明障碍物和流速的结合可为鱼类提供水流藏匿场,研究结果为鱼道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在自由游泳状态下的动力形成过程与高效推进模式,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和涡量分析原理,在静水条件下对直线、转弯和后退3种游泳状态下的草鱼幼鱼(平均体长4~10 cm)周身受力特征及推进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线和转弯游泳时,草鱼幼鱼主要依靠尾部聚集的正涡形成推力,该部位的推力转化率最高可达73%,而后退时的幼鱼则主要依靠中部负涡产生的反向力来推动鱼体;试验数据显示,当头部偏角为9°~10°时,直线游泳的草鱼幼鱼整体推进效率最高可达83%,其次为转弯和后退游泳状态,这两种状态下的幼鱼最高推进效率分别为74%和65%.研究表明,尾部聚集的正涡是幼鱼前进推力形成的主要来源,且较小的头部偏角更有利于草鱼幼鱼的高效推进.  相似文献   
5.
全双工射频识别系统(RFID)相较于半双工具有操作简便、数据传输方便等优势,国外广泛应用于鱼道过鱼效果评价。针对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的现状,以植有PIT标签的仿野生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识别与否作为评判系统监测效率高低的依据,定量分析鱼体入射角度、鱼体入射范围、鱼体长大小和游泳速度对全双工射频识别系统监测效率的影响,以接收到监测数据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AIC模型准则筛选出最优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游泳速度(P=0.001)和鱼体长大小(P=0.03)与系统成功监测概率呈负相关。鱼体入射角度(0°~90°)对系统监测效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鱼体入射范围0~10 cm的监测效率显著高于入射20~30 cm和30~40 cm(P0.05)。为进一步提高鱼道监测效率,建议在开展实际鱼道工程监测前,应掌握鱼类基础参数(如体长)和行为(如游泳速度)数据,合理布置天线位置,将有助于为监测评估后的鱼道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不同电学参数的拦鱼电栅在静水条件下对草鱼幼鱼[体长(10.22±2.01) cm、体质量(34.25±3.62) g]趋避行为的影响,实验构建了一种双排式的拦鱼电栅,在静水条件下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实验设计,测试了脉冲电压、脉冲频率、脉冲宽度等脉冲直流电参数对拦鱼效果的影响;为了探究静水下拦鱼效果最佳的拦鱼电栅电学参数在不同流速下的适应性,在鱼道模型中设置了3种流速条件(0.15、0.25和0.35 m/s)分别进行放鱼实验,测试了不同流速下拦鱼电栅对鱼道进口诱鱼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静水条件下,工况7阻拦率最高(88.67±1.10)%、平均昏迷率较低,对拦鱼效果的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分别为脉冲电压、脉冲频率、脉冲宽度;(2)通过方差分析和单因素多重比较,得到了在静水条件下对草鱼幼鱼的拦鱼效果最佳的拦鱼电栅电学参数,即脉冲电压设置为160 V/m、脉冲频率为6 Hz、脉冲宽度为16 ms;(3)采用静水条件下的最佳电学参数设置(脉冲电压为160 V/m、脉冲频率为6 Hz、脉冲宽度为16 ms),当河道流速为0.15 m/s时,拦鱼电栅的开启能够显著提高草鱼幼鱼的鱼道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