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1篇
  1篇
综合类   45篇
水产渔业   135篇
畜牧兽医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敏是人和养殖动物常见的疾病,而且发生的频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为了深入了解过敏反应的机制,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钙调磷酸酶A beta (calcineurin A beta,CnAβ)基因敲除的大鼠RBL-2H3细胞株,并探讨CnAβ基因对RBL-2H3细胞生长及脱颗粒的影响。选取大鼠CnAβ基因第一外显子为敲除靶点,设计并合成3个单导向RNA (single guide RNA,sgRNA),构建pX459-CnAβ-sgRNA质粒,并用脂质体3000将构建好的质粒转染到RBL-2H3细胞内;利用嘌呤霉素对转染细胞进行筛选,通过DNA测序验证获得CnAβ基因敲除的RBL-2H3细胞株;并检测CnAβ基因缺失对细胞增殖和脱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CnAβ单基因敲除的大鼠RBL-2H3细胞株;CnAβ基因缺失对RBL-2H3细胞增殖、细胞的颗粒形成以及颗粒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抑制由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RBL-2H3细胞脱颗粒作用。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动物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为动物过敏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三峡水库水域牧场鲢放流后对环境的生理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人工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放流后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应激响应和适应过程,将池塘养殖鲢放流至三峡水库水域牧场后,测定鲢血清和肝胰脏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显示,放流后鲢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血清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固醇(TC)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SOD、ALP、ALT、AST和LDH活性及TP、TC和TBIL含量在5 d时显著高于放流前水平,TG含量在28 d显著高于放流前水平,CAT活性在14 d显著高于放流前活性。在放流68 d肝胰脏SOD、CAT、ALP、ALT、AST、LDH活性及TP和TBIL含量与放流前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鲢放流后5~14 d内机体产生了氧化应激反应,肝胰脏受到氧化应激损伤,各项指标在14~28 d之后逐渐下降,放流后60~68 d恢复到放流前水平或达新的稳态。结果表明,鲢从池塘养殖环境转换到天然水体后,会产生短期氧化应激反应,需要1-2月的生理适应期各项机能才能调节至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BX2012株脂蛋白(lipoprotein)的免疫原性及其对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保护效果,以无乳链球菌脂蛋白基因序列(GenBank序列号:CP000114.1,SAK_0321)的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区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将截短表达的脂蛋白制备成亚单位疫苗,同时制备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比对。结果显示:重组表达载体p ET-32a-LIP342在BL21(DE3)中获得了良好的可溶性表达,分子质量约为30 kDa,纯化使LIP342纯度由41.75%提至87.23%;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LIP342可被兔抗无乳链球菌高免血清特异性识别;LIP342在目前已知不同种属来源或不同血清型的无乳链球菌分离株中同源性为90.35%~100%,在罗非鱼源分离株中同源性为100%;无乳链球菌LIP342蛋白和灭活疫苗均可显著提升奥利亚罗非鱼和大菱鲆血清抗体水平,而LIP342诱导的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灭活疫苗;经0.1 mL 1×10~9cfu/mL的无乳链球菌攻毒后,LIP342蛋白和灭活疫苗对供试鱼的累积存活率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结果表明,高度保守的LIP342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无乳链球菌亚单位疫苗候选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笔者观察16、19、22、25、28、31℃6个温度条件下四川华鳊的胚胎发育过程,描述总结(25±0.5)℃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华鳊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在(25±0.5)℃下孵化总历时44.83 h;在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19℃时孵化率为30.00%,其中畸形致死占87.19%,显著高于其余4个温度组(P<0.05);温度由19℃升至31℃时,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短,各温度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器官分化阶段均用时最长,占整个胚胎孵化历时的72.53%~77.07%;胚胎畸形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1℃的胚胎畸形率约为28℃的2倍;在22~28℃时,胚胎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成活率最高,畸形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19±1)℃,卵径(y)与胚胎孵化时间(x)的关系为y=49.56-44.36x+47.92x^2(r^2=0.996);水温22~28℃为适宜孵化温度,最佳水温约为25℃;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69℃,有效积温为522.35~595.11℃·h。  相似文献   
5.
四川华鳊卵子发生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卵子的发生规律,对其卵子发生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和描述。将卵子发生分为卵原细胞(Ⅰ时相)、单层滤泡时相(Ⅱ时相)、卵黄泡出现时相(Ⅲ时相)、卵黄充满时相(Ⅳ时相)和成熟卵子(Ⅴ时相) 5个时相。观察发现,四川华鳊卵原细胞存在2种形态,分别为早期卵原细胞和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卵原细胞;同时将早期初级卵母细胞划入Ⅱ时相,此阶段细胞核膜边缘出现多个小核仁,将其作为小生长期开始的标志;Ⅲ时相卵黄泡出现,当卵黄泡积累至3~5层时,卵黄物质即开始积累,此时多以卵黄颗粒的形式存在;进入Ⅳ时相后,卵黄物质沉积形成卵黄小板,卵黄泡被挤压至卵周,形成皮层小泡,卵子成熟后,原皮层小泡所在区域呈块状或颗粒状,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呈橘红色。  相似文献   
6.
蒙古鲌食性转变的稳定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并结合胃肠内容物鉴定,探讨了小江水域渠马镇至黄石镇段蒙古鲌食物组成。结果显示,体长<200 mm的小个体蒙古鲌δ13 C、δ15 N值分别为(-24.50‰±1.15‰)、(12.17‰±1.54‰),食性类型为杂食性偏肉食性,营养级为2.9;体长>200 mm的大个体蒙古鲌δ13 C、δ15 N值分别为(-23.87‰±1.12‰)、(13.54‰±1.12‰),食性类型为肉食性,营养级为3.3;大个体蒙古鲌δ13 C、δ15 N值极显著大于小个体蒙古鲌(P<0.01),表明蒙古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了食性转变,但部分大个体蒙古鲌和小个体蒙古鲌由于食物来源相同而出现了同位素值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7.
脊椎动物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的分子机制保守,但不同类群的最上游的性别决定基因却大不相同,尤其是鱼类,其性别决定基因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性别决定包括环境性别决定和遗传性别决定,环境性别决定主要受温度、光照、激素和pH等的影响,而遗传性别决定一般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决定。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β)信号通路参与介导了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鱼类有多个性别决定基因都是TGF-β信号通路的成员,且该信号通路对于鱼类的性别分化也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鱼类已报道的性别决定基因或候选基因,详细综述了TGF-β信号通路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各种功能,并探讨了该信号通路参与鱼类性别决定的可能机制,这对认识TGF-β信号通路在鱼类性别决定、分化中的作用和性控育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评定大鲵幼体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6种蛋白质水平(干样基础)的实验饲料:D1(43.7%)、D2(47.1%)、D3(51.3%)、D4(55.7%)、D5(59.9%)和D6(64.4%),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0.99±0.15)g的大鲵幼体92 d。结果显示,①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大鲵增重率有显著影响,在D4组达到最大值,较D1组增加了276.4%,且全鲵蛋白质沉积率和肌肉RNA、RNA/DNA值、胃蛋白酶、H^+-K^+-ATPase、胰蛋白酶、脂肪酶和Na^+-K^+-ATPase、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在D4组达到最佳,而肝脏和肠道丙二醛(MDA)在该组均达到最低;②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肌肉粗蛋白线性增加,全鲵脂肪线性下降,全鲵水分和粗灰分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全鲵粗蛋白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D4组达到最大;③大鲵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在D4组达到最高,较D1组增加了27.83%。研究表明,以增重率、肌肉RNA/DNA值、蛋白质沉积率和皮肤胶原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得到大鲵幼体饲料的最适蛋白质水平为55.9%~58.3%(干样基础),该饲料蛋白质水平能显著提高大鲵幼体胃的泌酸能力、机体消化吸收和抗氧化能力,增加鲵体营养素的沉积,从而促进生长和饲料的转化;而低蛋白质水平饲料显著抑制大鲵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两大类型饲料添加剂在水产中的应用及相关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华鲮烂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患有烂尾病的华鲮(Sinilabeo rendahli)体内分离到两个优势菌株(编号:BB090516C-1和BB090516C-2),对分离菌株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鉴定后测定其16S rRNA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对华鲮有较强的致病性,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发酵型短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指标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rom 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维隆气单胞菌的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维隆气单胞菌自然聚为一支,表明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用22种抗菌类药物进行药敏实验发现,该菌对头孢曲松、硫酸庆大霉素等9种抗菌类药物高度敏感,对新霉素等6种药物中敏,对氨苄青霉素等7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