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5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8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78篇
综合类   407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96篇
畜牧兽医   209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5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是造成食源性疾病和食品腐败的最主要原因。杀菌剂和防腐剂等传统的食品保鲜技术不仅会破坏食品特有风味,而且会造成化学污染,不利于人体健康。辐照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非热”加工技术,具有环保、安全、便捷、高效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中。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食品辐照杀菌技术的机理和优势,阐述了辐照技术在生鲜肉和熟食肉制品加工、有害残留物降解中的应用,同时探讨了影响肉制品辐照效果的因素,以期为新工艺的研发提供参考,促进肉制品辐照加工保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亚临床酮病对奶牛产后疾病、繁殖性能及产奶性能的影响。选择产后1~2周的荷斯坦泌乳奶牛807头,其中酮病组336头(1胎样本数量134头,2胎样本数量104头,3胎样本数量98头),正常组471头(1胎样本数量262头,2胎样本数量78头,3胎样本数量131头)。统计每组牛只产后真胃移位、淘汰、配次、受胎率、产奶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产奶量数据65万条。结果显示:2胎、3胎牛的亚临床酮病发病率高于1胎牛;亚临床酮病牛只产后真胃移位的发病率是正常牛的5.2倍,死淘率是正常牛的2.3倍;亚临床酮病会导致2胎、3胎牛配次增加,首配受胎率下降13.05%~23.58%;亚临床酮病对1、2胎高峰奶量无负面影响,但会导致3胎牛高峰奶量下降0.14kg/d。本试验结果显示,亚临床酮病会增加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及配次,并降低奶牛首配受胎率。  相似文献   
3.
冯家新  叶夏裕 《蚕桑通报》2021,52(2):9-10,29
本文介绍了我国蚕种生产上的蚕品种和中系、日系蚕品种的杂交组合等的命名规则,以及我国蚕品种命名的发展进程和命名原则.  相似文献   
4.
蚕丝性能的优劣决定了蚕丝的价值和使用领域.本研究人工设计和构建了包含蜘蛛丝MaSp1基因中的32倍type1序列(32×MT1)和红色荧光蛋白表达框的piggyBac转基因质粒pBac[DsRed-32×MT1],通过显微注射家蚕品种兰10蚕卵获得了能够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家蚕品系pBac-32×MT1.经荧光显微镜筛选、插入位点分析、mRNA表达丰度检测以及茧壳蛋白检测,证明了转基因家蚕能够表达融合了蛛蛛丝蛋白和轻链蛋白的重组丝.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转基因家蚕茧壳和丝纤维表面的形态和结构与野生型蚕品种兰10相近.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去卷积分析表明,转基因家蚕丝蛋白二级结构中与丝应力有关的卢折叠含量达到63.6%,而野生型品种兰10丝蛋白的β折叠含量约为20%.蚕丝机械性能测定表明,转基因家蚕蚕丝的应力、应变和韧性比野生型家蚕丝分别提升了27.7%、10.7%和45.2%.上述结果表明,在家蚕基因组中导入MaSp1基因的type1单一多聚序列能显著增强重组丝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6.
7.
8.
《中国蜂业》2019,(12):54-56
<正>浙江是全国养蜂大省,蜜蜂饲养量、蜂产品产量、产值和出口量已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打造了"全国养蜂大县"江山、"中国蜂产品之乡"桐庐和"中国蜜蜂之乡"丽水等一批特色优势农业"金名片",蜂业已经成为浙江畜牧业的金字招牌。一、产业发展现状1.蜂业生产稳中有升据统计,2010~2014年,浙江养蜂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蜜蜂饲养量稳定在110万群。2015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出台了"蜜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肠道菌群在人类及动物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代谢性疾病、慢性病、自身免疫病等方面,对肠道菌群在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病中的作用关注甚少。直到最近,学术界才开始对菌群与肠道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系统性研究。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肠道细菌在病毒入侵、病毒致病性及机体抗病毒免疫等方面的作用初现端倪,但其机制并未得到全面揭示。本文对近年来在细菌和肠道病毒互作方面具有高影响力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肠道病毒利用细菌促进其体内入侵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总体而言,细菌促进病毒体内感染的机制分为2类:一类是提高病毒粒子稳定性及促进病毒在宿主靶细胞上的黏附作用,即通过提高病毒感染效率促进感染的直接机制;另一类是改变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倾向性,即通过抑制宿主免疫反应促进感染的间接机制。对病毒利用肠道细菌促进体内感染的相关机制进行讨论,有助于深入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揭示病毒与肠道细菌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解析肠道病毒逃逸宿主黏膜免疫的分子机制,为新型肠道病毒疫苗及相关疫苗佐剂的研发和抗病毒治疗新方法的提出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蜂业》2019,(3):63-67
本文对2018年国内外蜂王浆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对公开发表的65篇中英文文献及专利的地域分布和研究领域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述,并重点介绍了蜂王浆在化学组分、质量控制、生物学活性等领域的研究新进展。与2017年相比,2018年蜂王浆的研究热度回升,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