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4篇
  46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是具无限生长特性的喜钾作物,为解决其生育期内多次追施钾肥和叶面喷施缩节胺的用工问题,实现轻简化种植目标,研究包膜含缩节胺氯化钾对棉花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钾素变化特征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一次基施180 kg?hm-2包膜含缩节胺氯化钾(CRKMC)、减少30%钾素用量(126 kg?hm-2)的包膜含缩节胺氯化钾(70%CRKMC)、基施180 kg·hm-2普通包膜氯化钾(CRK)、分次施用180 kg?hm-2普通氯化钾(KCl)和对照(CK,不施钾肥),后三个处理叶面喷施三次缩节胺。结果表明:等量施钾条件下,CRKMC和CRK较KCl籽棉产量分别增加8.81%和9.36%,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5.53%和12.86%,70%CRKMC较KCl增产6.53%,增加净收入13.64%。CRKMC抑制棉花盛花期前的株高,提高后期株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使生物量较KCl增加18.56%~24.98%,提高钾素吸收量,表观利用率增加25.06~38.83个百分点。CRKMC中的钾素和缩节胺在土壤中呈“先慢后快而后趋于平缓”的规律,释放高峰出现在盛花期至始絮期,显著提高蕾期以后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因此,土壤基施包膜含缩节胺氯化钾,可合理协调棉花生长势指标,满足钾素吸收需求,减少30%用量仍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钾素利用率,实现了缩节胺和钾素在同一时空条件下的一体化调控,有助于棉花减肥、高产和轻简化种植。  相似文献   
2.
刘涛  董彬  赵龙浩 《绿色科技》2021,(7):175-177
指出了医疗旅游作为一种结合医疗与旅游的特殊旅游方式近年来逐渐受到游客的青睐。在介绍国内外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山东省发展医疗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危机和机会。提出了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医疗旅游品牌,开发复合型医疗旅游产品,保障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培养医旅兼备专业服务人才,提供便利周到的服务,培养医疗旅游全民化等发展路径。借助政府、医疗机构、企业三种力量形成合力,探索了一套符合山东省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以期将山东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医疗+康养的医疗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BRT作为城市中等运量中的一种,在城市客运交通运输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据临沂市客运交通运输系统现状,在介绍了BRT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基础上,分析了临沂市BRT所处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  相似文献   
4.
在前人对立交桥绿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临沂立交桥的绿化现状以及立交桥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根据临沂市气候条件在立交桥下对11种垂直绿化植物进行抗逆性及适应性观察,通过研究了解了这些植物的物候期、越冬及耐性情况,并筛选出适于在临沂立交桥底生长的垂直绿化植物种类,以期为临沂地区立交桥绿化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临沂市气温变化的小波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临沂市1951—2016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数据资料进行了数理统计和Morlet小波分析,研究了临沂市气温变化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对临沂市未来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波动较大,年平均气温则较为平缓;最低气温及年平均气温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增加幅度分别为0.048℃/a和0.023℃/a,最高气温则没有明显的上升及下降趋势;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年平均气温的概率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年平均气温分别在29a和40a、22a和40a、28a和40a周期震荡剧烈明显,有明显的规律;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偏高的趋势将结束,而最低气温偏低的趋势将结束;40a时间尺度的小波系数的模方值和方差系数最大,能量最强、周期最显著,为气温变化的第一主周期。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氮去除途径及提高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人工湿地是一种去除污水环境中过量氮素的重要手段,具有去除率高、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对人工湿地氮去除的途径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科学选择搭配基质、选择合适的多样化的湿地植物、科学供氧、优化强化氮去除微生物、引入水生动物、优化进水方式和人工湿地构造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氮去除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指出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重金属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生物炭作为新兴吸附剂,因其低成本、吸附性能高、孔隙度大且含碳量高成为理想的吸附材料,对水体、大气中的重金属污染具有有效的吸附作用,能减轻环境污染,提升生态质量。从生物炭的具体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对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常规翻耕(C)、深松(S)、旋耕(R)处理,副区为秸秆还田量,分别设秸秆全还田(P)和秸秆不还田(A)处理,采用Biolog Eco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并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结果显示:深松与秸秆还田均有利于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含量的提高,0~15 cm土层分别提高了9.78%和24.00%,15~30 cm土层分别提高了7.08%和15.81%;深松提高了15~30 cm土层的pH值6.67%,秸秆还田提高了0~15 cm土层的pH值4.32%。深松和秸秆还田均有利于代谢多样性(丰富度指数、香浓多样性指数)、碳源代谢强度的提高,0~15 cm土层分别提高了26.84%、3.84%和38.02%,15~30 cm土层分别提高了11.87%、 3.63%和14.74%。主成分分析表明常规翻耕秸秆不还田和旋耕耕作秸秆不还田碳源代谢功能相近,15~30 cm层次内常规翻耕秸秆全还田碳源代谢功能和深松耕作秸秆全还田处理相近。深松和秸秆还田平均提高了小麦产量5.82%,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与小麦产量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研究合理可行的耕作技术和培肥措施,为提高产量和实现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7年,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的盐碱土上,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连续进行了4年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夏季旋耕15 cm (R)和旋耕后再深松35 cm处理(S);副区为冬季秸秆还田量,设秸秆半量还田(3350 kg/hm^2,B)和秸秆全量还田(6700kg/hm^2,Q)两个用量,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所有处理的养分总量保持一致。开花后每隔10天取样1次,直到收获期,测定植株干物质和穗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玉米小口期、开花期及收获期,取0-100 cm土层样品,每10 cm为一层,测定了土壤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结果】各生育期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两个耕作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与秸秆半量还田相比,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开花期前干物质量较少,但在开花期时,已经开始赶超秸秆半量还田的处理。在收获期,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干物质量显著高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的干物质量,4年中的提高幅度为8.6%~9.7%,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优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P <0.05)。4年干物质积累量,SQ处理平均比SB、RQ和RB分别提高2.5%~7.3%、1.6%~4.2%和7.6%~20.3%。深松与秸秆全量还田有明显的正耦合作用,秸秆全量还田与深松耕作相结合有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 <0.05)。相同耕作方式下,4年中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平均硝态氮含量在小口期低于秸秆半量还田,在开花期显著高于秸秆半量还田,但在收获期又显著低于秸秆半量还田的处理,硝态氮累积量平均降低17.9%(P <0.05)。在4年中深松耕作处理的0-100 cm平均硝态氮累积量比旋耕处理的显著降低8.9%。【结论】在供试盐碱地土壤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结合浅旋耕后再深松的效果最好,可提高玉米产量,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