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5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通过优化建立一套符合山溪鲵属物种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eDNA)分析的操作方法,为后期山溪鲵属资源调查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太白山溪鲵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养殖条件下,进行水样过滤及目标物种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b)基因的扩增,根据测序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判定水样DNA中目标物种的归属.结果 表明:(1)通过酒精直接浸泡、锡箔纸包裹、唾液收集管收集这3种方法对过滤养殖水后的滤膜进行贮存,发现酒精直接浸泡法可增加后期eDNA的提取量;(2)在进行目的 片段的PCR扩增时发现高保真Mix的扩增成功率大于普通Mix;(3)应用属间特异引物进行不同物种扩增后,可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来确定种间的分类.通过优化首次建立了山溪鲵属物种的水样eDNA分析方法,可为后期生活在相同水质且种间分化较小的物种进行eDNA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集林麝DNA样本获得快捷、有效的DNA提取方法是其分子标记,良种遗传选育的分子基础。以林麝粪便为研究对象,用常规和改良的方法比较提取林麝粪便DNA的效率,两种方法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采集林麝粪便后分别在空气暴露0、2、4、6d。用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方法提取粪便DNA,以林麝GAPDH为目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样本。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目的条带,以空气暴露0d的粪便DNA条带光密度值为参考,2、4、6d粪便DNA条带光密度值与0d进行比较获得相对光密度值。结果发现,随着时间延长,林麝粪便逐渐失去光泽,表面粗糙;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提取林麝DNA。试验组2d和4d与0d相比较DNA水平显著上升,6d与0d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仅在2d提取的DNA水平上升,而4d和6d显著下降到0d的水平。以对照组为参照,两组各时间点相比,试验组获得的D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提取DNA的方法可显著提高林麝粪便DNA的获得率。  相似文献   
3.
2017年9月,在西藏察隅县察隅河采集10尾弧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curvilabiatus),其体长范围为136~230 mm,体质量范围为25.7~144.2 g,研究了其部分生物学特征,首次报道弧唇裂腹鱼3项生物学指标:肠体比(RGL)为2.82±0.54、肥满度(CF)为(1.16±0.13)、脏体比(VSI)为(13.55±4.70)%。  相似文献   
4.
2018年7—8月份,对陕西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有鱼类4目7科19种,其中鲤形目CYRINIFORMES为主体,15种,占总种数的78.9%,鱼类种类、数量、个体重量等与过去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保护区鱼类组成相对简单,多样性程度不高,群落结构脆弱,稀有种占保护区物种的26.3%,许多稀有种仅发现1尾,保护区重点保护物种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仅发现2尾。保护区鱼类物种在黑河和渭河交汇区域分布最丰富,海拔梯度400~500m物种分布最多,物种分布基本与保护区所处位置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甘峪河秦岭细鳞鲑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下称\"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评析保护区成立5年来的保护效果;在保护区内海拔每升高100m设定1个样点,共计10个样点,采取电捕法分别于2011年5月和2016年8月在各样点进行采样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指数(D′)分析鱼类多样性,采用Pinkas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研究鱼类物种优势度。结果表明,保护区鱼类组成单一,仅2目3科3种鱼类。鲤科、鲑科和鳅科鱼类各1种,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为主要种,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为一般种,岷县高原鳅(Triplophysa minxianensis)为少见种。两次调查中,拉氏鱥分别占73.76%和71.73%,秦岭细鳞鲑分别占21.63%和26.18%,岷县高原鳅仅占4.61%和2.09%。较低的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反映出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简单、脆弱,极易受外界干扰。两次调查共捕获161尾秦岭细鳞鲑,均重(16.6±17.1)g,最大个体重仅81.5g。2016年采集标本的最大个体重和均重均小于2011年。保护区成立5年后,重点保护鱼类秦岭细鳞鲑占比增加,鱼类多样性指数有所升高,反映出保护区对该鱼种的保护效果显著。保护区内秦岭细鳞鲑个体呈明显小型化,岷县高原鳅的资源量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黑河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秦岭细鳞鲑的主要饵料生物——拉氏鱥的种群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采取电赶以及布设小型粘网的方式进行拉氏鱥标本采集和基础数据收集。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拉氏鱥795尾,拉氏鱥的资源量呈8月4月12月的特征。3次采样中,所有采样点溪流中都发现拉氏鱥,其体型较小但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7.
盐度和饲料蛋白对凡纳滨对虾营养及消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断增加的水产品需求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捕捞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改善水产品供应短缺的问题,发展水产养殖业十分重要。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水环境逐步恶化,应激因素逐渐增多,严重阻碍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寻找绿色健康、安全高效、节约减排的养殖模式已成为热点研究问题。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饲料蛋白是对虾饲料中最主要的营养成分。盐度是影响对虾生理反应的重要因子,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状态。对盐度和饲料蛋白在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营养需求、消化代谢以及健康免疫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明确提出凡纳滨对虾在不同盐度的养殖水体中蛋白需求量有所不同,指出在当前对虾饲料中普遍使用盐度参数缺乏蛋白含量的背景下,水体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的作用应受到关注。最后,对今后养殖凡纳滨对虾水体盐度与营养需求的研究方向以及对虾饲料的开发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秦岭丹江流域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规律,为水域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生态环境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年春季在秦岭丹江流域,选取6个样区16个样点,采集样品,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鉴定出底栖动物18种,隶属3门4纲14科,其中水生昆虫类最多,分属10科13种,占总数72.2%;软体动物3种;寡毛类2种。四节蜉属(Baetis)动物的出现频率最高,达68.8%。春季丹江流域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卵萝卜螺(R.ovata)、四节蜉(Baetis)、摇蚊幼虫(Chironomid larvae)、克拉伯水丝蚓(Limnodrilus ciaparedianus),食底泥者是秦岭丹江流域底栖动物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共有8种。丹江流域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50头/m2,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表明,底栖动物Shannon-Weiner、Pielou、Simpson指数在不同样点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秦岭丹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但分布不均,反映出水域生态环境优劣差异。建议应加大对秦岭丹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治理,控制污水排放量,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丹江流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秦岭黑河流域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秦岭黑河流域鱼类资源现状,分别于2014年4、8、11月调查了黑河库区和上游水源地流域鱼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显示:调查共发现鱼类3目5科14属15种。其中鲤形目2科11属12种,占总种数80%;鲇形目2科2属2种,占总种数13.3%;鲑形目1科1属1种,占总种数6.7%。流域内优势种鱼类有拉氏(Phoxinus lagowskii)和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稀有种有中华鳑鲏(Roodeus sinensis)、高体鳑鲏(Roodeus ocellatus)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黑河库区(海拔549 m)鱼类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结构稳定,而上游流域(海拔649~1 323 m)鱼类物种多样性急剧降低,群落结构脆弱。  相似文献   
10.
应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秦岭黑河流域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不同时期秦岭黑河流域鱼类生物完整性的特点及变化情况,为该流域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西安市重要水源地的保护提供参考。以鱼类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历史资料收集,应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秦岭黑河流域鱼类记录1980年代34种、 1990年代18种,2018年调查到鱼类17种。根据研究区域的鱼类生态特点,筛选鱼类总种类数、鳅科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鲤科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高耐污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低耐污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肉食性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杂食性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等8个指标用于建立评价体系。1980年代秦岭黑河流域F-IBI得分为57,生物完整性\"极好\";1990年代F-IBI得分为18,生物完整性\"极差\";2018年F-IBI得分为30,生物完整性\"差\"。秦岭黑河流域鱼类资源减少,种类组成趋向单一化,鱼类生物完整性呈下降趋势,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相关部门应对厚畛子镇、陈河镇等关键源区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