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首次记述了瓣结鱼的早期发育过程,对其胚胎及幼鱼发育各期特征先后进行了3次较为仔细的观察,并记述了胚胎发育的积温、积累度时值以及从孵化到105d的幼鱼的生长数据。成熟卵直径1.7~1.9mm,受精卵吸水膨胀后,外膜径达2.5~2.7mm,具粘性。在水温20.5~23.0℃条件下,受精卵历时71h7min孵化,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6mm,经65~72d,幼鱼发育基本完成,对瓣结鱼胚胎发育的下限温度及早期发育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消化道指数,其比肠长、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531±0.006、0.014±0.006、0.017±0.003、0.0084±0.0029和0.070±0.011。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方程Y=0.1238X2.8388(r=0.9949,P<0.01);大鳍鳠的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消化液的pH值分别为:3.0~3.8、6.6~7.4、7.2~8.2、7.2~7.9,且消化道各部分具有较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蛋白酶的活性为中肠>前肠>肝胰脏>后肠>胃;而淀粉酶的活性则为前肠>后肠>中肠>肝胰脏>胃;全鱼和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分别为62.09±3.8%和68.28±4.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33±1.7和21.87±2.9;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76%,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总氨基酸量的29.70%。综合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鳍鳠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3.
华鲮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常规血涂片Giemsa和Wright染液联合染色,在Nikon-DXM1200数码显微摄影系统下观察华鲮的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红细胞数量最多;未成熟者核较圆,染色相对较浅;有直接分裂现象。(2)嗜中性粒细胞一般呈球形,核形态多变;亦发现有衰老解体者。(3)单核细胞卵圆形或近圆形,核较大,一般占整个细胞的1/3强,较大者可达1/2强。(4)淋巴细胞呈不规则圆形,核质比可达4/5强,细胞表面有伪足状突起。(5)血栓细胞有四种形态,核质比很大,边界不明了;有直接分裂现象。(6)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据此可推断:(1)鱼类红细胞比白细胞大的论断并不准确,血细胞的形态和物种的系统发育可能相关;(2)所谓的"大""小"两类淋巴细胞,可能为同种细胞的不同功能或发育状态;(2)鱼类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存在与否,有待进一步探讨;(3)血栓细胞"形态不同显示了发育时期或者功能状态的不同"的推测。 相似文献
4.
以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灭活菌苗为免疫原,以平均体重为86 20g人工饲养的健康南方(Silu rusmeridionalis)为实验对象,通过腹腔注射免疫原(浓度为1 0×108/mL)免疫,剂量为0 2mL/尾,并分别在免疫后的第1、2、4、7、14、21、28天对实验鱼尾静脉采血,进行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液中吞噬细胞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FKC)可以增加南方外周血液白细胞数量并引起不同种类白细胞组成比例的变化,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在免疫后第1、2、4、7、14、21、28天,南方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而且吞噬细胞活性大为提高,吞噬百分比较对照组平均升高了17 66%,吞噬指数比对照组平均升高了1 16,在免疫后第4天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达到最高值,吞噬百分比为48 40%,吞噬指数为4 82;免疫后第21天,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使用疫苗后,鱼类非特异细胞免疫在初期(尤其是在第2~7天)明显增强,这是鱼用疫苗在免疫早期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大眼鳜早期生活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刚出膜至出膜60 d的大眼鳜(Siniperca kneri)仔鱼的摄食、游泳方式、趋避光性、洞穴隐蔽性、停留的水层、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及对黑白底质的选择性进行观察发现:水温21~24℃时出膜6 d后有部分仔鱼开始摄食,8 d后全部开始摄食,它们只摄食活的适口饵料,其间发生一次死亡高峰,仔鱼存在相互残食现象;仔鱼的游泳方式在前期(出膜后的前3 d)为逆时针螺旋运动,接着垂直向液面冲游及和液面平行的平行巡游,到后来转为较长时间停留于某一水层的相对静游;仔鱼的趋避光性则由前期对光亮度不敏感到趋光以及后期的避光性;停留水层也由刚出膜的贴缸底静卧转变为分布于水表层后停留于中层再转为下层;对外界刺激由前期无反应到有一定反应再敏感迅速四处逃窜至光线较弱处;对黑白底质的选择性则经历了不明显到明显的过程。这些习性的转变是由其运动能力增强、捕食方式变化以及饵料生物分布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杀灭离体小瓜虫的药物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不同的药物及同一药物不同浓度对小瓜虫的成虫、幼虫、包囊的杀灭作用。 0 2~ 0 5mL/L甲醛、 2 %食盐水、 0 2~ 0 2 5mL/L冰乙酸、 0 2mL/L双氧水、辣椒老姜混合熬煮液、苦楝果熬煮液对离体小瓜虫均有明显的杀灭作用。而 1%食盐水、辣椒熬煮液、老姜熬煮液、苦楝树皮熬煮液、黄荆粗枝及细枝熬煮液、 0 7mg/L铜铁合剂对生活史中任何阶段小瓜虫均无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7.
华鲮消化道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8尾华鲮(Sinilabeo rendahli Kimurai)消化道的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消化道长是体长的11. 1倍。同一性别消化道长与体重、体长呈正相关,不同性别相近体重体长的 个体,雄性消化道长于雌性。整个消化道分为食道、前肠、中肠、后肠四部分。粘膜层由柱状上皮细胞和杯 状细胞构成,其下为基底层细胞。从前肠至后肠前段,杯状细胞的数量、肌肉层的厚度、皱褶的数量和高度 均逐渐减少。食道和前肠纹状缘明显,中肠以后各部分纹状缘不明显。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主要存在于前肠、 中肠和后肠前段,且由前至后分布呈递减趋势,以褶基部分布最多,褶顶端分布次之,其余部位零星分布。 内分泌细胞有 A、B、AB、NP 四种类型,其中主要是 A 型和 B 型。 相似文献
8.
嘉陵江下游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3年5月至10月对嘉陵江下游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该水域鱼类资源变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计调查226船次,统计渔获物1153kg,测量鱼类标本19378尾。共记录鱼类92种,隶属于5目14科61属,其中有13种为该水域新记录。结果表明嘉陵江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物种组成、种群结构发生了变化;珍稀鱼类、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绝迹,如中华鲟、达氏鲟、白鲟、胭脂鱼、等。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仔稚鱼从出膜至30日龄时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仔鱼出膜后第1天,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均能检测到活性,而胃蛋白酶活性在第22日龄才检测到.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随着仔稚鱼的发育而发生变化,其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4日龄时达到最大值(4.193±0.04)U/mg protein;之后随日龄的增加比活力降低,直至15日龄达到最小值(0.452±0.07)U/mg protein.之后从15日龄到30日龄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比活力从1日龄逐渐增加,至4日龄达到最大值(4.611±0.12)U/mg protein,从10日龄到18日龄维持在一较低水平,随后随日龄的增加淀粉酶比活力增加.脂肪酶比活力从1日龄到3日龄逐渐增加,到3日龄达到最大值(4.398±0.07)U/mgprotein,3日龄以后直到30日龄,脂肪酶比活力随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并且一直处于一较低的水平.瓦氏黄颡鱼发育过程中,主要消化酶活性随生长变化显著,反映瓦氏黄颡鱼随着生长其消化功能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0.
20种中草药杀灭离体小瓜虫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20种不同中草药,研究其不同浓度的水提物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成虫、包囊和幼虫的离体杀灭实验效果。结果显示:0.1 g/L槟榔和乌梅对各个阶段的虫体均有杀灭效果,0.1 g/L大黄和黄芩1 h内对幼虫有杀灭效果,1.0 g/L浓度能杀灭成虫和包囊,表明槟榔、乌梅、大黄、黄芩的杀虫效果相对较好;贯众、乌药、枳壳等13种中药浓度达到10 g/L、50 g/L或100 g/L才具有一定杀虫作用,但效果不很显著;熟地黄、茯苓和黄芪即使浓度达到100 g/L时,也不能杀灭虫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