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5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完全免费 | 331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126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95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103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93篇 |
2008年 | 94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对两种不同规格 (8.2 5± 0 .5 0g ,4 0 .4 1± 2 .4 5g)的美国红鱼分别在 18~ 2 0℃和 2 0~ 2 4℃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再恢复投喂实验。在实验的 30d内 ,两次实验结果均表现为饥饿 5d组的美国红鱼生长略快于对照组 ,而饥饿 10d和 15d的鱼在相同的时间内 ,体重的增加量未能赶上对照组。各组间生长虽有差别 ,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饥饿使鱼体水分、灰分含量增加 ,脂肪含量下降 ,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 ,但各成分从恢复投喂到实验结束时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各组间摄食量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步下降 ,而饵料转换效率逐步上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标准代谢率下降 ,而在恢复投喂之后又逐步回升至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 ,美国红鱼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由降低标准代谢和提高食物转化率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将大(394.5~401.8g)、中(283.8~324.3g)、小(94.5~112.3g)3种规格的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放养在8个10.0m×10.0m×0.8m水泥池中,投喂含金银花、人参和山楂等中草药的饲料。经28d、56d和83d的饲养表明,摄食含中草药饲料的大、中、小规格鱼的瞬时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2.4%、18.9%和2.9%(P<0.05);饲料系数分别下降20.77%、4.26%~39.42%和12.14%,饲料转化效率提高3.0%~36.4%、23.53%和11.1%(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性分别显著地提高11.66%、13.49%、9.13%和11.3%、16.64%、8.55%(P<0.05);胃和肠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2.63%、3.77%、2.31%和6.5%、14.47%、5.54%,但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溶菌酶和总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2.43%、15.38%~17.31%、14.43%~17.56%和7.07%、5.28%~11.54%和7.82%~8.75%,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SOD活力显著提高9.53%、9.09%和15.14%(P<0.05)。 相似文献
3.
以1992年12月从加拿大引种到中国、以群体交配的方式在中国繁养了7代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为材料,随机选取15个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分为A、B、C3组,分别通过自体受精建立15个自交家系,每组设各自混群对照。结果表明,海湾扇贝自体交配家系的受精率较高,并与对照组相近;但孵化率变化较大,15个自交系的孵化率变化范围为1.35%~68.23%,平均为31.44%。自交家系F。面盘幼虫的生长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附着变态时间也迟于对照。在15个自交家系中有14个获得成体子代,共1311个个体,但各家系间差异很大,从13个到186个不等。自交家系子代个体可以发育到性成熟并可繁殖F2,证明通过自交培育海湾扇贝家系在技术上可行。方差分析表明,除A组自交家系体重与其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余绝大多数自交家系和对照组相比,在壳长、壳高和体重方面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本研究还表明,海湾扇贝的自交可导致自交衰退,表现为发育迟缓和个体小型化。在面盘幼虫阶段自交衰退率为25.9%,成体阶段平均为12.7%。 相似文献
4.
对两个不同地理种群的栉孔扇贝的两个群体———中国种群(C)和日本种群(J)的纯种后代及其正反两个杂交组合(C♀×J♂和J♀×C♂)的杂种个体,早期(10月龄)同地同期生长发育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个种群正、反交杂种一代在壳高、壳长、壳宽、活体重及成活率5个生长发育指标上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反交杂种F1′除成活率外,其余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显著优于正交杂种;中国和日本两个亲本群体各个性状的测定性能表现为壳宽差异显著和成活率差异极显著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证明杂交是提高扇贝生产性能和抗逆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酶解物对Fenton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从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5种酶中,筛选出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作为酶解鲢制备具有较高清除羟自由基活性酶解物的理想水解酶;用正交试验L9(3^4)对两种酶的水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最佳酶解条件下得到的酶解物进行Sephadex G-25凝胶柱分离,洗脱液分别在波长280nm处比色,测定酶解物中主要抗氧化活性肽的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在温度50℃、酶解时间15min、pH=6.5、酶质量分数1.50%、底物:水=1:2的水解条件下,酶解物对羟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清除率为88.2%;胰蛋白酶在温度55℃、酶解时间60min、pH=8.0、酶质量分数0.25%、底物:水=1:2的水解条件下,酶解物对羟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清除率为84.2%。木瓜蛋白酶酶解物在最大洗脱峰时有最大羟自由基清除率峰,清除率为95.1%,在最大峰处酶解物中活性肽的分子量为2.2kDa;胰蛋白酶酶解物在最大洗脱峰时也有最大羟自由基清除率峰,其清除率为89.6%,该峰处活性肽的分子量为14.2kDa。 相似文献
6.
采用磁珠富集法构建哲罗鱼(Hucho taimen Pallas)荩因组微卫星文库。哲罗鱼基因组DNA经Mbo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选取400-900bp的片段,用生物素标记的简单重复序列(ACA)15作探针与其杂交,杂交复合物结合到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磁珠上,获得目的片段,连接T载体克隆,构建基因组微卫旱富集文库。再用同位素标记的(ACA)15探针进行二次筛选,筛选出686个阳性克隆,阳性克隆率为35.94%。对其中14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共获得149个微卫星序列,4个小卫星序列,其GenBank Accession Number为DQ110955~DQ121108。其中perfect(完美型)62个,占41.61%;imperfect(非完美型)92个,占61.74%;compound(混合型)5个,占3.36%,重复次数主要分布于6~45(81.21%),平均重复次数为32.5,这表明(ACA/TGT)。在哲罗鱼基因组DNA中含最非常丰富。本研究旨为从DNA水平上研究哲岁鱼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及目前群体现状等方面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7.
在对栉孔扇贝中国种群(C)和日本种群(J)的亲本后代及其正反交两个杂交种群的杂交个体9月龄生长发育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群的中期(11、13、16、18月龄)生长发育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种群的生长速度略低于日本种群;正反两个杂交组合的杂种群体的壳长、壳高、壳宽、体重4个生长发育指标在中期4个测定阶段生长速度均高于亲本种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范围在5%~50%之间,J♀×C♂杂交组合优于C♀×J♂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在性状间存在明显差别,体重的杂种优势远大于壳长、壳高和壳宽,变化趋势为体重>壳高>壳长>壳宽;生长发育季节对栉孔扇贝各个性状的生长速度影响非常大,18月龄处于冬季最寒冷的时间,栉孔扇贝在第2个冬季不仅停止生长,而且体重降低,越冬期间仅能维持生命。 相似文献
8.
磁珠富集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分离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方法。本研究通过该方法分离草鱼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基因组DNA经Sau3AI酶切,同收纯化400~900bp片段,连上接头,构建“基因组PCR文库”。用生物素标记的简单重复序列(CA)15作探针与其杂交,杂交复合物结合到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磁珠上,经一系列的洗涤过程,去除磁珠表面不含有微卫星的片段。将吸附在磁珠上的片段洗脱,PCR扩增放大,再进行克隆和测序,根据微卫星两端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即可得到微卫星分子标记。本研究义通过同位素标记的探针(CA)15进行二次杂交筛选,获得阳性克隆132个,所得到的阳性克隆经测序,86.36%含有微卫星序列,共获得130个微卫星DNA序列。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5.0没计引物83对。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方法从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血液中提取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Sau3AI酶切后,选取250~750bp大小的片段构建鳙鱼基因组文库。采用人工合成的重复序列(CA)15、(AG)12、(AAG)8用同位素标记作为探针,通过原位杂交筛选基因组文库,获得鳙鱼的微卫星序列。进一步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引物。通过杂交获得99个阳性克隆,经测序筛选出82个微卫星序列,设计引物65对。 相似文献
10.
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和分析饥饿和再投喂对美国红鱼(Sciaenopsocellatus)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的影响。鱼样体重(8.25±0.5)g,体长(8.84±0.27)cm。从形态结构看,饥饿与再投喂前后食道无明显变化,而饥饿10、15d的实验鱼胃壁变薄,幽门盲囊变小,肠管收缩,呈透明状,肝胰腺萎缩,呈姜黄色,胆管呈深绿色。从组织结构看,食道无明显变化;饥饿时间不同,各组织受损害和恢复程度不同。饥饿5d的实验鱼基本同对照组;而饥饿10、15d的实验鱼组织变化较明显:皱襞和上皮细胞高度均减少,分泌颗粒减少。胃腺细胞收缩,结构不完整;幽门盲囊长度和直径变小;肠直径变小,微绒毛退化;肝组织致密,肝细胞内脂滴减少,体积缩小;胰腺泡缩小,排列不规则。再投喂各主要结构均有所恢复,有些恢复到饥饿前水平,但大部分未能达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