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2.
3.
生物水净化剂对养殖池塘水质的调控作用初探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生物水净化剂是含有芽孢杆菌、酶和营养物质的一种微生态制剂。可以用于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各个环节和其它水处理过程。进行了3种不同浓度(2、4、8g/m^3)的生物水净化剂30d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水净化剂对养殖水体具有以下主要作用及特点:①对水质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增加水体透明度。降解氨氮。降低化学耗氧量;②3个浓度对水质改善都有较理想的结果,其中2g/m^3组最为经济、有效;③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快,使用后第2天就具有明显效果;作用时间长,净化效果可维持2~3周。 相似文献
4.
5.
在鱼类生境遭受破坏,渔业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修建鱼道等过鱼设施已成为减缓水利工程建设所致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纵观世界各国,早期的鱼道建设往往因为缺乏对鱼类的了解而最终成为摆设。我国的鱼道建设起步晚,其再度兴起需要更可靠的生物学信息。鱼类的游泳能力及行为关系着鱼道设计的各个方面,决定着设计的成败。文章针对鱼道设计,综述了国内外几十年来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成果。鱼类的游泳速度可分为三类,即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和突进游泳速度,其中与鱼道设计密切相关的是后两者。影响鱼类游泳速度的因素既有生物个体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摆尾频率、体长、疲劳时间、温度及耗氧量等。文章最后简述了鱼类行为学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我国针对过鱼设施建设的鱼类行为学研究极少,总结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经验成果可为我国的过鱼设施建设提供生物学基础,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密度日益增加,鱼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出现了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鱼类肝胆综合症。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强化投饲、乱用药物、维生素缺乏、饲料酸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都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7.
克氏原螯虾的食性、繁殖和栖息习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2月~2006年4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6省市克氏原螯虾的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该虾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洞穴或水草丛中,晚上活动和觅食;尤其喜欢栖息在壤土与砂质土壤、水草较集中茂盛处、静水和缓流水体中,繁殖季节爱掘洞.年产卵1次,体长70~107mm的雌虾抱卵100~320粒.天然水域克氏原螯虾主要以马来眼子菜、金鱼藻、轮叶黑藻、高等植物碎片、菹草为食,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地理区域,其主要食物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9.
10.
采用声学探测的方法,进行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繁殖群体数量的估算.2005~2007年,第1次产卵前的资源量分别为235尾、217尾和203尾;第1次产卵后的资源量分别为157尾、157尾和102尾.采用食卵鱼解剖统计和股分析的方法对中华鲟的自然繁殖规模进行估算.其结果为,2005~2007年间中华鲟的产卵量分别为356万粒、119.6万粒和238.6万粒.结合历史相关研究数据,对近10年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和繁殖规模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1次产卵前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下降趋势明显,但2002年以来其数量趋于基本稳定,年际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2002年以来,第1次产卵后停留产卵场的中华鲟数量有增加的趋势,而中华鲟的繁殖规模近10年来呈现极其显著性的下降趋势(P<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