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为了培育马氏珠母贝新品种,开展了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的工作,获得了3个自繁群体和3个杂交群体,BB1、DD1和SS1分别来自北海野生种群(BW)、大亚湾野生种群(DW)和三亚野生种群(SW)自繁一代;BDl、BS1和DSl分别来自BW与DW、BW与SW以及DW与SW杂交一代。运用方差分析对6个子一代群体的5个主要性状(壳长、壳宽、壳厚、总体重和壳重)进行了比较,3个杂交群体未表现出杂种优势。但获得的6个群体将成为进一步选育的基本群体。子一代的变异性增加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蟹初始体质量为(71.25±1.13)g。设计对照组(不额外添加氨氮,水中本底氨氮质量浓度约为1 mg/L)、低浓度组(10 mg/L NH4Cl)、中浓度组(50 mg/L NH4Cl)、高浓度组(100 mg/L NH4Cl)4种不同的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于胁迫的第1天、3天、5天、15天抽取血淋巴进行相关免疫指标测定,并观察氨氮胁迫15 d后对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处理组的血细胞密度(DHC)在胁迫初期(第1天和第3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胁迫第5天,各组血细胞密度均升至最高;但至第15天时,高浓度组的DHC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浓度的氨氮胁迫在短期内可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浓度的氨氮胁迫却抑制其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SOD活性变化趋势与DHC相似,CAT活性在胁迫第5天时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3个氨氮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第15天时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丙二醛(MDA)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不同浓度的氨氮胁迫使MDA增加速度不同,浓度越高,MDA在体内累积量越大;(2)与对照组相比,3个氨氮处理组的中华绒螯蟹在遭受氨氮胁迫15 d后,其肝胰腺B细胞数量均减少,转运泡体积明显增大,细胞核增大且数量增多;而且在高浓度组中,中华绒螯蟹的部分肝小管基膜破裂、细胞结构模糊,少量细胞核解体。结论认为,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中华绒螯蟹DHC逐渐下降,MDA含量逐渐增加,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遭到损伤,同时机体细胞和组织受到伤害甚至出现死亡。研究结果从免疫学与形态学的角度阐明了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毒害机制。 相似文献
3.
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比较分析了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产生的3个子一代群体(BB1、DD1、SS1)和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产生的3个子一代群体(BD1、BS1、DS1)的11个形态性状、壳厚指数、壳重指数和肥满度。壳厚、壳重、总体重和绞合线深与壳长幂值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壳宽和绞合线长与壳长对数值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为解决我国海水珍珠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马氏珠母贝选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生长速度和抗病力,兼顾提高珍珠的质量。壳长、总体重和壳重应该在马氏珠母贝选育过程中作为指示生长速度的主要形态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4.
用AFLP标记构建了印度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全同胞家系的遗传图谱。用经过筛选的36对引物组合对父母本和62个子代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共得到1 547个标记,包括581个1∶1分离标记。母本分离标记294个,其中178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父本分离标记287个,其中182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雌性框架图包括33个遗传标记,分布在14个连锁群中,标记间平均间隔24.3 cM,有2个3联体,11个连锁对,图谱总长度为488.5 cM。雄性框架图包括53个遗传标记,分布在19个连锁群中,标记间平均间隔30.5 cM,有4个3联体,10个连锁对,图谱总长度为1 035.5 cM。雌雄两个框架图中AFLP标记的分布都较均匀。雌雄基因组估算长度分别为1 168.4 cM和2 037.1 cM,图谱覆盖率分别为41.8%和50.8%。本研究为进一步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及QTL定位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6.
毛嵌线螺雌雄异体。其雄性生殖包括精巢、贮精巢、输精管、前列腺、导精沟和阴茎;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蛋白腺、受精囊、卵囊腺、交合囊和外生殖孔。前列腺、导精沟和阴茎中的精子输送通道均为开放型的管道。毛嵌线螺的精子包括具有“9+2”微管结构的头部和尾部。雄性个体右触角后的阴茎是从形态上区分雌雄个体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盐度对大菱鲆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大菱鲆(Scophamusmaximus)幼鱼由盐度34向低盐(盐度28、23、18、12、6)以及向高盐(盐度40)适应过程中代谢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改变后,各突变组大菱鲆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逐渐升高趋势,随着盐度突变范围的增大,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在突变后24h左右,各突变组大菱鲆幼鱼耗氧率出现高峰值,48h后恢复到突变前的水平,此时各实验组大菱鲆的耗氧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在突变后9~15h排氨率出现高峰值,48h后各组大菱鲆幼鱼的排氨率恢复到突变前的水平,此时各实验组大菱鲆的排氨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8.
9.
马氏珠母贝大亚湾和三亚野生种群内自繁及种群间杂交一代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运用RAPD技术分析了广东大亚湾野生种群内繁殖一代DDl群体和海南三亚野生种群内繁殖一代SSl、两野生种群间杂交一代DS1群体各18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筛选的28个含10碱基的随机引物中,其中11个随机引物可产生稳定和可重复的多态扩增结果,共检测出86个位点,其中DDl群体有74个基因位点,其中56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75.68%;SSl群体79个基因位点,其中57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是72.15%;DSl群体有72个基因位点,其中64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88.89%。用修正的Shannon表型多态性指数量化3个群体的遗传多态性,DDl、SSl和DS13个群体的遗传多态性分别为0.2280,0.2ll5和0.2456。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能够增加子代的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