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运用RT-PCR和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双棘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的IGF2 cDNA。双棘黄姑鱼IGF2cDNA全长842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648bp,5′非翻译区为125bp,3′非翻译区为69bp。IGF2前体mRNA编码215个氨基酸,成熟肽为7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多重氨基酸比对结果显示,双棘黄姑鱼与其他鱼类IGF2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同源性分析表明,双棘黄姑鱼IGF2氨基酸序列与同属鲈形目的斜带石斑鱼、金头鲷、罗非鱼同源性分别为95.8%、95.3%和91.2%。系统进化树结果与同源性分析结果相似,双棘黄姑鱼IGF2基因首先与同属鲈形目的斜带石斑鱼、金头鲷、罗非鱼类聚,再与虹鳟、牙鲆、黄颡鱼的IGF2和斑马鱼IGF2b基因聚为一支,最后与斑马鱼IGF2a类聚为鱼类IGF2基因。组织分布结果表明,IGF2基因在双棘黄姑鱼各组织中表达广泛。RT-PCR结果显示,双棘黄姑鱼卵巢成熟期和退化期的IGF2表达量显著高于发育期,推测IGF2的表达可能促进了双棘黄姑鱼卵巢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基于A矩阵期望遗传关系最大化(maximizing the expected genetic relationship for matrix A,RELA)、基于A矩阵目标群体遗传方差最小化(minimized the target population genetic variance for matrix A,MCA)、平均亲缘关系最大化(the highest mean kinship coefficients,KIN)、随机选择(random selection,RAN)、共同祖先筛选(common ancestor,CA)等不同参考群筛选方法及参考群规模对基因型填充准确性的影响。本研究使用矮小型黄羽肉鸡作为试验群体,采用鸡600K SNP芯片(Affymetrix Axion HD genotyping array)进行基因分型,测定435羽子代公鸡45、56、70、84、91日龄体重。利用Beagle软件将低密度SNP芯片填充为高密度SNP芯片数据,比较不同参考群筛选方法、参考群规模对基因型填充准确性的影响,以及填充芯片基因组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使用Beagle 4.0结合系谱信息进行填充效果最佳,其次为Beagle 4.0,而Beagle 5.1填充效果最差。使用MCA方法筛选参考群进行基因型填充准确性最高,使用RAN方法筛选参考群进行基因型填充准确性最低,MCA、RELA、CA 3种方法基因型填充准确性差别较小。相比其他方法,使用MCA方法筛选个体作为参考群将低密度SNP芯片填充至高密度SNP芯片进行基因组选择的预测准确性较高,与真实高密度SNP芯片的基因组预测准确性相差甚微。随着参考群规模增大,基因型填充准确性也随之增加,但增速逐渐下降,最后趋于平缓。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参考群筛选方法构建参考群以及控制参考群规模,以保证基因型填充和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并节省成本,本研究为基因型填充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野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鱼类福利关注度不断提升等的背景下,环境丰容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在水产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在野化放流鱼类行为、增加养殖鱼类产量、提升圈养鱼类福利等诸多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环境丰容是指在增养殖生产中,采用适当方式向圈养或自然水体引入新的环境刺激,提高其异质性和复杂性,从而实现提升鱼类产量、提高鱼类福利、控制鱼类行为、改善鱼类生理目标的环境优化方式.总体来看,国际上围绕环境丰容技术的相关研究结果层出不穷,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但国内水产领域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简要介绍环境丰容概念和分类基础上,聚焦目前最受关注的物理丰容方式,评述了物理丰容对鱼类打斗行为、生理应激、代谢生长等重要性状和放流后的适应性行为、个体适合度等增殖性状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引发研究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及其潜在神经可塑性机理,最后探讨了该领域以往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开展该方面研究提供借鉴,为增养殖苗种高效健康培育与放流鱼类野化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华贵栉孔扇贝的产量以及通过人工选择培育新品种,利用同一养殖群体中的橙色、褐色、橙褐色个体为亲本,采用个体间随即交配的方法,于2008年10月14日、16日和18日分批建立了橙色、褐色、橙褐色三个不同群体。为了减少环境效应,自受精卵孵化开始,三个群体一直被培养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结果发现,三个群体在受精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幼虫及稚贝生长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就孵化率而言,橙色的最高、褐色的次之、橙褐色的最低,分别为97.5%、92.6%和91.3%;就幼虫存活率而言,橙褐色的最高、褐色的次之、橙色的最低,10日龄时分别为67.0%、43.8%和16.0%;就幼虫期生长而言,褐色生长最快、橙褐色次之、橙色生长最慢,壳长的日增量分别为9.49μm、8.30μm和7.73μm,壳高的日增量分别为8.18μm、7.17μm和6.61μm,且壳长比壳高生长得快;就稚贝期生长而言,橙褐色生长最快、橙色次之、褐色生长最慢,壳长的日增量分别为64.6μm、58.6μm和49.0μm,壳高的日增量分别为78.6μm、70.5μm和59.5μm,但壳高比壳常生长得快。很明显,华贵栉孔扇贝的壳色与其生长、存活有密切的联系,这为其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抑菌实验和抑菌抑制实验等方法探索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血蓝蛋白抑菌活性及其作用靶标.结果显示,锯缘青蟹血蓝蛋白对溶藻酸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大肠杆菌K12(Escherichia coli K12)等细菌具有抑菌活性,其对大肠杆菌K12的抑菌活性可被大肠杆菌K12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所抑制,尤其是血蓝蛋白对大肠杆菌K12外膜蛋白敲除菌ΔOmpX、ΔOmpC、ΔOmpT、ΔTsx、ΔFadL和ΔOmpW的抑菌活性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著性(P<0.01)和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说明,锯缘青蟹血蓝蛋白具有抑菌活性,其抑菌作用靶标可能为多种外膜蛋白. 相似文献
6.
7.
将含有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的毕赤酵母X33进行震荡培养后,装入≥50L的自控罐中,28~30.5℃、pH 5.5~6.0、溶解氧≥30mg/L条件下发酵84h,生产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重组蛋白。发酵期间,通过甲醇诱导毕赤酵母获得目的蛋白的高效表达,最后通过Western Blot和SDS-PAGE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对目的蛋白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最终获得目的蛋白表达量约为1.5~2.0g/L,约占胞外可溶性总蛋白的16.4%。本试验用自控罐发酵生产含有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重组蛋白的毕赤酵母生产工艺,为实现工业化生产鱼类生长激素饵料添加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感染、Tricine-SDS-PAGE、Western-blotting、MALDI-TOF/TOF、抑菌实验等方法对血蓝蛋白小分子降解肽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刺激对虾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其血淋巴中新出现5个分子量为6.0~31.0 k D的与兔抗血蓝蛋白抗体呈阳性的小分子条带。其中,分子量为6.0 k D的a条带(命名为HMCp6肽段)与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对副溶血弧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说明,HMCp6应该是对虾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小分子降解肽段,推测其在对虾抗感染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酶制剂是否有助于提高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对石莼(Ulva pertusa)海藻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在总蛋白水平为32%、总脂肪水平为8%情况下配置6种饲料,其中两个对照组(未添加石莼为C1、添加15%石莼为C2)、4个实验组,饲养黄斑蓝子鱼幼鱼56 d,通过比较鱼的生长性能、消化道消化酶的活性及饲料的表观消化率等,以确定酶制剂的效果及其适宜添加量。结果显示,4种实验饲料养殖的黄斑蓝子鱼在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方面均优于C2对照组,与C1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4实验组的蛋白质效率除外)(P0.05)。全鱼生化成分及胃、前肠、肝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2对照组(P0.05)。添加石莼组鱼肌肉中除多不饱和脂肪酸18:2n6、20:5n3、22:5n3和必需氨基酸Met、Tyr含量显著降低(P0.05)以及Glu与His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外,无其他显著变化。结果表明,石莼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可提高黄斑蓝子鱼的生长效果和饲料利用率,且对鱼肉品质无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野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鱼类福利关注度不断提升等的背景下,环境丰容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在水产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在野化放流鱼类行为、增加养殖鱼类产量、提升圈养鱼类福利等诸多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环境丰容是指在增养殖生产中,采用适当方式向圈养或自然水体引入新的环境刺激,提高其异质性和复杂性,从而实现提升鱼类产量、提高鱼类福利、控制鱼类行为、改善鱼类生理目标的环境优化方式。总体来看,国际上围绕环境丰容技术的相关研究结果层出不穷,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但国内水产领域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简要介绍环境丰容概念和分类基础上,聚焦目前最受关注的物理丰容方式,评述了物理丰容对鱼类打斗行为、生理应激、代谢生长等重要性状和放流后的适应性行为、个体适合度等增殖性状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引发研究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及其潜在神经可塑性机理,最后探讨了该领域以往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开展该方面研究提供借鉴,为增养殖苗种高效健康培育与放流鱼类野化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