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2篇 |
国内免费 | 95篇 |
完全免费 | 569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221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56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108篇 |
2011年 | 132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110篇 |
2008年 | 177篇 |
2007年 | 171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138篇 |
2004年 | 106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83篇 |
1999年 | 15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分别含1%(质量分数)的大黄、穿心莲、板蓝根和金银花水提取物的饵料连续28d饲喂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在不同时间取样,测定其血液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和体表粘液的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大黄、穿心莲、板蓝根和金银花可使异育银鲫血液白细胞的吞噬活性有明显提高。投喂药饵后4d,吞噬百分比(PP)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投喂药饵后4d或7d,吞噬指数(IP)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在停投药饵后的10d,PP、IP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极显著差异。同时,投喂这4种中草药后,异育银鲫血清和体表粘液溶菌酶的活性也有明显提高,但体表粘液溶菌酶活性远远高于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投喂药饵7d后,溶菌酶的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有极显著差异;但在停止投药后10d,溶菌酶的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环境胁迫(environmental stress)是指环境对鱼类所处的生存状态产生的压力,可以分为急性环境胁迫和慢性环境胁迫。捉捞(handling)和干扰(disturbance)等引起急性环境胁迫,而水质逐渐恶化和高密度放养等造成慢性胁迫。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世界渔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3.
用正交设计法L9(3^4)配制九种试验饲料,对黄鳝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总能、无机盐需要量及最适能量蛋白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黄鳝生长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和总能,黄鳝最佳生长所需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35.7%,总能为11.50 ̄12.50kJ.g^-1饲料,脂肪含量3% ̄4%,无机盐含量3%,总糖24% ̄33%。黄鳝饲料的最适能量蛋白比(E/P=kJ.g^-1)为31.6 ̄38.9。 相似文献
4.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采用6个形态性状对褶纹冠蚌、三角帆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和球形无齿蚌5种蚌的种间以及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受4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54.17%;第二主成分受1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34.08%。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褶纹冠蚌与三解帆蚌形态相近,随圆背角无齿蚌与球形无齿蚌外形相拟。方差分析和t检验表明,褶纹冠蚌和三解帆蚌的不同地理种群分别表现出形态上变异。建立了5种蚌的判别函数,三角帆蚌和圆背角无齿蚌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褶纹冠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和球形无齿蚌的判别准确率依次为98.92%、86.36%和96.88%,总判别准确率为97.83%。 相似文献
5.
6.
不同菜粕水平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毒素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为考察不同菜粕水平(0~50.0%)对草鱼生长、饲料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毒素残留的影响。对不同体重的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5.0g和18.7g)分别进行了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菜粕水平的升高,不同体重的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均有所下降,但在0、10.0%、20.0%和30.0%组没有显著差异;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5.0g)肌肉和肝脏中硫代葡萄糖甙、嚷唑烷硫酮和异硫氰酸盐的含量随饲料中菜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不同菜粕水平对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18.7g)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血糖、肌肝、B和T3/T4均无显著影响,而对T4和T3+T4有显著影响,并且对肝脏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通过两个试验的研究认为草鱼幼鱼饲料中菜籽粕用量以少于30.0%为宜。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周期,水流速度,养殖密度对史氏鲟摄食、生长和行为的影响.光照周期在一定的照度和时间范围内对史氏鲟稚鱼的摄食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水流和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高水流速度和低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流速的增大和养殖密度的降低而增大,条件系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离散没有加剧.在流速为0.06 m·s-1和0.18 m·s-1范围内,稚鱼的生长效率(GE)与流速(V)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关系式为 GE=46.106+142.04V (r=0.5216).特定生长率(SGR)与养殖密度(S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其关系式为SGR=4.9728-0.4914SD (r=-0.6553).3种环境因子对稚鱼的食欲未有明显影响,但饵料转化率会随养殖密度的增大和流速的降低而显著性增大.史氏鲟稚鱼在照度100~1100 lx之间的趋光率为49.55%,无显著的趋光性;当亮区照度在13 000 lx以上,稚鱼100%避光.处于全黑条件下的稚鱼的体色却普遍变浅,呈灰白色;而另两种光周期条件下的稚鱼体色深黑,全光照条件下的稚鱼体色与自然光周期下的一样.在试验流速范围内,水流刺激还将影响稚鱼的某些行为,在流水环境中稚鱼喜聚集和逆水游动. 相似文献
8.
以1981~2004年间捕获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亲鲟样本为研究材料,研究葛洲坝截流24年来中华鲟繁殖季节中坝下30km范围内产卵群体结构的变化情况。测定与统计结果显示,中华鲟雌雄性比由1981~1983年的1.10:1降低到1987~1989年的0.63:1,而后上升到2003~2004年的5.86:1。雌鲟平均体长由1990~1992年的263.1cm增加到1999~2001年的276.7cm,升幅为5.2%(差异极显著);平均体重由1990~1992年的202.4kg增加到2003~2004年的237.4kg,升幅为17.3%(差异显著)。雌鲟年龄的平均值在24年中的前9年里(1981~1989年)波动于19.0~20.7龄,在后15年(1990~2004年)里,雌鲟年龄平均值在21.1~22.7龄之间波动,普遍高于前9年中的年龄平均值。雄鲟群体变化比雌鲟群体变化大。雄鲟平均体长、体重分别由1981~1983年的205.1锄、89.8kg下降到1987~1989年的197.5cm、72.7kg(降幅分别为3.7%、19.0%),然后上升到2003~2004年的229.4锄、121.1kg(升幅分别为16.4%、65.2%);平均年龄由1981~1983年的15.4龄下降到1987~1989年的13.3龄(降幅为13.6%),然后上升到1996~1998年的17.6龄(升幅32.3%)。在1993~2004年中华鲟产卵场采集并鉴定了年龄的中华鲟亲鲟中,共发现28尾1981~1989年出生的个体即葛洲坝截流后出生的个体,这证明了在洄游路径缩短622~1166km后,中华鲟的回归本能尚未丧失,同时,由于在葛洲坝截流后的初期并没有实施人工繁殖放流,这佐证了葛洲坝截流后新形成的中华鲟产卵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平衡施肥对黑麦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NPK平衡施用具有明显促进黑麦草生长的作用。农民习惯施肥的产量比不施肥提高25.3%,但远低于NKP平衡施肥处理,习惯施肥的产量仅为平衡施肥的41%,NPK配合施用的产量是不施肥处理的3倍。黑麦草施用磷、钾肥均有明显增产效果,其中磷肥效果大于钾肥,钾肥在生长后期的增产效果大于前期。不同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差别很大,农民习惯施肥和单施N肥的增收效果非常有限,NPK配合施用增加纯利润达3383元/hm^2,其次是NP配合增加纯利润2720元/hm^2。 相似文献
10.
进行了黄鳝喜食的天然动物性饵料蚯蚓、鲢肌肉和配合饲料对黄鳝消化酶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黄鳝各消化组织中蛋白酶活性均以摄食蚯蚓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鲢肌肉组,而以摄食配合饲料的蛋白酶活性增加最小;(2)胰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则以摄食鲢肌肉组的增加幅度最大,以摄食蚯蚓组次之,摄取配合饲料组的增加幅度最小;(3)淀粉酶的活性以摄取配合饲料的黄鳝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鲢肌肉组,增加幅度最小的为摄取蚯蚓组个体;(4)脂肪酶的活性变化以摄取鲢肌肉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蚯蚓的,摄食配合饲料组增加幅度最小。这表明不同饲料对黄鳝消化器官消化酶的活性影响不同,这可能与不同饲料的营养组成、性质有关,食物中的不同营养物质会刺激黄鳝消化器官分泌相应的消化酶,以便更好地消化所摄取的食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