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胶莱盆地的高岗部位存在大量的风尘堆积物,对其年代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对胶莱盆地的潍坊前埠下风尘堆积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光释光年代测试,并与其以北16.9km的昌邑县徐林庄剖面的年代进行了对比,初步建立了胶莱盆地风尘堆积的光释光年代序列,研究表明该区风尘堆积主要是晚第四纪以来形成的堆积物.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自然强降雨氮素流失特征,实地观测沂蒙山区孟良崮小流域2010年汛期的降雨与径流过程,选取暴雨(汛期首场强降雨)、大雨(土壤水分相对饱和强降雨)和大暴雨(年最大雨强降雨)3场不同典型强降雨,分析降雨径流及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首场暴雨条件下,除颗粒态氮外,其他形态氮含量在整个降雨过程中均呈现增加趋势;在大雨过程中,总氮含量在径流峰值前达到峰值,溶解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径流峰值后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在大暴雨条件下,总氮和颗粒态氮含量在径流峰值前浓度陡增到最大后迅速降低。总氮与颗粒态氮的流量加权质量浓度表现为大雨<暴雨<大暴雨,溶解态氮流失浓度百分比介于49.9265%~85.292%,且硝态氮在溶解态氮中占主导地位。不同形态氮和泥沙的平均流失率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均表现为大暴雨>暴雨>大雨。该研究为沂蒙山区小流域水环境保护和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研究合理可行的耕作技术和培肥措施,为提高产量和实现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7年,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的盐碱土上,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连续进行了4年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夏季旋耕15 cm (R)和旋耕后再深松35 cm处理(S);副区为冬季秸秆还田量,设秸秆半量还田(3350 kg/hm^2,B)和秸秆全量还田(6700kg/hm^2,Q)两个用量,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所有处理的养分总量保持一致。开花后每隔10天取样1次,直到收获期,测定植株干物质和穗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玉米小口期、开花期及收获期,取0-100 cm土层样品,每10 cm为一层,测定了土壤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结果】各生育期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两个耕作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与秸秆半量还田相比,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开花期前干物质量较少,但在开花期时,已经开始赶超秸秆半量还田的处理。在收获期,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干物质量显著高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的干物质量,4年中的提高幅度为8.6%~9.7%,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优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P <0.05)。4年干物质积累量,SQ处理平均比SB、RQ和RB分别提高2.5%~7.3%、1.6%~4.2%和7.6%~20.3%。深松与秸秆全量还田有明显的正耦合作用,秸秆全量还田与深松耕作相结合有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 <0.05)。相同耕作方式下,4年中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平均硝态氮含量在小口期低于秸秆半量还田,在开花期显著高于秸秆半量还田,但在收获期又显著低于秸秆半量还田的处理,硝态氮累积量平均降低17.9%(P <0.05)。在4年中深松耕作处理的0-100 cm平均硝态氮累积量比旋耕处理的显著降低8.9%。【结论】在供试盐碱地土壤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结合浅旋耕后再深松的效果最好,可提高玉米产量,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 相似文献
4.
棉花是具无限生长特性的喜钾作物,为解决其生育期内多次追施钾肥和叶面喷施缩节胺的用工问题,实现轻简化种植目标,研究包膜含缩节胺氯化钾对棉花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钾素变化特征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一次基施180 kg?hm-2包膜含缩节胺氯化钾(CRKMC)、减少30%钾素用量(126 kg?hm-2)的包膜含缩节胺氯化钾(70%CRKMC)、基施180 kg·hm-2普通包膜氯化钾(CRK)、分次施用180 kg?hm-2普通氯化钾(KCl)和对照(CK,不施钾肥),后三个处理叶面喷施三次缩节胺。结果表明:等量施钾条件下,CRKMC和CRK较KCl籽棉产量分别增加8.81%和9.36%,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5.53%和12.86%,70%CRKMC较KCl增产6.53%,增加净收入13.64%。CRKMC抑制棉花盛花期前的株高,提高后期株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使生物量较KCl增加18.56%~24.98%,提高钾素吸收量,表观利用率增加25.06~38.83个百分点。CRKMC中的钾素和缩节胺在土壤中呈“先慢后快而后趋于平缓”的规律,释放高峰出现在盛花期至始絮期,显著提高蕾期以后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因此,土壤基施包膜含缩节胺氯化钾,可合理协调棉花生长势指标,满足钾素吸收需求,减少30%用量仍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钾素利用率,实现了缩节胺和钾素在同一时空条件下的一体化调控,有助于棉花减肥、高产和轻简化种植。 相似文献
5.
以沂蒙山区典型土地利用桃园棕壤为例,在分析降雨前后桃园棕壤斥水性与理化性质空间变异的基础上,探讨了棕壤斥水性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质地的空间响应特征。按照1 m×1 m网格等间距测定降雨前后土壤实际斥水性与含水量,同时采集表层0~3 cm土壤样品,分析其有机质含量与砂粒、粉粒、黏粒含量,并借助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与空间自相关理论对土壤斥水性及理化性质进行空间格局与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沂蒙山区桃园棕壤的斥水程度强烈,雨后斥水性显著降低;降雨前后棕壤斥水性均具有中等变异水平和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呈指数模型分布,各向异性显著。受结构变异和随机变异作用,斥水性空间格局沿耕作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在其垂直方向上最小变程为1.4 m。土壤质地是影响棕壤斥水性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斥水性与粉粒含量呈空间正相关,与砂粒和黏粒含量呈空间负相关,相关程度粉粒砂粒黏粒;棕壤斥水性与含水量呈空间负相关,相关度雨前较弱,雨后显著。 相似文献
6.
7.
在岱崮地貌崮群中选取8个样地,包括以抱犊崮、孟良崮、纪王崮和吴王崮为代表的岱崮地貌外围区样地和以卧龙崮、岱崮、板崮和唐王崮为代表的岱崮地貌核心区样地,对岱崮地貌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岱崮地貌主要植被类型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崮群植被处于森林演替早-中期,外围区崮群比核心区崮群植物群落结构更合理,崮顶植被优于崮坡。整体上看,乔灌草3层的各多样性指数叠加后,岱崮地貌崮群从高到低排序为岱崮纪王崮抱犊崮孟良崮板崮卧龙崮唐王崮吴王崮。 相似文献
8.
9.
16种观赏草在临沂的生长状况与观赏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节约型园林的流行,观赏草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以生长状况、植株观赏价值、花序美感和叶色等性状为评价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6种观赏草在临沂市的生长状况和夏秋两季观赏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优选出适应性好的品种,为临沂地区的观赏草应用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白穗狼尾草(P.orientale‘White’)、小布尼狼尾草(P.orientale‘Small’)和蓝羊茅(Festuca glauca)4种观赏草价值高,与理想种的关联度达0.75以上,且夏秋两季观赏价值变化不大;斑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Zebrinus’)、细叶芒(M.sinensis‘Gracillimus’)、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3种观赏草秋季花序盛开,观赏价值较夏季有较大提高;血草(Imperata cylindrical)、芦竹(Arundo donax)、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夏秋两季观赏性评价较低,与理想种的关联度均在0.60以下,不适合临沂的绿化。 相似文献
10.
横坡垄作细沟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横坡垄作具有涵养水源 ,减少地表径流与土壤肥力流失的优点 ,已被广泛应用于坡耕地.由于具体实施中难以精确等高控制 ,导致垄向坡度的存在 ,在垄沟内聚集大量雨水引起横垄垮塌 ,造成细沟侵蚀.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及三维立体扫描技术对细沟形态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增加垄高能够明显增加细沟最大沟宽与最大沟深 ;渗流对最大细沟宽度的影响呈二次函数 ,当细沟最大宽度大于14 .3cm时 ,渗流与细沟最大宽度有正影响 ,当细沟最大宽度低于此值时 ,为负影响 ;渗流对细沟最大深度为正影响 ;总产沙量与渗流的关系也呈二次函数 ;细沟最大宽度的增加速率是细沟最大深度的1 .7倍 ;在已有的细沟体积预测模型L-V模型(V= aLb )的基础上 ,纳入细沟最大深度提出了横坡垄作条件下的简便细沟体积预测模型(V= a*(D*L)b) ,R2 从0.61提高到0.92 ,模型预测精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