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于2013年8月和12月分别对四川省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622尾,隶属2目3科9种。渔获物分析表明:该保护区鱼类以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主(占鱼类种数55.56%),主要由老第三纪原始类群和青藏高原类群两个区系组成,兼有少数东亚类群及北方冷水性鱼类分布;同历史文献资料相比,鱼类区系无明显变化;洛氏(Phoxinus lagowskii)和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渔获物总数的60.13%、36.50%;鱼类小型化现象严重,部分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处于濒危状况;从适温性、栖息水层、食性等角度可将该保护区的鱼类划分为不同的生态类型。综合分析认为:保护措施不完善、小水电站的无序开发和鱼类资源的过度利用是该保护区鱼类资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10年11月、2011年5月对四川省九寨沟勿角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种,共182尾,隶属于3目4科。其中,土著鱼类5种,外来种1种;鲤形目4种,占鱼类物种数的66.67%,鲇形目和鲑形目各有1种,均占鱼类物种数的16.67%。保护区鱼类主要组成为老第三纪原始类群和青藏高原类群,兼有少量的北方冷水类群。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占鱼类物种总数的50%;属于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2种,占鱼类物种总数的33.33%。保护区鱼类在食性和栖息习性等方面分别属于不同的生态类型。掠夺性获取,水环境破坏,以及外来种入侵是保护区鱼类资源面临的最大威胁,针对以上威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4.
为研究蛇(鱼句)耳石的形态特征以及不同环境下的耳石形态差异,以蛇(鱼句)左侧微耳石和星耳石作为研究材料,利用传统形态法测量耳石的14个参数且将其转化为11个形状指标,并利用地标点法在星耳石上选取12个地标点,对2016年6—7月间采自嘉陵江上游、中游、下游的195尾蛇(鱼句)的耳石样本进行形态研究。结果显示,蛇(鱼句)微耳石呈肾形,3个江段微耳石形态无显著差异;蛇(鱼句)星耳石呈圆形、椭圆形,表面粗糙,脊突数少于20,翼叶较基叶发达,中央突不明显,主凹槽轮廓似水滴状。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将3个江段的蛇(鱼句)星耳石分为两种形态类型: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主要为嘉陵江上游江段蛇(鱼句)的耳石样本,Ⅱ型则包括嘉陵江中游和下游的蛇(鱼句)耳石样本。传统形态法和地标点法的综合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耳石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整体轮廓、脊突数,以及基叶、主凹槽和背侧距离等特征上,逐步判别分析对Ⅰ型和Ⅱ型星耳石的正判率达95.5%,区分效果较好。研究表明,嘉陵江不同江段蛇(鱼句)星耳石分为两种类型,且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蛇(鱼句)星耳石的形态差异可能是对水温、流速等环境因子主动适应的结果,如在上游生活的蛇(鱼句),其较细长且脊突较多的Ⅰ型星耳石能够较好地适应上游低温、多变的急流环境。 相似文献
5.
2014—2015年,对青衣江上游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青衣江上游有鱼类4目9科29属38种,其中鲤形目28种,鲇形目8种,鲑形目和合鳃目各仅有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有18种。宝兴河的鱼类丰富度指数为4.66,玉溪河为3.59,荥经河和天全河分别为3.42和2.89,西河为1.50。同历史文献资料相比,鱼类区系已发生变化;鱼类小型化现象严重,有7种已处于濒危状况。川陕哲罗鲑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鱼类,但已消失多年。综合分析认为,保护措施不完善、水电站的无序开发和鱼类资源的过度利用是该区鱼类资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