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鄱阳湖泥鳅繁殖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西鄱阳湖区泥鳅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繁殖与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体色可将其分为大花斑泥鳅、小花斑泥鳅及无花斑泥鳅3种。测定了可数可量性状、肥满度、成熟系数、相对怀卵量、受精率和产卵率,得出了生长方程。结果表明,不同斑纹泥鳅之间形态学的差异不显著(P>0.05);肥满度在同种斑纹泥鳅雌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5);相对怀卵量分别为:大花斑682.0±249.6粒/g、小花斑439.7±189.8粒/g、无花斑573.5±127.5粒/g;受精率分别为73.5%±3.6%、67.9%±2.5%、71.9%±4.1%;而孵化率为95.0%±2.2%、85.0%±3.2%、93.0%±5.2%;结果显示:大花斑泥鳅在繁殖性能方面较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化手段, 对1龄人工模拟生态养殖子二代大鲵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 旨在评价大鲵的营养价值, 并为其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大鲵肌肉(鲜样)中粗蛋白含量16. 93%, 粗脂肪含量2. 70%, 水分含量79. 00%, 粗灰分含量1. 14%。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 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7. 34% , 占氨基酸总量的40. 46%; 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7. 11%, 占氨基酸总量的39. 19%。微量元素比值合理。表明人工模拟生态养殖子二代大鲵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中国黄颡鱼群体遗传变异规律,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对本研究采集到的5个群体和文献收集的4个群体共258尾黄颡鱼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基因交流和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在长度为413 bp的控制区片段上,9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在0.336±0.095~0.700±0.078之间,核苷酸多样度为0.087%±0.096%~0.258%±0.208%.基于所有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不存在明显的谱系结构.单倍型网络图显示存在两个主单倍型.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不同水系间存在显著的遗传结构差异,其中洪泽湖和射阳河群体遗传结构位置不确定.群体历史动态分析表明,黄颡鱼群体存在群体扩张事件,扩张时间发生在末次间冰期时期.研究表明,9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呈现中—低等水平;射阳河和洪泽湖群体与长江和黄河水系在历史上尤其在黄河夺淮期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导致其遗传结构位置不确定.黄颡鱼有效种群数量变化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有一定关系,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后的末次间冰期升温可能导致了黄颡鱼群体扩张. 相似文献
4.
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时期消化酶活力及氨基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克氏原螯虾各期幼体消化酶活力与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过程中,五种消化酶活力(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表现出两种变化模式: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在幼体发育Ⅱ龄幼体期和Ⅳ龄幼体期活力较高,其中Ⅳ龄幼体期该两种酶活力最高;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为先增高后降低,在Ⅲ龄幼体期,三种酶的活力达到最高,但与Ⅳ龄幼体期的酶活力比较无显著差异。总氨基酸含量在幼体发育早期逐渐降低,幼体发育至Ⅲ龄幼体期,其氨基酸含量最低,Ⅳ龄幼体期又有所增加。在测定的所有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含量最高,单个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A/E)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5.
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模拟生态繁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4
大鲵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主要介绍大鲵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还有人工模拟生态繁殖方面的内容,如繁殖基地的选择、基地的建设、亲鲵的选择、亲鲵的培育、亲鲵的配对、产卵、胚胎发育及变态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微卫星的胭脂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人工放流监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了我国重庆、江西永丰、江西新干三个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繁殖基地子一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13个微卫星位点均呈现多态性,等位基因数目为8~17个,多态信息含量为0.35~0.84, 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61~1.64,观测杂合度为0.1081~0.8255,期望杂合度为0.3846~0.8568, Hard-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为-0.7189~0.0725,表明三个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高。从群体间的遗传结构看,三个养殖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其中江西新干胭脂鱼养殖群体内具有显著的遗传分化。野外采自赣江的5尾胭脂鱼的遗传结构分析推断其可能来自永丰和新干胭脂鱼繁殖基地的子一代个体,其结果对胭脂鱼的人工放流监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以体重(0.015±0.004)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0、100、300、600、900尾/m25种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摄食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实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特定生长率、平均日增重、存活率和蜕壳率都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日增重由(0.007±0.002)g下降为(0.002±0.001)g,蜕壳率由(100±0.000)%下降为(37.222±3.928)%,降幅明显;体长、体重变动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每组个体的平均摄食量和摄食率均与养殖密度成反比。此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的增大总体来说不利于克氏原螯虾幼虾的生长和摄食。在饲料利用方面,饵料转化率在各养殖密度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蛋白质特定生长率、脂肪特定生长率和脂肪储积率随养殖密度增大呈减小趋势,蛋白质储积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清除生物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一种重要抗氧化酶.本研究根据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Cu/Zn-SOD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KJ558392.1)设计表达引物,扩增获得截去信号肽后的一段460 bp的序列,序列经过鉴定后,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0a+ScCu/Zn-SOD,并将该质粒转入到BL21(DE3)中,用IPTG诱导进行表达.经过优化表达条件得到可溶的ScCu/Zn-SOD重组蛋白(rScCu/Zn-SOD),纯化重组蛋白后测定rScCu/Zn-SOD的浓度和酶活性.结果发现在20℃和37℃条件下均能够诱导Sc-Cu/Zn-SOD的表达.37℃时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降低诱导温度和补充Cu2+/Zn2+可提高rScCu/Zn-SOD的表达量.在20℃、0.5 mmol/L IPTG条件下,添加0.5 mmol/L CuSO4和0.1 mmol/L ZnCl2于培养基中,重组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纯化后的重组蛋白浓度为0.14 mg/mL,酶活力为108.5 U/mg.rScCu/Zn-SOD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0,可耐受5%浓度的SDS蛋白质变性剂.本结果可以为研究SOD蛋白特性和功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