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4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完全免费 | 157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782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94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2.
不同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在高溶氧(10.77±0.40)mg/L、中溶氧(6.89±0.33)mg/L和低溶氧(3.45±0.54)mg/L水平下,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高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8.1 mg/L(125.03~172.37 mg/L)、206.52 mg/L(164.25~246.23 mg/L);在中等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6.69 mg/L(89.92~123.70 mg/L)、145.77 mg/L(116.77~174.77 mg/L);而低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68.03 mg/L(58.32~77.89 mg/L)、81.33 mg/L(64.76~96.70 mg/L)。结果表明,在3种溶氧条件下,氨氮对黄颡鱼的毒性明显大于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毒性,因而氨氮对黄颡鱼的毒性成为其养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用AFLP标记构建了印度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全同胞家系的遗传图谱。用经过筛选的36对引物组合对父母本和62个子代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共得到1 547个标记,包括581个1∶1分离标记。母本分离标记294个,其中178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父本分离标记287个,其中182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雌性框架图包括33个遗传标记,分布在14个连锁群中,标记间平均间隔24.3 cM,有2个3联体,11个连锁对,图谱总长度为488.5 cM。雄性框架图包括53个遗传标记,分布在19个连锁群中,标记间平均间隔30.5 cM,有4个3联体,10个连锁对,图谱总长度为1 035.5 cM。雌雄两个框架图中AFLP标记的分布都较均匀。雌雄基因组估算长度分别为1 168.4 cM和2 037.1 cM,图谱覆盖率分别为41.8%和50.8%。本研究为进一步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及QTL定位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7种珍珠贝RAPD鉴别标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珠母贝属的大珠母贝、珠母贝、黑珠母贝、白珠母贝、合浦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珍珠贝属的企鹅珍珠贝的基因组DNA的特异性遗传标记进行分析。从21个OPM和S系列中筛选出4个引物,共扩增出57个位点,每条引物平均产生14·3个位点。扩增片段大小在250~2000bp间,平均每种贝每条引物产生4·9条带。其中引物S10对7种珍珠贝的RAPD产物呈现出物种的特异性,可同时将7种珍珠贝分开,其余引物可以将2种或2种以上的珍珠贝区别开来。引物S10可以作为种间鉴定的标记。 相似文献
5.
6.
丁香酚麻醉半滑舌鳎成鱼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在20~21℃水温下丁香酚对半滑舌鳎成鱼的麻醉作用。根据鱼体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把麻醉程度分为6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4个时期。鱼体最终麻醉程度不超过3期时,呼吸频率略微增加,到4期时呼吸频率才明显下降。丁香酚麻醉半滑舌鳎成鱼的有效浓度为40~80mg/L,在此范围内,丁香酚浓度越高鱼体达到4期的麻醉时间越短,但复苏时间没有明显差别。丁香酚浓度在40~60mg/L之间时,最长麻醉保活时间>20min;当丁香酚浓度≥80mg/L时,最长麻醉保活时间<8min,鱼体入麻时间与死亡时间的边界很窄,麻醉后应立即进行复苏,否则会导致鱼体死亡。 相似文献
7.
8.
9.
10.
植物修复技术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 iation)是指利用绿色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同作用,以清除环境污染物的一种新型原位治理技术,其机理主要是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土著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吸收、积累或降解和转化环境中的污染物。与物理、化学方法相比,植物修复具有操作简单、投资少和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特点;与微生物法相比,植物修复可以用于处理多种复合型污染物,尤其适合于大面积低浓度的污染物处理。根据污染物的不同形态、特性和存在方式,植物修复的方式包括有根际过滤(Rhizofiltration)、植物固定(Phytostabilization)、根区降解(Rhizodegra-dati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