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1991年1月和2004~2006年1月东海北部水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从物种和同功能种团两个层面分析了东海北部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结构组成特征的变化。同功能种团是生态系统中起着相似生态作用、并占据相近或相似生态位的若干物种集合体,本研究结合各鱼种的摄食习性和活动能力差异,将该水域内的鱼类划分为8个同功能种团,分别为浮游动物食性种团、浮游/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杂食性种团、活动能力强的游泳动物食性种团、软骨鱼类种团、活动能力弱的游泳动物食性种团。结果显示,冬季东海北部鱼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同功能种团多样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经过十余年后,尽管该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同功能种团多样性均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各同功能种团内的物种数发生了明显变化,物种多样性与同功能种团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曲线斜率由0.547增加到0.627,群落的生态冗余性有所降低。经相似性分析检验法(ANOSIM)分析,两时段群落间的物种和同功能种团结构组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带鱼、龙头鱼、小黄鱼、黄鲫、灰鲳等物种和软骨鱼类种团、浮游/底栖动物食性种团的相对量的变化是造成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认为,东海北部鱼类群落结构已显现出向以浮游动物食性和活动能力强的游泳动物食性鱼种为主体的方向发展的变化趋势。[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53-459] 相似文献
2.
春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1年5月南黄海鳀产卵场专项调查25个测站所采集的大型浮游动物网样品,对南黄海春季浮游动物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多元分析.测区浮游动物种类为17种,主要分属3种生态类型.浮游动物总丰度为20 395 ind·m-2.中华哲水蚤数量最多,为海区内绝对优势种.聚类分析将测区25个测站聚合为5组(A-E),A、C、D组均位于相对高温低盐沿岸水域(水深<50m,盐度<32),B、E组则位于相对低温高盐的黄海中部水域(水深>50m,盐度>32).根据各组群间浮游动物组成的相似程度及其地理分布,A、C组可归为山东沿岸群落,代表种类为墨氏胸刺水蚤和夜光虫;D组则归为苏北沿岸群落,代表种为墨氏胸刺水蚤和长尾住囊虫.B、E组则归为黄海中部群落,代表种类为偏低温高盐的温带近海类型太平洋磷虾. 相似文献
3.
随着渔业资源由单鱼种管理模式向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策略的转变,捕捞因素对于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正逐步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捕捞对鱼类群落影响的国内外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与归纳。在研究捕捞对于鱼类群落影响时,所选用的群落研究指标应符合预期性、可测性、敏感性和排他性标准,业已利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生物多样性、聚合特征指标、群落功能性指标、多元分析以及生态系统模型五大类。各研究方法单独使用均无法全面反映群落的结构变化,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建议同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分析,以期全面掌握捕捞活动作用下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实际变动状况,更好地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359—366] 相似文献
4.
水电开发对于洄游性鱼类产生的负面影响最为直接,阻碍了其繁殖、索饵以及越冬等生命行为。在调查的25个水电项目中,有17个采取了鱼类保护措施,其中采取增殖放流措施的占82.4%,仅有1个项目修建了鱼道。介绍了“莱茵河-2000计划”和哥伦比亚河鱼道建设及运行效果。鱼道不单纯是洄游性鱼类的通道,更是实现大坝上下游物质与能量循环的生态廊道。国内开展鱼道适应性管理的关键问题是:建立鱼道长效运行与保障机制,对鱼道过鱼进行长效监测以及研究鱼道过鱼效果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稀土元素对鲤鱼生产性能和体内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浓度的稀土溶液(400、500、600、700、800 g/m3)浸泡鱼体。通过对鲤鱼生产性能、体成分、饲料消化率、以及稀土在鲤鱼体内蓄积量进行分析,确定稀土的浸泡效果,探讨稀土元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用700 g/m3稀土溶液浸泡鱼体,能增加鲤鱼体增重16.1%(P<0.01),提高日粮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率和钙、铁的利用率,对铜、锌利用率无影响。稀土元素能增强鲤鱼的抗病力,降低鲤鱼的死亡率,特别是对鲤鱼的烂鳃和体表寄生虫病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中华哲水蚤体长-干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南黄海8种常见浮游动物的体长和干重,并建立中华哲水蚤体长-干重回归关系式logDW=2.27logL-5.364,R2=0.76.用建立的体长-干重关系式将数量丰度资料转换为干重,对1958年9月至1959年12月期间中华哲水蚤种群生物量(干重mg·m-3)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华哲水蚤种群生物量在5月达到全年最高值20.87 mg·m-3,占该月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37%;12月降至最低4.29 mg·m-3;全年12个月平均为10.77 mg·m-3,相当于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年均值的29%.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春季鱼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三峡库区春季鱼类分布特征,于2007年至2009年每年春季分别采用HTI Model241和SIMRADEY60鱼探仪对三峡库区秭归至重庆江段进行了声学调查,并于2008年和2009年春季对巫山、忠县和长寿江段的渔获物进行了调查。声学调查显示:鱼类在秭归至重庆段分布不均匀,基本表现为从三峡库区的下游到上游密度越来越大,并且春季鱼类喜居于上游长寿至重庆的几处江段。渔获物调查显示:巫山江段优势种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忠县江段优势种为鲢、南方鲶(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和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长寿江段优势种为铜鱼(Coreius heterokon)。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春季鱼类的分布特征和渔获物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175m蓄水前鱼类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三峡库区175 m蓄水前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特点,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4月利用SIMRADEY60鱼探仪对三峡库区秭归至重庆江段进行了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类在秭归至重庆段分布不均匀,12月份密度最大区域为万州——丰都,最大密度为1 347.3 ind./km3,4月份鱼类集中在长寿——重庆江段,最大密度为864.4 ind./km3,并且冬季整个江段鱼类密度平均值明显大于春季的平均值。垂直方向上,不管是在冬季还是在春季,下层的鱼类密度始终最大,并且各层鱼类密度的差异冬季比春季更为明显。三峡库区175 m蓄水前鱼类的分布特征和水位、水流、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汉江中下游多年春季易发生硅藻水华的成因,2015年和2016年早春水华发生期在汉江干流布设8个点位(黄家港、襄阳、皇庄、沙洋、兴隆闸、泽口、仙桃、蔡甸),进行密集的浮游植物定性定量监测,同时监测总氮、总磷、硅酸盐、水温、pH和溶解氧等水质理化指标,并搜集水华期汉江中下游干流各水文站的流量数据,分析理化指标与水华细胞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流量与水华细胞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皇庄以下,水华发生期浮游植物密度高于107个/L,优势种为冠盘藻(Stephanodiscus),达总生物量的95%以上;各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硅酸盐浓度、硅氮比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考虑上下游点位距离和时间推移的交互作用下,通过逐步向前回归方法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论显示,采样时间和采样点位间距与细胞密度呈极其强烈的显著正相关(P<0.001),流量与细胞密度呈极其强烈的显著负相关(P<0.001)。由此可见,适宜的早春气候条件、较高的硅氮比、低流量是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发生的原因,因此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应注意早春时节对重要站点的流量监控,适时地下泄流量以防控硅藻水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非线性的系统,增加了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如何真正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总结国外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河流生态评价及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方面的成果,旨在为我国正在广泛开展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总结国内河流生态修复已有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我国今后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