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长江三峡大坝-葛洲坝江段经济鱼类增殖放流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2012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湖北省水产局等单位在长江三峡大坝-葛洲坝江段实施了鲢、鳙、草鱼等鱼类的增殖放流,并标记了部分放流苗种进行了放流效果评价。三年放流规模分别为103.49万、125万、130万尾,标记放流鱼类总计为4.66万尾,标记回捕率分别是0.0465%、0、0.0114%。通过监测及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每年100万~125万尾的放流规模对鱼类增殖具有一定的效果,2010-2012年7-8月家鱼渔获物的产量分别约为3.0 kg/(船· d)、7.3 kg/(船· d)、4.3 kg/(船· d),较放流前有所提高。同步网箱散养放流家鱼试验的成活率在2010-2012年分别为5%、64%、81%,3年中放流家鱼平均体重最低增加到约1.8倍,最高增加到约7.9倍,说明放流对增加两坝间水域鱼类资源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3种水产药物对鲈鲤和白甲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2±1)℃、溶解氧(6.7±0.5)mg/L、pH 7.9±0.2条件下,采用静态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聚维酮碘、敌百虫和氯胺T 3种水产药物对鲈鲤幼鱼[体质量(36.71±4.91)g]和白甲鱼幼鱼[体质量(21.55±4.68)g]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聚维酮碘、敌百虫和氯胺T对鲈鲤幼鱼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65.13、2.89mg/L和10.79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9.76、0.89mg/L和2.96mg/L。聚维酮碘、敌百虫和氯胺T对白甲鱼幼鱼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9.95、1.49mg/L和13.62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24.92、0.26mg/L和3.48mg/L。3种药物对鲈鲤幼鱼和白甲鱼幼鱼的毒性大小均为敌百虫氯胺T聚维酮碘。根据有毒物质对鱼类毒性的评价标准,敌百虫对鲈鲤和白甲鱼幼鱼是中毒药物,氯胺T和聚维酮碘对其是低毒药物。 相似文献
3.
中华鲟幼鱼对慢性拥挤胁迫的生长、摄食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低、中、高3个初始养殖密度(1 g/L、4 g/L、8 g/L),进行40 d的养殖实验,研究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生长、摄食及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生长和摄食有显著影响,体质量、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日增重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实验结束时,高密度组肥满度显著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各实验组的摄食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饵料系数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表现为呼吸频率、摆尾频率和游动速度显著加快等应急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高养殖密度对中华鲟的生长、摄食和行为存在显著的负面作用,不利于中华鲟幼鱼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胭脂鱼主要病害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近几年来胭脂鱼增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的临床实践经验,分析了胭脂鱼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包括细菌性烂鳃病、打印病、赤皮病、红眼病、指环虫病、日本鲺病、孢子虫病、小瓜虫病等的临床症状及危害程度,介绍了相应的检验与诊断技术以及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胭脂鱼细菌性烂鳃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俗称黄排、火烧鳊、中国帆鳍吸鱼,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也是迄今为止胭脂鱼亚科分布于北美洲以外唯一的一种.胭脂鱼由于性情温顺,色彩艳丽,体型别致,游动时背部犹如大海上扬帆起航的风帆,美丽动人,素有"一帆风顺"的美称.胭脂鱼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由于其生长快,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同时又是重要的名贵经济鱼类.近年来,随着胭脂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的成熟和集约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也随之越来越严重,目前已成为制约胭脂鱼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细菌性烂鳃病是淡水养殖鱼类的常见病,在各养殖阶段均可发生,常给养殖业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2017年5月,中华鲟研究所黄柏河基地养殖的4龄胭脂鱼暴发细菌性烂鳃病.本文将该病的发生过程、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方法及治疗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旨在为胭脂鱼的健康养殖和疾病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制剂对中华鲟生长、消化酶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15.8~18.6℃下,研究了EM菌液对体质量(13.85±1.44)g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长、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饲养在室内直径1m、高0.7m的圆形玻纤缸中,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含EM菌(5.0×10^9 CFU·kg-1饲料)的试验饲料。90d的饲养表明,试验组中华鲟的生长指标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增重率及特定增重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鱼淀粉酶、脂肪酶及胃蛋白酶活性均大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肝、胃中淀粉酶活性比对照组高46%和79%、脂肪酶活性高52%和246%,肠、胃中蛋白酶活性比对照组高54%和48%,均呈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鱼肝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了29%、33%和34%,脾中除POD外,其他酶活性与肝中相同,但试验组鱼肝、脾中MDA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小了47%和44%,呈显著性差异(P〈0.05),溶菌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由此得出,在饲料中添加EM菌液可提高子中华鲟的消化酶及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7.
8.
MS-222的药液浸浴和药液鳃部喷洒可作为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麻醉方式。在水温16~18℃的条件下,史氏鲟的浸浴有效浓度为90~110 mg/L,浸浴安全时间不超过30 min;中华鲟的浸浴有效浓度为80~100 mg/L,浸浴安全时间不超过15 min。史氏鲟药液鳃部喷洒有效浓度为1 500 mg/L,最低有效操作时间为30 s,持续操作时间不超过60 s;药液鳃部喷洒有效浓度为4 000 mg/L,有效操作时间不大于5 s。20~40 mg/L MS-222麻醉液浸浴方式可以作为史氏鲟4 h内的短途运输。史氏鲟在90~150 mg/L的MS-222的药液中超过240 min,试验鱼无法复苏,即生物学死亡。MS-222对中华鲟一般麻醉浓度为80~100 mg/L,其在80 mg/L的MS-222中连续浸浴15 min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10.
比较了史氏鲟精子在3种不同配比浓度稀释液的保存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配方Ⅲ作为稀释液,8%甲醇作为抗冻剂,二步法超低温(-196℃)冷冻保存,5h后取出,38℃水浴解冻取得最好的冻后激活率,解冻后激活率为(52.3±3.5)%。解冻精子分别采用井水和激活液D(10mmol/L Tris+10mmol/L NaCl+25mmol/L Glu,pH 8.0)激活,进行人工授精。结果显示配方Ⅲ冻精采用激活液D激活授精获得最高受精率为68.56%,最高孵化率为52.91%。本次试验表明,1~2mmol/L范围内,低浓度K+比高浓度K+对史氏鲟精子保存有利;52~82mosmol/kg范围内,高渗稀释液有利于史氏鲟精子的保存;且激活授精方法是影响冻精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