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4):387-389
将天然海域捕捞的黄鲷Taius tum ifrons进行驯养和强化培育,人工催产和孵化。结果表明:野生黄鲷经驯化和营养强化培育,注射LHRH-A3和LHRH-A2+DOM催产后可有规律地连续产卵。产卵一般在12:0015:00时进行,产卵期长达4515:00时进行,产卵期长达4555 d。在培育水温2055 d。在培育水温2022℃、盐度2822℃、盐度2830时,受精卵经3530时,受精卵经3537 h完成胚胎发育,孵出仔鱼,受精率为90%,孵化率为87%37 h完成胚胎发育,孵出仔鱼,受精率为90%,孵化率为87%89%,孵出的仔鱼活泼健壮。 相似文献
2.
浙江奉化市池塘的底泥经过反复培养、驯化,从中筛选、分离出反硝化细菌,在模拟实验条件下,研究其对不同浓度的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情况,讨论反硝化菌种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初始浓度为1、25、50mg·L^-1的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模拟池塘中,随着实验的进行,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逐渐提高。其中在1mg·L^-1的浓度组中,3d内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去除率就分别达到了95.8%和90.2%;在25mg·L^-1的浓度组中,第6d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3.8%和87.8%;在50mg·L^-1的浓度组中,第6d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89.7%和78.7%。此外,反硝化菌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略优于亚硝酸盐氮,而且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越低,对其去除效果越好,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越短。在模拟池塘中,菌种的生长情况与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呈负相关,即污染物的浓度越高反硝化菌的生长情况越差。对反硝化菌的生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其反硝化最适宜的pH值为6~7,温度为25~35℃;而且在同一pH值和温度条件下,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越低,反硝化菌对其去除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针对一顶中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拖网进行网具优化试验,设计了调整参数为浮沉比、上下手纲(等长)和叉纲的三因子L9(34)正交实验,并在3组L/S(水平扩张比)和5级拖速下完成了135次拖曳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拖速和L/S的增加,网具阻力增加,网口高度降低;(2)流速为3 kn情况下,L/S=0.45时,对阻力(Fs)和网具功率消耗(Ps)影响的主次顺序均为沉力(A)>叉纲(C)>手纲(B),对网口高度(Hs)影响的主次顺序为A>B>C,对能耗系数(Ce)影响的主次顺序为C>A>B,水动力性能的最优组合为A3B3C1;L/S=0.5时,对Fs、Hs和Ps影响的主次顺序均为C>A>B,对Ce影响的主次顺序为B>C>A,最优组合为A2B3C3;L/S=0.55时,对Fs和Ps影响的主次顺序均为C>A>B,对Hs影响的主次顺序为B>A>C,对Ce影响的主次顺序为B>C>A,最优组合为A2B3C3;(3)当L/S极低为0.2时,网口的水平扩张约为23 m,虽然此时网口高度有一定的提高,但网具的综合性能却显著下降,能耗系数增加;(4)增加沉力,适当放长手纲和叉纲可以有效提高已定型网具的性能。为确保在低拖速下达到网具的高扩张性能,应考虑改进网板性能,建议采用低拖速高扩张性网板。 相似文献
4.
5.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生长特性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区域(30°~34°N、126°E以西范围)所获取的鲐鱼(Scomberjaponicus)样品,通过观察鲐鱼耳石生长轮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再依据不完全β函数渔获量方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的鲐鱼生长方程,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20、451.4和-1.203。比较不同时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鲐鱼的生长较接近,而20世纪70年代的鲐鱼生长情况与其他3个时期的鲐鱼生长相差较大。比较不同海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随着纬度的增加,鲐鱼的个体有增大的趋势,经分析很可能与海水温度有关。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出鲐鱼的最大年龄(tλ)为9龄;根据最近的采样,推算出鲐鱼的开捕年龄和补充年龄都为0.4年,鲐鱼的自然死亡率为0.355,捕捞死亡率为2.27。利用上述参数,动态综合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该资源过度捕捞已很严重。若保持当前捕捞强度,则必须把开捕年龄限制在2.9龄;若能同时改变捕捞强度和开捕年龄,则可以把当前的开捕年龄限制在2.0龄,捕捞死亡率降到1.3,这样鲐鱼资源才能够得到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7.
江苏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1988年6月-2006年6月江苏近岸禁渔线以内的定置张网长期监测资料,采用评价群落矩阵的长度谱和非目标种类比例两个指标,分别从整个群落长度谱、目标种类和非目标种类长度谱、不同体质量长度谱分析了小尺度范围的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整个群落长度谱随时间增加,斜率下降显著(P<0.05),截距虽表现为逐渐增加趋势,但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1988-1990年和2004-2006年两个阶段的目标种类长度谱斜率线性拟合极为显著(P<0.001),非目标种类则不显著(P>0.05);非目标种类生物量比例变化相对稳定(P>0.05),数量比例明显上升(P<0.01);体质量在0.8~2 g、3~5 g对应的相对生物量呈上升趋势,体质量在6~10 g、11~20 g、80~100 g、105~130 g相对应的生物量则呈不同程度的下降.综上,调查年间江苏近岸海域的鱼类组成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表现为小个体数量增多,大个体减少.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1-2005年东海区26°30′~32°30′N,禁渔区线外200水深以浅的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底层拖网调查资料和生物学测定资料,利用ELEFAN I软件估算生长参数,拟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死亡系数,利用Beverton和Holt模型评价资源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刺鲳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为:L∞ =267.8 mm;K=0.45/a;t0=-0.63 a。从生长速度看其生长过程是变化的,小时生长较快,当叉长达到178.5 mm时生长速度开始下降,此时年龄为1.81 a。利用Pauly公式和詹秉义等推导的M和最大年龄tλ的线性回归方程求得自然死亡系数M=0.81,用FiSAT II软件中的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BH模式和用CPUE估算总死亡系数,得到Z=3.87,捕捞死亡系数F=3.06。根据Beverton和Holt的单位补充量等渔获量曲线,现行渔业点即F=3.06,tc=1.10 a位于最适产量区内,表明目前对刺鲳的资源利用较为合理,接近最大产量。保持目前的捕捞强度F=3.06和捕捞规格Lc=145 mm不变,不仅能够保持目前渔获量稳定,而且能够保护刺鲳的资源。刺鲳渔获量稳定且缓慢增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开捕年龄较为合理,也就是网目尺寸较为合适,这对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鲳属3种鱼类共19个个体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进行PCR扩增,经比对校正得到1123bp的基因片段,共检测到141个变异位点,总变异为12.56%,5个简约信息位点,未出现插入和(或)缺失,序列中转换(Transition)明显多于颠换(Transversion)。鲳属3种鱼类19个序列共检测到11种单倍型,其T、C、A和G平均含量分别为29.1%、30.5%、27.4%和13.0%。(A+T)%为56.5%,大于(G+C)43.5%。结合来自GenBank中的鲳科的中间低鳍鲳Peprilus medius和星斑真鲳Stromateus stellatus的相应同源序列,并以长鲳科的刺鲳Psenopsis anomala作为外群,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翎鲳和中国鲳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与银鲳亲缘关系较远,同为鲳科的鱼类聚类后再与作为外群的刺鲳相聚。系统进化树显示,银鲳为3种鲳属鱼类中较早分化出的种,刺鲳位于进化树的基部,是较鲳属鱼类更为原始的类群,与形态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渔场渔业生物资源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本文用 2 0 0 3年在长江口渔场 3个航次的调查数据 ,对该水域的渔业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三个调查航次共捕获渔业生物 79种 ,其中鱼类 4 9种 ,隶属于 11目 ,30科 ,4 5属 ;虾蟹类共有 2 0种 ;头足类共有 10种 ,隶属于 3目 ,6科 ,6属。三个调查航次都是以鱼类的资源量指数最高 ,资源尾数密度表现为虾蟹类高于头足类 ,资源重量密度除 6月份虾蟹类低于头足类外 ,4月和 9月 2个航次都高于头足类。鱼类和虾蟹类的资源量指数值在 9月份达到最大 ,而 6月份为最低 ;头足类的资源量指数以 4月份最高 ,9月份最低。优势种组成的变化表现为 :4月份为黄鲫和小黄鱼 ,6月份为、黄和太平洋褶柔鱼 ,9月份为带鱼和小黄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