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8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完全免费 | 164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1648篇 |
出版年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92篇 |
2011年 | 98篇 |
2010年 | 103篇 |
2009年 | 103篇 |
2008年 | 90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89篇 |
2005年 | 115篇 |
2004年 | 124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40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测定分析了10尾黄斑篮子鱼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黄斑篮子鱼肌肉(鲜样)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4.52%、1.09%、19.64%和4.71%.肌肉中含有18 种氨基酸,总量为68.33%(质量分数,干样),其中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EAA)总量是30.40%,占氨基酸总量的44.48%;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黄斑篮子鱼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 胱氨酸)和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1.07,4 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24.36%(质量分数,干样).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3.13%和18.03%,明显的高于其它几种经济鱼类;矿物元素比例合理,微量元素中锌和硒含量较丰富,表明黄斑篮子鱼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区浮游动物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本文阐明了长江口浑浊带水域内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等生物学特征及生物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丰水期平均生物量为98.9毫克/米^3,明显低于长江口外河口锋区内同期生物量。种类组成也少于河口锋区内组成。 相似文献
3.
东海区伏季休渔渔业生态效果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1,自引:8,他引:23
以1990 ~1998 年我国东海区的海洋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1995 ~1998 年伏季休渔对东海区渔业生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群体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幼鱼的渔获比例及其资源密度指数有所提高,幼鱼群体养护效果也较明显;渔获个体的生物学特征值具有转好的趋势;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量明显增加;渔业资源的种间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年渔获产量明显增加,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5.
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本研究以 196 3、1983和 2 0 0 1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对小黄鱼 (Pseudosciaenapolyactis)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主要种群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相当突出 ,平均年龄仅为 0 .92 3龄 ;生长加快 ,生长参数k值达 0 .5 5 ;体重生长的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变小 ,仅为 1.6 7龄 ;性成熟提前 ;死亡率提高 ,残存率减小。尽管小黄鱼近年来产量有所恢复 ,但资源利用对象主要以当年生补充群体为主 ,生长型捕捞过度趋势加重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周期,水流速度,养殖密度对史氏鲟摄食、生长和行为的影响.光照周期在一定的照度和时间范围内对史氏鲟稚鱼的摄食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水流和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高水流速度和低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流速的增大和养殖密度的降低而增大,条件系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离散没有加剧.在流速为0.06 m·s-1和0.18 m·s-1范围内,稚鱼的生长效率(GE)与流速(V)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关系式为 GE=46.106+142.04V (r=0.5216).特定生长率(SGR)与养殖密度(S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其关系式为SGR=4.9728-0.4914SD (r=-0.6553).3种环境因子对稚鱼的食欲未有明显影响,但饵料转化率会随养殖密度的增大和流速的降低而显著性增大.史氏鲟稚鱼在照度100~1100 lx之间的趋光率为49.55%,无显著的趋光性;当亮区照度在13 000 lx以上,稚鱼100%避光.处于全黑条件下的稚鱼的体色却普遍变浅,呈灰白色;而另两种光周期条件下的稚鱼体色深黑,全光照条件下的稚鱼体色与自然光周期下的一样.在试验流速范围内,水流刺激还将影响稚鱼的某些行为,在流水环境中稚鱼喜聚集和逆水游动.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生态特征,分数量、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三部分从不同侧面作了探讨,本文为该研究的第一部分。结果表明,东海浮游桡足类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55.5%,占饵料浮游动物总丰度的64.8%;秋季丰度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平面分布不均匀,呈斑块状分布,一般东海近海高于外海和台湾海峡海域;高值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其中,大陆沿岸水和东海外海水交汇区丰度值较其它混合区高。本次调查东海北部(29°~32°N、125°E以西)水域桡足类丰度约为20年前同期的1/3;东海浮游桡足类丰度的平面分布往往取决于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teconcina)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subcrassus)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南极磷虾资源利用现状与中国的开发策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由于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丰富,可捕量是世界现有渔业产量的1倍以上,因而参与南极磷虾资源开发是中国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南极磷虾资源开发面临困难较多,如远离港口、远离补给、远离市场、航行距离长等,加之捕捞技术和加工技术仍存在问题,与其他渔业相比,具有较大的成本压力.尽管如此,由于南极磷虾属于寒带海洋生物,具有其特殊的营养学特征,形成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力较大,因此在进行南极磷虾开发的准备过程中,应以最终产品的设计为导向,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展产品综合开发能力等以化解高成本的压力;从相关加工设备、加工工艺的研究和捕捞技术改进为出发点,重视项目的经济技术和盈利前景分析.由于南极磷虾的商业开发是高风险、高投入的项目,因此在没有把握获得商业利润以前,应以技术准备为主,不宜盲目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进行商业化开发.建议以此作为制订中国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策略的主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东海区小黄鱼现存资源量分析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本文以 2 0 0 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对小黄鱼的体长、体重和现存资源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2 0 0 2年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仅为 12 3.89mm ,优势体长组为 110~ 130mm ,占4 6 .15 % ;平均体重为 35 .2 7g ,优势体重组为 2 0~ 4 0g ,占 5 9.4 1% ;个体小型化相当突出。现存资源量评估结果为 2 .5 1× 10 4t,7.12× 10 8尾 ,资源发生量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但种群处于严重补充型捕捞过度。建议采取更科学、更严格的管理措施 ,促使小黄鱼资源切实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