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1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完全免费 | 338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1519篇 |
出版年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67篇 |
2013年 | 67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129篇 |
2010年 | 113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96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
海湾扇贝杂交家系与自交家系生长和存活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8,他引:20
2002年春季,利用国内现有的海湾扇贝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养殖群体A和B的种贝为材料,采用自体受精和异体受精两种交配策略,建立了海湾扇贝的自交系和杂交系。实验由AA(A♀×A♂)、BB(B♀×B♂)、AB(A♀×B♂)、BA(B♀×A♂)四个组组成。杂交使两个表型性状———生长和存活都得到了改良。就生长而言,杂交组比自交组快,杂种优势在幼虫期为35.34%、养成阶段为21.17%;杂交组AB的生长速度比自交组AA的提高了35.53%(幼虫期)和43.32%(养成阶段),杂交组BA的生长速度比自交组BB的提高了35.13%(幼虫期)和12.34%(养成阶段)。就存活而言,两个杂交组的存活率都高于相应的自交组,杂种优势的平均值在幼虫期为19.93%,养成阶段为31.46%;杂交组AB的存活率比自交组AA的提高了25.23%(幼虫期)和49.44%(养成阶段),杂交组BA的存活率比自交组BB的提高了12.36%(幼虫期)和21.29%(养成阶段)。A、B两个群体间存在的遗传差异是它们能够获得杂种优势和性状得到改良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营养级是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的核心概念,最早用于反映食物网中生命体的位置.近年来,营养级广泛应用于群落和生态系统研究中.作者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经验,分析了国内外营养级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显示,营养级耦合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优势明显.随着研究的深入,营养级概念的缺陷也逐渐显露,但新方法、新技术(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产生可能为解决此问题带来帮助.在传统营养级研究基础上,近年来群落平均营养级概念的提出,扩充了营养级概念的内涵.群落平均营养级不仅可以揭示系统或群落的营养格局和结构组成特征,也能用于评估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状况和外界干扰程度,应作为群落营养动力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基于营养级的生态系统营养控制机制是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内容,是揭示系统动态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此外,将群落大小结构和营养级相关联的新思路有效避免了营养级划分过程的局限性,是营养动力学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MODIS遥感数据反演东海海域海表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介绍了MOD IS传感器的特点以及MOD IS数据反演海表温度(SST)的方法,并通过SeaDAS软件反演了2003年和2004年东海海域的海表温度,同时选取2003年2~10月间东海海域反演得到的20个SST值与同一时期的实测数据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MOD IS反演东海海域海表温度(SST)的最大误差为0.5℃,平均误差为0.23℃,标准误差为0.29℃,平均相对误差为1.0%。文章还对2004年3月、6月、9月和12月MOD IS反演的SST数据分别作124°E和29°30′N剖面分布分析,并选取2004年2~12月东海海域4个点进行海表温度月变化分析,结果与东海的实测海表温度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5.
研究分析了运输胁迫2、4、8和12 h后银鲳血清皮质醇、血糖、组织中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变化。选取平均体质量为(10.05±0.23) g的银鲳幼鱼为试验对象,共设3组运输密度,分别为4、8和16 g/L。每个时间段的运输结束后,将取样后剩余的鱼转入1 m3水体的圆形玻璃钢桶中观察24 h,以统计各自的累计死亡率。研究结果显示,16 g/L密度组在运输12 h后成活率为91.25%,其余均为100%;运输胁迫导致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运输4 h后,血清皮质醇含量均达到最高值,12 h后皮质醇含量虽较运输4 h后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试验初的水平,且此时16 g/L密度组的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高于4和8 g/L密度组(P<0.05);血糖、血清与肌肉中乳酸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与肌肉中糖元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降低(P<0.05),但在整个运输胁迫过程中,肝脏组织中糖元含量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肌肉组织。统计分析得出,较高的运输密度会加重银鲳的应激性反应,并推测在小水体开放式运输的情况下,规格为10 g左右的银鲳幼鱼,其运输密度不宜超过16 g/L。此外,在运输胁迫下,银鲳机体的能量供给主要来自肝脏糖元的动员。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我国东南沿海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的种群遗传结构,对10个地理种群130只拟穴青蟹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522bp的DNA片段共发现17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1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2为10个地方种群的共享单倍型,占个体总数的56.15%,而大部分单倍型为稀有单倍型,只在少数种群的个别个体中出现。10个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水平为h=0.6738,核苷酸多样性水平为π=0.1987%,基本呈由南到北递减的趋势。10个种群的总体遗传分化程度较低(FST=0.05左右),但是极为显著(P<0.005)。基于单倍型频率和序列遗传距离法分析的共同结果,广西北海种群与大多数种群的遗传分化显著,而海南三亚种群分别与海南红树林和广东台山种群遗传分化显著。Mantel检验显示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分子进化中性检验结果表明自然选择在分子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并暗示该物种在最近经历了一个快速的种群爆发及扩张事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2年12月-2003年3月养殖的亚东鲑胚胎进行观察,并结合1999年12月-2000年5月和2000年12月-2001年5月所取样品的对照,对其胚胎发育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亚东鲑胚胎发育过程分为10个时期;在平均水温4.3℃条件下,从受精到出膜需要大约339.7~447.2积温(度.日)不等;胚胎发育的天数与积温呈明显的线性相关;胚胎发育的各期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不同,体节形成至发眼前期这一阶段对外环境比较敏感;不同大小的卵对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出膜时仔鱼的平均大小为(13.09±0.90)mm之间。 相似文献
8.
同时采用冷休克法和静水压法进行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倍体诱导条件研究,同时比较适合条件下两种方法诱导效果差异以及大批量诱导组不同生长阶段三倍体榆出率的差别。结果表明:(1)冷休克法和静水压法都可成功诱导出大黄鱼二倍体。冷休克法适宜诱导条件为20℃培育水温下授精后3min,在3~4℃海水中处理8~10min;静水压法适宜诱导条件为同样培育水温下授精后3min,在静水压450kg/cm^2下处理3min。三倍体诱导率受处理时刻、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或压力)3因素的影响。(2)综合三倍体诱导率、处理后受精卵原肠期存活率和仔鱼孵化率,静水压法诱导效果要明显优于冷休克法。(3)采用冷休克法进行大黄鱼三倍体大批量诱导,早期胚胎、初孵仔鱼和4月龄幼鱼三倍体检出率分别为34.03%、29.54%和14.81%。表明随生长发育诱导组三倍体检出率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营养调控)下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进行长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华鲟在仿自然变温或恒温的养殖环境中,性腺均可发育至III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以及仅用鲜活鱼或冰鲜鱼饲喂,均能够使部分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但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组性腺发育启动的比例较高,其中,有3尾中华鲟性腺达 IV期.成功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1尾雌鲟(12龄,体质量57 kg)和1尾雄鲟(14龄,体质量64 kg)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采获卵6.25万粒,精液2850 mL,受精率为60.1%(36.3%~80.4%).在(19.3±0.2)℃下经过约125 h,仔鱼大量孵出,获初孵仔鱼2.3万余尾.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有效尝试可为今后养殖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1年1月和2004~2006年1月东海北部水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从物种和同功能种团两个层面分析了东海北部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结构组成特征的变化。同功能种团是生态系统中起着相似生态作用、并占据相近或相似生态位的若干物种集合体,本研究结合各鱼种的摄食习性和活动能力差异,将该水域内的鱼类划分为8个同功能种团,分别为浮游动物食性种团、浮游/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杂食性种团、活动能力强的游泳动物食性种团、软骨鱼类种团、活动能力弱的游泳动物食性种团。结果显示,冬季东海北部鱼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同功能种团多样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经过十余年后,尽管该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同功能种团多样性均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各同功能种团内的物种数发生了明显变化,物种多样性与同功能种团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曲线斜率由0.547增加到0.627,群落的生态冗余性有所降低。经相似性分析检验法(ANOSIM)分析,两时段群落间的物种和同功能种团结构组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带鱼、龙头鱼、小黄鱼、黄鲫、灰鲳等物种和软骨鱼类种团、浮游/底栖动物食性种团的相对量的变化是造成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认为,东海北部鱼类群落结构已显现出向以浮游动物食性和活动能力强的游泳动物食性鱼种为主体的方向发展的变化趋势。[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53-45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