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探索洋河水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暴发的原因,对水库的入库水量、水下地形、温跃层和叶绿素a含量等进行测定,分析了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对洋河水库富营养化和藻华暴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洋河水库来水量下降,水库水力停留时间延长,夏季水温上升,为蓝藻水华暴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洋河水库水下地形和坝前较深水位不利于大型水生植被的生长,随着外源营养盐的不断输入,引发藻类异常增殖。当随风飘到库区北部的水华蓝藻密度超过一定数量后,会对该区生长的水生植被产生毒害作用,导致水生植被消亡。洋河水库夏季产生温跃层,下层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和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恶化,营养盐滞留时间和水体中浓度增加,同时渔业资源锐减,鲢、鳙数量下降,从而导致蓝藻水华大暴发。洋河水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暴发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加强外源和内源污染控制,同时进行水生态系统的调控,才能有效改善洋河水库的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渤海湾近岸海域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以天津渤海湾近岸海域为研究区域,共设置34个采样点,于2013年9月17-23日采集水样,分析表层水体中铜(Cu)、镉(Cd)、铅(Pb)和锌(Zn)4种常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Cd、Pb和Zn的浓度分别为2.47~8.27 μg/L、0.06~0.26 μg/L、2.21~8.26 μg/L和5.26~70.32 μg/L,平均值分别为4.56 μg/L、0.12 μg/L、4.72 μg/L和36.65 μg/L。根据我国《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4种重金属基本满足Ⅰ类或Ⅱ类海水水质标准;基于4种重金属的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曲线,分别获得相应的5%物种危害浓度(HC5),并采用风险熵(RQ)对4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发现研究区域表层水中存在生态风险的金属为Cu和Zn,与之相比Cd 和Pb 的生态风险可以忽略不计。研究认为我国目前的《海水水质标准》低估了Cu和Zn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不能够满足对水生生物的保护需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洞庭湖水体营养盐形态结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4年8月(丰水期)、2015年1月(枯水期)在入湖河流、湖体、出湖口设置16个代表性断面采集水样,分析了氮、磷营养盐等特征指标。结果表明:①洞庭湖氮、磷是洞庭湖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亦是影响洞庭湖水体营养程度的主要营养指标。为揭示洞庭湖水体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态结构及变化,于2014年8月(丰水期)和2015年1月(枯水期)在入湖河流、湖体、出湖口设置16个代表性断面采集水样,分析了氮、磷营养盐的特征指标,并与前期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①洞庭湖水体中,总氮(TN)含量为1.60~3.65 mg/L,平均值2.25 mg/L,总磷(TP)含量为0.060~0.359 mg/L,平均值0.138 mg/L;颗粒态总氮(TPN)含量为0.07~1.39 mg/L,平均值0.25 mg/L,颗粒态总磷(TPP)含量为0.003~0.172 mg/L,平均值0.05 mg/L。②时空分布上,水体中氮、磷含量整体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出湖口最高,东洞庭湖高于西、南洞庭湖,入湖河流差异大的特征;颗粒态氮磷呈现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加趋势,与悬浮物(SS)的空间分布一致。③形态组成上,洞庭湖水体中氮磷以溶解态为主(TDN/TN为88.0%、TDP/TP为66.7%);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前后,洞庭湖的磷营养盐形态组成发生了大的变化,由以颗粒态磷为主(TDP/TP 20.0%~35.6%)转变为以溶解态为主,而氮营养盐形态组成基本未变。④营养结构上,洞庭湖大多数断面TN/TP在10~22,且氮、磷浓度远高于水体富营养的限制阈值,比较适宜藻类生长。相关分析显示,洞庭湖TN、TP、TDN、TDP均与Chl-a相关性不显著,因此认为洞庭湖氮、磷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限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洋河水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暴发的原因,对水库的入库水量、水下地形、温跃层和叶绿素a含量等进行测定,分析了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对洋河水库富营养化和藻华暴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洋河水库来水量下降,水库水力停留时间延长,夏季水温上升,为蓝藻水华暴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洋河水库水下地形和坝前较深水位不利于大型水生植被的生长,随着外源营养盐的不断输入,引发藻类异常增殖。当随风飘到库区北部的水华蓝藻密度超过一定数量后,会对该区生长的水生植被产生毒害作用,导致水生植被消亡。洋河水库夏季产生温跃层,下层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和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恶化,营养盐滞留时间和水体中浓度增加,同时渔业资源锐减,鲢、鳙数量下降,从而导致蓝藻水华大暴发。洋河水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暴发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加强外源和内源污染控制,同时进行水生态系统的调控,才能有效改善洋河水库的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5.
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对白洋淀8个典型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白洋淀鱼类的食性、营养级和食物网特征,绘制了鱼类食物网及能量流动途径。结果显示,白洋淀现有鱼类25种,其食性类型分为草食性、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共6种;白洋淀的鱼类营养级可分为草食性、杂食性、低级肉食性、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共5种。与历史资料相比,白洋淀鱼类食物网趋于简单,中级肉食性鱼类匮乏,能量流动出现越级现象,食物网结构不完整,说明其渔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6.
本文于2009至2010年对海浪河河夹村段水体及底泥中细菌组成与时1空分布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分离出的细菌隶属于5个细菌菌属,其中微球菌属(Micrococcus)是优势菌属,其次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动胶菌属(Zoogloeaitzigsohn)。在时间分布上,水样细菌群落数量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5月份,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1月份,泥样细菌群落数量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5月份,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7月份。在空间分布上,水样和泥样细菌群落数量总数在8、9、10号样点高于其它样点一个数量级,但各样点细菌菌属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2010年9月、2011年5月和8月对辽河干流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鱼类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鱼类28种,以杂食性耐污小型鱼类为主,其中鲤科鱼类占65.52%。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种类大幅减少,且表现出营养结构简单化、鱼类资源小型化的特征。保护区鱼类群落组成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可分为石佛寺水库上游、石佛寺水库下游和感潮河段3个区段。保护区上游鱼类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于下游;鱼类物种数秋季高于春季,而鱼类个体数均匀程度春季高于秋季。典范对应分析发现秋季TN(F=3.25,P=0.012)和水温(F=2.86,P=0.016)为显著影响鱼类群落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长春市居民日常消费的9种鱼类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并评估其健康风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法对长春市出售的鲫(Carassius carassius)、鲤(Cyprinus carpio)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等9种鱼类中的Pb、Cd、Cr、Zn和Cu 5种重金属进行了检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i)、综合污染指数法(MPI)和目标危险系数法(THQ)对其污染程度及食用健康风险进行评价。Pi指数表明:Cu、Cd、Cr在各种鱼类中均未出现超标现象,而9种鱼类肌肉中Pb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乌鳢(Channa argus)、鲶(Loricariidae)和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肌肉中的Pb呈重污染水平。MPI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重金属富集程度有差异,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重金属污染水平高于草食性鱼类。鱼类的单一和复合重金属健康风险指数均小于1,长春市市售鱼类食用安全性较好,对人群健康风险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对白洋淀8个典型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白洋淀鱼类的食性、营养级和食物网特征,绘制了鱼类食物网及能量流动途径。结果显示,白洋淀现有鱼类25种,其食性类型分为草食性、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共6种;白洋淀的鱼类营养级可分为草食性、杂食性、低级肉食性、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共5种。与历史资料相比,白洋淀鱼类食物网趋于简单,中级肉食性鱼类匮乏,能量流动出现越级现象,食物网结构不完整,说明其渔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确定生态服务功能是评估湿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而生态功能的发挥与湿地环境特征密切相关。在总结当前有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牡丹江支流源区哈尔巴岭湿地及周边生态环境现状的特征,确定哈尔巴岭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大气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讨论了湿地环境特征对特定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计算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结合湿地环境特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