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黄河三角洲处于海陆交错带,开展地表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认识水化学演化和水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对主要地表水进行样品采集、现场测试和室内分析。结论如下:水体均为碱性,地表水化学空间变异明显,黄河水到近海水体表现为从淡水-微咸水-咸水-卤水的过渡;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超标参数为总磷、硝态氮、氯离子和硫酸盐。综合多元统计、Gibbs图及离子关系分析,得出水化学成分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其次为人类活动因素。前者包括水岩相互作用(碳酸盐、方解石和盐岩的溶解)、蒸发结晶和海水入侵混合作用;后者包括生活污水、采油、炼化废水因素以及氨氮硝化作用,导致有机物及氮磷含量升高,需对后者的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湿地岸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城镇化趋势的不断扩张,位于城郊有限的自然湿地资源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尤其是关于湿地岸带的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争议。本研究基于湿地恢复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知识理念,从湿地岸带的景观规划设计视角出发,概括了湿地岸带的生态边缘特性、景观廊道特性和景观递变特性,阐述了湿地岸带具有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等生态服务功能,提出湿地岸带景观的规划目标和设计原则,探讨了在总体规划层面上对于湿地岸带在纵向、横向和垂直向三维景观格局中的规划要点以及各个景观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和相互影响,最后总结了在详细规划层面上对于湿地岸带的水体景观、地形景观、植被景观和文化景观元素的设计建议,以期为今后湿地岸带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泥炭地是重要的自然湿地类型,具有固碳、水文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侵蚀、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排水疏干、过度放牧和基础建设等强烈的人为干扰,全球泥炭地面积不断缩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源。文中从水文修复、植被修复和生态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综述了欧洲和北美国家退化泥炭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结合若尔盖湿地修复技术现状进行了研究展望,旨在为我国高原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影像和野外观测,对不同地表类型的温度频率和不同湿地类型的降温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评价北京市湿地在调节小气候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湿地的降温作用显著高于植被和裸地,可显著缓解城市热岛效应(P0.001),且其温度范围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温度差表现出201220041996的规律。2013年不同季节的实测数据也间接证明了湿地的降温作用及其距离效应(R2≥0.88,P0.01)。基于MODIS数据反演的4个年份的温度数据,发现湖库湿地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比河流湿地效果更加显著(P0.01),其降温效果(7.5~10.9℃)显著优于河流湿地(4.4~7.2℃)。因此,未来湿地建设在增加湿地面积的同时,也要考虑不同的湿地类型,使湿地最大程度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5.
生物膜能够从群落水平上表征水生态系统的状态,研究应用生物膜的生态快速监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本研究以白洋淀湿地为例,综合运用原位生物膜法、群落分析法和生理生态学方法,通过分析生物膜的生物量、叶绿素、藻类群落组成、胞外酶活性和多糖等指标,对形成于不同人工和天然基质上的生物膜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了适于草型湖泊湿地的原位生物膜基质.结果表明:不同的基质类型对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显著影响.活性炭纤维上形成的生物膜与天然基质芦苇杆的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度高,差异度小于5%,而竹竿上生物膜的结构与前两者明显不同.活性炭纤维作为基质培养生物膜,经过10 d培养即可达到稳定,可应用于白洋淀这类草型湖泊湿地的快速生态监测中,需进一步在不同水体单元进行研究,建立标准化方法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黄花鸢尾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利用黄花鸢尾(Irispseudoacorus)对含盐和氮磷较高的水体进行富营养化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黄花鸢尾对于总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营养盐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水体中的硝酸盐变化趋势与溶解氧相同,氨氮变化趋势与溶解氧相反。黄花鸢尾可以有效地控制水中的叶绿素a,种植黄花鸢尾的水体中叶绿素a仅为对照的1/168,说明黄花鸢尾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的繁殖生长。同时,种植黄花鸢尾能抑制水体pH值的提高,降低盐度,提高透明度,对改善水质有很好的效果。黄花鸢尾对营养盐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作用。通过MPN(mostprobablenumber)法测定黄花鸢尾植物群落的分布可以看出,其根际的氮循环菌最为密集,由根际向外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7.
选择盐角草、盐地碱蓬、二色补血草、中亚滨藜、獐毛、星星草等6种典型盐生植物,采用野外原位种植,研究各生育期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与生长初期相比,植物生长末期的盐角草、二色补血草、中亚滨藜、獐毛、星星草群落的土壤速效氮显著降低,中亚滨藜、獐毛、星星草群落的土壤速效磷显著降低,土壤速效钾虽有所降低,但并未达显著水平,土壤有机质和全氮随植物生长基本无变化。该结果可为未来盐碱地改良和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滨海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滨海湿地是海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带,具有特殊的水文、植被、土壤特征。滨海湿地在我国滨海的9个省、2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均有分布。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滨海湿地面积579.59万hm2,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2.42%。由于人为开垦与改造、污染物排放、泥沙淤积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原因,中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面临诸多挑战。文章从滨海湿地的科学定义及分类入手,分析了现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从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2方面分别阐述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针对现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从构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滨海湿地生态特征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在机制研究、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重复性计算、制图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生物膜能够从群落水平上表征水生态系统的状态,研究应用生物膜的生态快速监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本研究以白洋淀湿地为例,综合运用原位生物膜法、群落分析法和生理生态学方法,通过分析生物膜的生物量、叶绿素、藻类群落组成、胞外酶活性和多糖等指标,对形成于不同人工和天然基质上的生物膜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了适于草型湖泊湿地的原位生物膜基质。结果表明:不同的基质类型对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显著影响。活性炭纤维上形成的生物膜与天然基质芦苇杆的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度高,差异度小于5%,而竹竿上生物膜的结构与前两者明显不同。活性炭纤维作为基质培养生物膜,经过10 d培养即可达到稳定,可应用于白洋淀这类草型湖泊湿地的快速生态监测中,需进一步在不同水体单元进行研究,建立标准化方法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6种典型滨海湿地植物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究典型滨海湿地植物对盐碱土的改良作用,可为未来盐碱地改良和治理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在黄河三角洲湿地,选择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獐毛(Aeluropus sinensis)、星星草(Puccinella tenuiflora)共6种典型植物,采用野外原位种植方式;在试验中心的田间选择5m×10m区域,布置18个相同的试验小区(1m×1m),每种植物均撒播3个小区,分别在植物生长苗期(6月初)、初期(7月中旬)、中期(8月中旬)、后期(9月中下旬)采集各小区内土样,测定土壤盐分变化。结果显示,与生长初期相比,6种植物生长后期使土壤全盐、可溶性K~+、Na~+、Ca~(2+)、SO_4~2、Cl平均显著降低了22.02%、22.03%、23.59%、19.65%、17.37%、19.05%,pH和Mg~(2+)在中亚滨藜、獐毛、星星草群落显著降低了3.99%、4.58%、4.63%和11.81%、14.54%、17.57%,中亚滨藜、獐毛、星星草对土壤盐分的降低作用较好。不同植物生长期的对比发现,盐角草群落在植物生长早期对土壤盐分的降低效果最好,但中后期以中亚滨藜、獐毛、星星草的降盐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