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63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州主要菜心品种主薹挥发物组分,了解其清香风味来源,综合评价风味品质,比较与不结球白菜挥发性风味异同,为菜心加工利用及风味品质育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5种菜心材料主薹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并与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比较异同;运用主成分(PC)和聚类分析法(CA)初步确定菜心主效风味物质类别,综合评价其风味品质。【结果】从5种菜心中检出酯、醇、腈和酚等11类114种挥发物,各物质类别相对含量与农普奶白菜和京春娃娃菜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菜心酯类和醇类的相对含量之和最高,为主要挥发性风味类别,尤其以(Z)-3-己烯-1-醇乙酸酯和(Z)-3-己烯-1-醇的相对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菜心挥发物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0.58%,风味综合评分排序为油绿702迟心4号四九-19DY60天油青菜心,初步确定酯、醇和酚类为主效风味物质。挥发物组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菜心、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各为一类。【结论】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分析菜心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菜心挥发物各类别相对含量与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存在一定差异,初步确定酯、醇和酚类对菜心清香风味贡献较大,油绿702菜心风味品质综合评分最佳,具有加工利用及提高风味品质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2.
西江流域卷口鱼线粒体D-loop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西江流域广西境内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种群的遗传变异情况,自广西境内6个江段采集了139尾样本,采用PCR与DNA测序技术分析其线粒体D-loop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历史动态;139条D-loop序列长度均为725 bp,碱基组成A+T (65.7%)远远高于C+G (34.3%),共检测到变异位点25个,转颠换比R值为11.5。139尾样本共定义23个单倍型。单倍型的NJ系统树以及网络结构图显示,23个单倍型间有2个明显分支,不同地理群体来源的单倍型混杂分布在2个分支中,未能观察到明显的地理聚群。6个群体遗传多样性较好,单倍型多样性Hd=0.71585~0.92063,核苷酸多样性Pi=0.00173~0.00668,遗传分化极其显著(遗传分化系数Fst=0.36737,P<0.001)。AMOVA分析表明,群体内变异占63.26%,群体间为36.74%。中性检验(Tajima’s D= –0.50322,P=0.34600;Fu’s Fs= –5.05210,P=0.08800)与核苷酸错配分布表明,西江流域卷口鱼种群近期内未经历过种群扩张。综上所述,西江流域广西境内的卷口鱼遗传多样性表现为高单倍型、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征,群体间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表明水坝阻隔及捕捞因素可能促进其发生,而水利梯级开发可能是促进卷口鱼群体遗传分化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从广东引入的6个芥蓝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其生长指标、产量和部分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在生长指标方面,株高、株幅与主薹纵径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叶面积与主薹横径则有一定差异;在产量方面,省种的产量最高,曲溪圆叶的产量次之;在品质方面,除可溶性糖含量差异较大外,品种间干物质和Vc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中桃山早花和铁种的综合品质较好,澄海粗条大肉芥蓝和省种较差.从中选出桃山早花、铁种与曲溪圆叶适宜在本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水温和光照对乌原鲤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的影响,为其人工繁育及规模化苗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密闭流水环境中,设3个水温梯度(14、19和24℃)和3个光照强度(10、500~600和1200~1300 lx),通过测定进、出水样溶解氧含量而计算乌原鲤鱼种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结果】乌原鲤鱼种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在14~19℃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对应的平均耗氧率分别为0.19±0.07、0.22±0.06和0.29±0.07 mg/(g·h),临界窒息点则表现为24℃(1.5023 mg/L)19℃(1.4887 mg/L)14℃(1.2180 mg/L);乌原鲤鱼种耗氧率昼夜节律表现为:14℃水温条件下白天晚上,19℃水温条件下晚上白天,24℃水温条件下白天晚上。在冬季水温(13℃)条件下,光照强度10 lx时的乌原鲤鱼种平均耗氧率为0.15±0.06 mg/(g·h),光照强度为500~600 lx时的平均耗氧率为0.16±0.08 mg/(g·h),光照强度为1200~1300 lx时的平均耗氧率为0.16±0.07 mg/(g·h);对应的乌原鲤鱼种临界窒息点分别为1.7729、1.2316和1.1639 mg/L,乌原鲤临界窒息点与光照强度呈负相关,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适宜生长水温范围内,乌原鲤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适当提高水温有利于促进其新陈代谢,提高生长速度;光照强度的变化对乌原鲤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无明显影响,但黑暗条件下其临界窒息点较高。乌原鲤的高耗氧率和高临界窒息点直接限制其自然种群分布,也是造成其种群急剧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分析常用水体初级生产力测定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及原因,提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为基于水体初级生产力测定结果的科研及渔业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2014年7月、10月分别在同一水域,通过浮游植物生物量法、黑白瓶法、叶绿素a法同步测定水体初级生产力,将测定结果统一在C(碳)单位水平进行比较,结合分析其他不同营养水平水体初级生产力测定结果的差异。分析结果,水域为贫营养型水体,3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均以叶绿素法测定结果最高,浮游植物生物量法次之,黑白瓶法最低。叶绿素法的测定结果平均比浮游植物生物量法高42.81%,比黑白瓶法高173.75%,浮游植物生物量法测定结果平均比黑白瓶法高91.68%。收集到的其他6种营养类型水域测得的水体初级生产力结果表现出与本研究相似的趋势,叶绿素法测定结果平均比浮游植物生物量法高40.28%,比黑白瓶法高171.38%,叶绿素法与黑白瓶法的初级生产力测定结果之比相近。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因素复杂,为避免测定结果误差过大,可通过同步开展多种方法测定、重复测定、增加不同季节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测定,综合多种因素来选取合理值。  相似文献   
6.
为量化评估增殖放流鱼类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根据广西2013年度中央财政渔业资源保护项目增殖放流鱼类的品种、规格、数量,利用鱼类的生长特征参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通过巴拉诺夫产量方程估算增殖放流鱼类的回捕量以及水生生物营养转换传递参数、成本参数和市场价格。结果显示,该项目增殖放流鱼类回捕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0 293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5;回捕的放流鱼类从水域中提取氮127.9 t,磷25.6 t,碳汇输出1 874.5 t;回捕放流鱼类及存留鱼类共消耗水域底栖动物44 327.2 t;年度放流总生态价值5 775万元。调查结果表明,开展鱼类增殖放流能产生较好的渔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利于维护渔业生态环境健康。  相似文献   
7.
植物NAC转录因子功能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AC(NAM,ATAF1,ATAF2和CUC2)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多种陆生植物基因组中已经有超过100个成员被发现和鉴定,是植物基因组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植物NAC转录因子具有多种功能,在植物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应答和激素信号转导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植物NAC转录因子的基本结构特征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1广东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①自然资源优势包括气候优势和蔬菜品种资源优势.广东省地处热带北缘(雷州半岛)到中亚热带(粤北),既有总体上的光能充足、雨量充沛的优势,又有多种气候型的特点.优越的气候、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广东境内有蔬菜20多个科100多个属.即使在蔬菜供应的淡季,也有30多个种类上市.  相似文献   
9.
利用栽培茄与野生茄(Solanumtorvum)的种间杂种为供体,以两个栽培茄的自交系为轮回亲本进行多代回交,得到2个导入系"BILR-1","BILR-2"。经过抗青枯病及GISH鉴定,表明所得两个导入系对青枯病有很强的抗性,且它们含有野生茄(Solanumtorvum)的遗传物质,成功把野生茄(Solanumtorvum)的抗青枯病性状转到栽培茄子中。所得抗病导入系的染色体数量为24条,它们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抗源未来在茄子抗病育种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圈养珍稀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陕西省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技术中心的3种圈养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了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种类及形态的调查。采用生理盐水涂片及碘液染色法,对3种52只(头)野生动物的粪便进行检查,并对检出的寄生虫进行数码显微摄片,结果共检出肠道寄生虫17种。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孔雀(Pavo muticus)、野猪(Sus scrofa)寄生虫总感染率分别为84.2%、77.8%、80%,以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sp.)、赖利绦虫(Raillietina sp.)、蛔虫(Ascaridia sp.)、艾美耳属球虫(Eimeriasp.)感染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