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篇
  1篇
综合类   49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光照条件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观察了自然光、55W和26W3种光照条件下在试验水槽内六面锥型罩式水泥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入礁体模型情况下,试验鱼出现的密集区位于水槽左端区域,试验鱼在此区域的平均出现率分别为61.60%(自然光)、81.61%(55W)和82.07%(26W),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的出现率均低于5%;放人礁体模型后,鱼礁区试验鱼的出现率分别上升至37.60%(自然光)、23.56%(55W)和15.75%(26W),而原密集区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分别下降至23.47%(自然光)、71.61%(55W)和67.59%(26W)。统计数据显示,六面锥型罩式水泥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具有显著的诱集作用,其诱集效果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而减弱。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20年春季和秋季对该海域开展了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分析了游泳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率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构建游泳生物群落结构数据矩阵分析游泳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影响关系。研究共采集到游泳生物73种,隶属于12目30科49属,其中鱼类最多,共有47种,虾类10种,蟹类9种,头足类4种,虾蛄类3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显示,渔获物中IRI>1000的优势种有4种,分别为银鲳(Pampus argenteu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火枪乌贼(Loligo beka)和鹿斑鲾(Leiognathus ruconius),其中银鲳和赤鼻棱鳀是两季调查共同优势种。游泳生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春季高于秋季的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显示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性差异,物种丰富度指数(D)季节差异不显著。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春季贡献率最高的物种为赤鼻棱鳀,秋季贡献率最高的是印度鳓,春秋季组间平均相异性为78.64%,相异性累积贡献率42.72%。冗余分析(RDA)显示叶绿素a、水团和石油类是影响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游泳生物渔获量高密度区主要出现在岛礁近岸海域,游泳生物在不同季节群落组成差异明显,可能与生活史规律、伏季休渔政策的执行及海域重点环境因子影响有关。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合理摸清海洋牧场建设区域游泳生物群落特征和指导评估海洋牧场生态修复效果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鱼类最佳体长频率分析组距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几年以鱼类体长频率为基础估算鱼类生物学特征值的体长频率分析法迅速被广泛应用,而确定体长分组组距是开展鱼类体长频率分析的必要步骤,但往往不被重视,常被随意采用为1mm、5mm或10mm等。为了尽量减少误差,本研究根据1997年12月至1998年12月在珠江口水域尖尾罟网和掺缯网周年月度渔业资源调查中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生物学测定资料,分别以不同的体长分组组距重构体长频率组成数据,采用FAO推出基于ELEFAN技术的FiSATⅡ软件估算渐近体长L∞和生长系数K值,进一步估算鱼类资源开发参数(Z,M,F,E),分析以不同体长分组组距为基础估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以相差较大的不同分组组距重构体长频率组成数据来估算渐近体长L∞、生长系数K和资源开发参数均有明显的差异,建议以体长全距、体长标准差和样品数量等影响因素来共同确定某种鱼类的体长分组组距,从而提高估算结果的可信度,以达到定量分析鱼类生物学特征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澄海莱芜人工鱼礁集鱼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2003和2007年分别对澄海莱芜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投礁前的本底调查和投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增加了25.63倍;礁区海域各类资源种类均比投礁前丰富,总种数由投礁前的23种增加至41种,比投礁前增加了0.78倍,其中,蟹类种数增加最多,增加了1.75倍;在本底调查中没有出现的经济种类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在跟踪调查中已成为主要优势种;Shannon—Wienver多样性指数(H’)在礁区和对比区均比投礁前有所增加。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集鱼效果和群落结构明显改善,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根据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海域的波流、水深等状况,对方型角板中连式礁体和方型对角板隔式礁体进行了不同海流速度下的受力、抗翻滚系数及抗滑移系数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2种方型礁体所受到的水流作用力随着水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大,方型对角中连式礁体发生滑移的临界受力为25 123 N,发生翻滚的临界力矩为91 356 N·m;方型对角板隔式礁体发生滑移的临界受力为46 801 N,发生翻滚的临界力矩为170 186 N·m.研究结果显示,2种礁体的抗滑移、抗翻滚性能均较好,不会因为波流状况的突变而导致滑移、翻滚,投放后能长期维持其功能稳定不变.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野生台湾东风螺、方斑东风螺及养殖东风螺肌肉干物质的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东风螺肌肉蛋白质含有较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干物质中水解氨基酸总量从61·14%到64·68%,总必需氨基酸含量从27·73%到29·41%,占氨基酸总量的45·35%到47·55%;呈味氨基酸含量从23·68%到26·50%,平均值为24·77%,占氨基酸总量的42·56%。台湾东风螺和方斑东风螺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苏氨酸。野生台湾东风螺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总鲜味氨基酸及氨基酸分(64·68%,29·41%,26·50%和49·56)均高于方斑东风螺(60·14%,26·73%,24·87%和41·46),认为台湾东风螺比方斑东风螺更为优良和美味,应该加大开发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南沙岛礁周围水域主要鱼类食物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南沙岛礁周围水域收集了43种主要鱼类,共940个胃含物,根据对它们的食性分析,并依其食料生物的生态类群以及消化器官特点,一般可划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兼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兼游泳动物食性等5种食性类型。根据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的相互关系,初步划分为4个营养级,即初级生产者(海洋植物)、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低级肉食性动物和中级肉食性动物、高级肉食性动物。并根据这些营养级的划分,南沙岛礁周围水域43种主要鱼类可分低级肉食性鱼类,中级肉性鱼类和高级肉食性鱼类,它们的比为28105。灰裸顶鲷是南沙岛礁周围水域三重剌网举足轻重的捕捞对象,从食物网的观点出发,应加强灰裸顶鲷幼鱼期敌害鱼和其竞食者的捕捞,为低级肉食性经济鱼类除害,灰裸顶鲷就有可能增加资源量。  相似文献   
8.
海湾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健康状况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研究回顾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和进展,阐述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两种方法,其中指示物种法从单物种和多物种指示物种法2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多指标综合指数法从综合指数法、活力组织恢复(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VOR,结构功能)法和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法3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讨论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近海水产增养殖中的应用,展望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南海近海野生鲻鱼(Mugil cephalus)在饥饿状态下的呼吸和排泄与其体质量及水温变化的关系。实验鲻鱼捕自大亚湾近海海域,实验方法采用成熟的二因素五水平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实验设计5组梯度水温,分别为16℃、20℃、24℃、28℃和32℃,同时,鲻鱼按体质量的均值设计5组,分别为(5.66±0.38)g、(9.74±0.58)g、(13.58±0.37)g、(18.37±0.44)g和(27.68±0.38)g,研究野生鲻鱼在实验条件下的耗氧率、排氮率和氧氮比值[n(O):n(N)]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体质量越小的鲻鱼,在水温越高的环境中对耗氧率及排氨率影响越显著,且体质量对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水温的作用。不同体质量鲻鱼的n(O):n(N)比值为10.15~19.52,在水温24℃条件下,体质量(27.68±0.38)g实验组氧氮比值最大,说明其体内蛋白质与脂肪混合代谢机能旺盛,生长速率快。因此,可以确定24℃左右为鲻鱼生长的最适水温。  相似文献   
10.
柘林湾海洋牧场不同功能区食物网结构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海洋牧场是由多个功能区组成的生态系统工程,不同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和食物网结构各不相同,通过研究不同功能区食物网结构有助于了解功能区之间生态系统差异。实验通过对南澳柘林湾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环境调查,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海洋牧场不同功能区食物网结构进行比较,并借助SIBER对稳定同位素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海洋牧场调查共采获生物种类78种,其中,消费者的δ~(13)C比值介于–19.94‰~–13.62‰,δ~(15)N比值介于8.78‰~15.29‰,营养级范围介于1.73~3.64。不同功能区同位素数据对比表明,人工鱼礁区生物资源相对丰富,食物网结构较为复杂;海藻增殖区中生物生态位分布最广,营养冗余程度较高;贝类增殖区生物生态位较窄,营养级分布较为集中。在不同功能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对比中,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最佳,海藻增殖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