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动物源性食品,主要是指牛奶、蛋、动物组织、水产品以及其他肉制品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动物源性食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提高食品质量,加强兽药残留量检测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当前动物源性食品的兽药残留检测技术进行论述,针对检测难点提出有效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2.
该文研究了乙醇不同熏蒸时间处理(0h、6h、12h、24h和48h)对豆角贮藏期间硬度、失重率及腐烂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5m L/kg乙醇熏蒸豆角6h、12h、24h和48h,能有效维持豆荚硬度;乙醇熏蒸处理6h、12h和24h处理延缓豆角贮藏期间失重率峰值进程,但是48h处理加速了水分散失;1.5m L/kg乙醇熏蒸6h和12h处理豆角在贮藏结束时的腐烂率与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而熏蒸24h和48h处理豆角腐烂率显著低于对照。综合而言,在油豆角贮藏保鲜中,1.5m L/kg乙醇熏蒸24h是比较适宜的熏蒸时间,能延缓采后豆角的软化速率,保持果实品质,延缓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3.
郭禹  章守宇  程晓鹏  林军 《水产学报》2020,44(10):1695-1706
为掌握马鞍列岛岛礁海域渔业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于2016年12月、2017年3月与5月,使用BioSonics DT-X科学回声探测仪辅以拖网采样对该海域进行3次声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12月、2017年3月与5月分别评估鱼类46、32、43种,3次声学调查评估鱼类平均丰度密度分别为2.7×104、1.98×104和1.45×104尾/km2,鱼类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0.33、0.34和0.30 t/km2,海域内评估鱼类资源总量分别为132、141和126 t。结果显示,3次调查鱼类丰度密度逐渐递减,3月资源量密度和资源量最高,其次为12月和5月。海区底层资源密度最高,中层次之,表层最少,资源密度水平分布与水深之间无明显线性关系,底层资源丰度密度与底质中粉砂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R20.75)。近礁区资源丰度密度远高于远礁区,近礁区各月资源丰度密度与温度、盐度无显著线性关系,与溶解氧之间呈一定线性关系(R2=0.72);远礁区各月资源丰度密度与温度呈显著线性关系(R2=0.91),与溶解氧间线性相关性较弱(R2=0.63),与盐度间无明显线性关系。研究证实声学方法在马鞍列岛岛礁海域渔业资源评估中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为后续进一步开展岛礁海域以及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评估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流场效应是人工鱼礁发挥其生态效应的基础,流场效应强弱受单位鱼礁规模影响,同时是衡量人工鱼礁建设模式优劣与规划人工鱼礁建设模式的重要参考因素,流场体积是表征流场效应强弱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基于数值实验方法,分析米字型人工鱼礁在4种布设模式下28种单位鱼礁规模的流场体积变化规律,并建立上升流、背涡流流场体积与人工鱼礁建设规模指标的多元非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单位鱼礁建设一级指标投放量(T_a)、布设间距(L_d)及目标速度比(R_u)与上升流体积分别呈线性、三次函数及幂函数关系,建立上升流体积回归模型为V_u=T_a×(0.002L_r~2-0.055L_r-2.429V_R×R_u+0.011R_u~(-1.833)+0.227L_d+0.437),回归拟合R~2为0.957,相对误差为18.61%。与背涡流体积分别呈幂函数、三次函数及指数函数关系;结合单位鱼礁建设二级指标相对边长(L_r)、容积率(V_R),背涡流体积回归模型为V_b=R_u×(-0.543L_r~2+2.388L_r)–51.779V_R~2+75.045V_R+1.449×10~(-4)T_a×e~(12.049 Ru)+1.620L_d×T_a,回归拟合R~2为0.938,相对误差为10.09%。该流场体积回归模型可用于规划指导均匀布设模式的人工鱼礁建设,为"减量增质提效"的人工鱼礁建设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南海中部海域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和资源量的水声学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4年3月~2015年2月对南海中部12°N~15°N、111°E~117°E海域进行了4次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其中2014年3月~4月(春季)、11月~12月(秋季)和2015年1月~2月(冬季)利用"南锋"号船载双频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系统(Simrad EK60,38 k Hz、120 k Hz,挪威)进行探测,2014年7月~8月(夏季)利用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70 k Hz,挪威)进行探测。通过鱼类目标强度现场测定,使用回波积分法获得了调查海域内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动特征。结合夏季调查灯光罩网采样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内评估对象种类组成并估算资源总量。结果表明,夏季共捕获鱼类18种,头足类2种,其中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为主要渔获种类,声学评估其资源量为2.36×106t,约占评估对象资源总量的73.19%。调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均呈单峰状分布,且主要分布于-56.5~-41.5 d B,4次调查该海域范围内目标强度小于-71.5 d B的单体均分布于100 m以浅水层,而目标强度大于-20.5 d B的单体则均分布于100 m以深水层。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9-2014年在南海北部生产的183艘渔船的渔捞日志,分析了南海北部海域马面鲀渔获率随作业方式、年际分布与季节分布间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渔获马面鲀主要作业类型为双拖、单拖、桁杆拖虾、围网、定置张网和刺网6种,其中单拖、双拖网作业渔获率较高;2009-2014年,南海北部马面鲀渔获率低于南海南部,整体渔获率呈逐年递减趋势,仅2011年渔获率突增,2014年马面鲀渔获率降为最低。马面鲀常年主要分布于珠江口、粤西、海南岛沿岸及北部湾海域,粤东海域偶有分布。海南岛沿岸、粤西及珠江口海域渔获率密度较大,北部湾和粤东海域渔获率密度相对较小。各区域渔获率季节变化明显,渔获率最大值常在夏季出现,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引起渔获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为自然条件与捕捞压力。本文通过对马面鲀渔获率变化及原因分析,为南海北部马面鲀合理捕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完善麻杏石甘颗粒质量标准,采用高液相色谱法对麻杏石甘颗粒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进行研究。采用Thermo scientific BD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含0.1%三乙胺)(3∶97),检测波长207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表明,盐酸麻黄碱进样浓度在5~60μg/mL范围内,峰面积与盐酸麻黄碱含量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9)。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6.62%(n=6),RSD为1.30%。本方法简便、准确度高、重复性好、耐用性强,为进一步提高该制剂的质量标准,保证临床效果,提供了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绿色柱头甜瓜品种MR-1和黄色柱头甜瓜品种TN为亲本,构建F_2群体,利用200个F_2单株为作图群体,基于双亲材料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开发的SNP-CAPS标记,构建了一张包含12个连锁群、135个CAPS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2 731.97 cM。利用该图谱对甜瓜柱头黄绿颜色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2个与柱头颜色相关的QTL,其中与柱头总叶绿素含量相关QTL 4个,柱头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关QTL 3个,柱头色卡颜色相关QTL 2个,柱头总叶绿素含量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值相关QTL 3个,分布在1、2、4、5、7、8、11、12号连锁群上,可解释4.63%~20.44%的表型变异,其中,调控柱头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柱头色卡颜色的主效位点分别为SChC-1-1、SCaC-12-1和SCoC-2-1,其贡献率分别为18.78%、12.08%和20.44%。  相似文献   
9.
人工鱼礁上升流是流场区水体垂向交换、混合、循环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是人工鱼礁环境功能实现的基本环节。该研究通过数值实验方法获得4种投放量、7种布设间距共28种建设模式下米字型鱼礁上升流流场数据,提取并分析了代表流场作用能力的3个性能指标来评估上升流流场效应并准确定位上升流区,包括上升流,强度,范围及位置参数,进而为合理规划单位人工鱼礁建设模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4种投放量在0~1.5倍鱼礁单体边长(S_(la))的布设间距下相对体积效率最佳,布设间距为0~1.5 S_(la)、投放量为432空m~3时上升流平均相对速度最高;0与1.5 S_(la)布设间距下单位体积贡献率较高;1.0~3.0 S_(la)布设间距的上升流相对面积较高,对应相对面积高度基本相同,为0.5~1.0。进一步以不同海域上升流作用形式差异为出发点,指出确定上升流区的新思路,并提出以上升流流场最佳效应为前提的最优单位人工鱼礁建设模式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光滑念珠菌逐渐发展成为禽念珠菌属第二大致病菌,该菌通常是口腔、食道、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即表现出对宿主的致病性,菌株一旦进入血液便会扩散到全身,造成系统性念珠菌病。光滑念珠菌主要感染鸡和鸽,临床中以禽食欲减退、消瘦、发育迟缓、羽毛松散和精神沉郁为主要症状,剖检可见嗉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假膜或白色圆形隆起溃疡,形似地毯状病变,俗称念珠菌症。光滑念珠菌侵染过程中以酵母形态存在,未见其菌丝形态,入侵时通过形成生物膜来逃避医学灭菌、消毒作用,利用黏附素家族形成的黏附素吸附入侵宿主,依靠水解蛋白酶等相关毒力因子破坏宿主细胞,从而表现出致病性。动物机体以巨噬细胞吞噬及氧化应激反应来抵抗光滑念珠菌的侵染,该菌则通过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两种解毒酶的表达及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和硫氧还蛋白的产生来解毒活性氧化物,从而在机体免疫攻击中幸存。为了应对光滑念珠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长时间大规模的使用抗真菌药物导致光滑念珠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对一线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唑类药表现出高耐药性。研究者逐渐倾向于利用天然物质提取物来解决光滑念珠菌耐药性问题。现从光滑念珠菌病原学、毒力因子及致病性、流行病学、抗菌药物、检测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研制有效抗菌药物防治念珠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