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阿利新蓝染色、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对点纹斑竹鲨晚期胚胎侧线系统的分布、形态和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点纹斑竹鲨的侧线系统与多数软骨鱼板鳃类相一致,包括有机械感受功能的侧线管和陷器,以及有电感受功能的罗伦氏壶腹器。侧线管分布呈典型的“七管模式”,其内的管道神经丘位于侧线管内远离体表的一侧,由覆盖细胞、支持细胞和感觉细胞组成。陷器分布于背部两体侧线管之间,单个陷器位于两盾鳞间,深陷在真皮中,由1短管通向表面,管壁不规则,上段由表皮细胞组成,管深40~60 μm。罗伦氏壶腹器由管孔、罗伦管和罗伦瓮3部分组成,呈长颈瓶状,很多罗伦管都较长,从1 mm~50 mm 不等,管壁规则;罗伦瓮由7个罗伦小囊组成,每个小囊直径约50 μm。通过与其他软骨鱼类进行比较,点纹斑竹鲨的侧线系统分布和感受器结构不但印证了软骨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也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鱼类侧线系统源自胚胎期的侧线基板,侧线基板的特化受到多种信号的综合作用。利用转基因斑马鱼hsp:wnt8a-egfp和hsp:dkk1-egfp,增强或抑制Wnt信号,通过YO-PRO-1染色和毛细胞计数,研究斑马鱼中Wnt信号对侧线系统发育的影响。热激诱导Dkk1过表达后,斑马鱼侧线系统的神经丘不能形成。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整体原位杂交结果表明:Wnt信号是神经丘毛细胞前体细胞以及侧线基板标记基因Eya1和Six2b表达所必需的。综上结果:Wnt信号可能通过调控侧线基板形成影响斑马鱼的侧线发育。  相似文献   
3.
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的早期胚胎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炜  宋佳坤  范纯新  张涛  王斌 《水产学报》2010,34(5):777-785
西伯利亚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和进化发育研究材料。对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的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成熟西伯利亚鲟卵呈球形、黑色、不透明、平均卵径为2.9mm;在水温15.5~18.0℃下,受精卵历时133h开始孵出,所需总积温为2173~2369℃·h;根据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的观察与分析,将其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合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共34个发育时期,并对胚胎发育各期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揭示斑马鱼下颌再生中神经和肌肉的关系。通过HE染色技术、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等实验技术分别观察斑马鱼下颌神经和肌肉的再生过程,考察神经和肌肉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截面附近的神经纤维在剪切后5 h降解,剪切后2 d时完全消失。剪切后3 d,整个芽基所在位置已出现新生的神经纤维。剪切5 d时,芽基上布满大量的神经纤维。肌纤维在剪切后12 h已发生断裂,剪切后5 d形成芽基细胞并分化成各种前体细胞如肌肉前体细胞,剪切后9 d出现新生的肌细胞,剪切后14 d新生的肌细胞与新生的神经纤维建立神经肌肉接头联系,30 d后成为成熟的肌肉组织。结果表明:如果斑马鱼1/3的下颌被人为切除,下颌肌肉可以实现功能性再生,同时神经极可能在肌肉再生中发挥作用。但是如果切除部分超过1/3,则下颌无法再生复原,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鲽形目鱼类仔鱼经过变态后形成眼睛和偶鳍等器官左右不对称的稚鱼。Tbx家族成员参与脊椎动物心脏、肢体和眼等器官的发育,而Tbx基因与鲽形目鱼类变态的关系目前尚无报道。我们运用扫描电镜和软硬骨染色等方法对出膜后2d(变态早期)和26d(变态前期)的牙鲆仔鱼的形态进行观察,牙鲆出膜后2d胸鳍原基出现,出膜后26d胸鳍发育成熟,而在出膜后26d胸鳍和腹鳍仍呈现左右对称。我们克隆了牙鲆Tbx5基因的CDS序列,该序列编码的多肽具有部分T-box保守结构域,与斑马鱼Tbx5同源性高达9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段CDS序列与硬骨鱼的Tbx5基因聚为一支,但与四足动物Tbx5相分离。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出膜后26d的牙鲆仔鱼中,Tbx5基因不仅在胸鳍、眼背侧、脊柱和尿囊表达,且在胸鳍和眼背侧的表达呈现左右不对称,左侧面(有眼侧)的表达量均高于右侧面(无眼侧)的表达量。综上结果暗示,牙鲆Tbx5基因可能参与了变态过程中眼睛与胸鳍左右不对称的形成。 研究亮点: 鲽形目鱼类都经历变态发育过程,产生显著的左右不对称形态,但调控该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牙鲆变态初期仔鱼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牙鲆Tbx5进行克隆及其表达分析,并探讨Tbx5与牙鲆仔鱼眼睛与胸鳍不对称变态过程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牙鲆变态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和肿瘤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广泛存在于各类后生动物中,参与细胞凋亡、代谢和发育等多种功能调控。为了探究TNFSF和TNFRSF在硬骨鱼中的进化,我们克隆了小体鲟Ar-tnfsf10和Ar-tnfrsf10基因,并对小体鲟Tnfsf10和Tnfrsf10序列进行进化分析以及蛋白高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小体鲟Tnfsf10和Tnfrsf10在进化树中位于辐鳍亚纲的基部,与四足动物的Tnfsf10和Tnfrsf10同源性较低,其三维结构与人的Tnfsf10和Tnfrsf10相近。原位杂交的结果显示:Ar-tnfsf10和Ar-tnfrsf10均在小体鲟躯干水平肌隔、头部的眶下管、前鳃盖管和腹侧吻端的神经丘处有较强表达。经Tnfrsf10特异性激活剂Bioymifi处理后,小体鲟仔鱼整体结构无显著变化,但神经丘中毛细胞显著增多。综上结果表明:小体鲟Tnfsf10和Tnfrsf10代表了硬骨鱼同源蛋白的原始形式,可能特异性参与侧线神经丘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机械感觉毛细胞对于脊椎动物的听力和平衡能力至关重要,低等脊椎动物毛细胞在遭受损伤后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鱼类侧线神经丘毛细胞与内耳毛细胞具有相似的结构、功能、发育和再生过程。我们将受精后5~6 d的斑马鱼仔鱼置于400 μmol/L新霉素溶液中处理1 h破坏神经丘毛细胞。分别对处理后2、4、8、12及24 h的斑马鱼仔鱼进行组织学切片及功能基因eya1和six1b的整体原位杂交。组织学切片结果显示:对照组神经丘毛细胞与支持细胞形态及排布都很规则,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分别位于上层和下层;处理后2~4 h,上层毛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处理后8~12 h,支持细胞和毛细胞之间界限模糊,部分支持细胞变长,且与基膜脱离;处理后24 h,部分神经丘内毛细胞及支持细胞数量、形态及排布接近对照组水平。整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ya1和six1b在对照组斑马鱼仔鱼整个神经丘都有表达;处理后4 h内神经丘中央毛细胞中eya1和six1b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周围的支持细胞中仍保持一定量的表达;这两个基因的表达量从处理后8 h起逐渐提高,在处理后12~24 h恢复甚至超过对照组。综上结果表明:神经丘毛细胞再生过程中可能有支持细胞的参与,且重启了神经丘毛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基因eya1和six1b。  相似文献   
8.
褐菖鲉和松江鲈侧线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的侧线类型是由分类地位还是由环境的适应而定是进化形态学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首次描述和比较了同属鲉形目的褐菖鲉和松江鲈的侧线形态及其分布。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研究对象的侧线都仅具机械感觉系统,包括管道侧线和表面神经丘,但它们的形态及分布有差异。褐菖鲉头部管道属分枝型;松江鲈属简单型管道,比褐菖鲉有更多的表面神经丘。这两种鱼都属以管道为主,表面神经丘为辅助来感知水流动态的类型,但是,栖息在急流的褐菖鲉具有分枝型管道侧线和较少的表面神经丘分布;生活在缓流的松江鲈有简单型管道侧线和较多的表面神经丘分布,表明这些侧线的形态特征与不同栖息地水流环境关系密切。本文认为,分类地位接近的褐菖鲉和松江鲈侧线系统的形态区别,是其在进化过程中对不同栖息地水流特征的适应而形成。  相似文献   
9.
探讨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这种具有胀气、佯死行为的鱼类是否具有快速逃跑行为,以及脑干Mauthner细胞是否是该行为的指令性神经元.研究发现,给予骤发的声音刺激(100 Hz,110 dB),暗纹东方鲀幼鱼和斑马鱼(Danio rerio)均出现快速逃跑行为.但是,与斑马鱼相比,暗纹东方鲀的快速逃跑行为发生概率低,且延迟时间长(P<0.01).经10 μmol/L GABAA受体抑制剂药浴处理30 min后,与对照组相比,暗纹东方鲀快速逃跑行为发生概率显著增加(P<0.05),反应延迟时间也显著降低(P<0.01).组织学观察发现,暗纹东方鲀的Mauthner细胞形态特殊,胞体为椭圆形,细胞的长短轴比显著低于斑马鱼Mauthner细胞的长短轴比,且未见其与第八神经的直接联系.并且,在暗纹东方鲀延脑中未观察到Mid2cm、Mid3cm等神经元.因此,推测由于暗纹东方鲀Mauthner细胞欠发达,导致其快速逃跑能力较弱,故在应激逃避方面,需要进化出其他的防御方式,如胀气等,以保证种群的存活率.本研究为深入研究鱼类的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及经济鱼类的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鲽形目鱼类仔鱼经过变态后形成眼睛和偶鳍等器官左右不对称的稚鱼。Tbx家族成员参与脊椎动物心脏、肢体和眼等器官的发育,而Tbx基因与鲽形目鱼类变态的关系目前尚无报道。运用扫描电镜和软硬骨染色等方法对出膜后2 d(变态早期)和26 d(变态前期)的牙鲆仔鱼的形态进行观察,牙鲆出膜后2 d胸鳍原基出现,出膜后26 d胸鳍发育成熟,而在出膜后26 d胸鳍和腹鳍仍左右对称。我们克隆了牙鲆Tbx5基因的CDS序列,该序列编码的多肽具有部分T-box保守结构域,与斑马鱼Tbx5同源性高达9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段CDS序列与硬骨鱼的Tbx5基因聚为一支,但与四足动物Tbx5相分离。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出膜后26 d的牙鲆仔鱼中,Tbx5基因不仅在胸鳍、眼背侧、脊柱和尿囊表达,且在胸鳍和眼背侧的表达呈现左右不对称,左侧面(有眼侧)的表达量均高于右侧面(无眼侧)的表达量。综上结果显示,牙鲆Tbx5基因可能参与了变态过程中眼睛与胸鳍左右不对称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