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海带(Saccharinajaponica)是一种常见的大型经济褐藻,是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我国北方沿海主要的养殖藻类。本研究旨在建立海带个体生长数值模型,并以此预测中国北方近海大规模筏式养殖条件下海带的生长情况。本研究以桑沟湾养殖海带为例,利用可视化模型软件STELLA描述海带生长的关键过程及其与环境参数的关系,以净生长量(N_(growth))=总生长量(G_(growth))–呼吸作用(resp)–枯烂(E_(kelp))为基本框架,模拟和预测海带的生物量和叶片长度变化。海带的总生长用光照、温度、盐度、海带体内营养盐(包括N和P)等强制函数定义,其中,光照参数来自桑沟湾气象记录,盐度、温度和营养盐为现场调查实测值。模型模拟桑沟湾养殖海带的长度与干重结果与实测值的拟合度R~2值分别为0.936、0.963,说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反映海带的真实生长情况。可靠的个体生长模型是评估海带养殖容量的基础,并可为水产养殖区的空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取不同离岸距离的养殖海区(由远到近分别为高区、中区、低区),研究不同海区环境对3个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品种/品系(“寻山2号”、“寻山3号”和“205”)的生长性状,如长度、宽度、厚度、鲜重和干重的影响,结合不同捻距(80.8、65.6、61.1、53.4和48.3 mm)的养殖苗绳,分析了影响海带脱苗率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比研究了不同海区和苗绳捻距对养殖苗绳力学性能和老化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相同海带品种/品系,其长度、宽度和厚度性状在不同海区表现不同,海带“寻山2号”和海带“寻山3号”在高区具有更优良的经济性状。不同品种海带的鲜重和干重均呈现为在高区较大、中区次之、低区最低,但离岸养殖对不同品种鲜重与干重的提升作用不同。无论养殖前后,特制养殖苗绳的断裂强力均显著高于传统养殖苗绳(P<0.05),养殖使用1年后,特制养殖苗绳的强力保持率为93.8%,而传统养殖苗绳仅为63.6%。捻距为61.1 mm的苗绳脱苗率较低,捻距过大(80.8 mm)或过小(≤53.4 mm)的苗绳脱苗率均显著增大。高区养殖的苗绳分子链氧化更剧烈,老化程度更高。本研究表明,离岸式养殖对不同海带品种/品系产量均有提升作用,但不同品种对不同离岸距离,尤其是离岸深水区的适应性不同;通过控制苗绳捻距可有效降低海带脱苗率;离岸水域环境下进行海带养殖,选择耐老化、捻距为61.1 mm的特制苗绳可适当延长使用时间并降低脱苗率。本研究结果对推动我国离岸式海带养殖产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养殖密度(4、6、8、10、12个/层)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生长、排氨率和耗氧率的影响,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域设计了不同密度虾夷扇贝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自试验40 d起,4、6、8个/层虾夷扇贝的壳长和个体质量均10、12个/层的壳长和个体质量,且在试验80 d,8个/层虾夷扇贝的壳长和个体质量达最大值,分别为(71.72±3.04) mm和(37.15±7.48) g,高于其他4个试验组,其中,8个/层虾夷扇贝的壳长和个体质量显著高于12个/层的相关指标(P0.05);(2)试验80 d,8个/层虾夷扇贝的日均壳高增长量和存活率分别为(0.38±0.07) mm、(89.17±3.15)%,高于4个/层和6个/层,显著高于10个/层和12个/层(P0.05);(3)在室温条件下[(21.0±0.5)℃],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虾夷扇贝的排氨率变化范围为0.15~0.20μmol/(g·h),耗氧率为1.5~2.0μmol/(g·h),O/N为19.40~19.86,各试验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目前水产养殖面临用海冲突、单位面积和人均生产率偏低、养殖业的生态和经济成本较高等问题。为充分利用海区的自然生产力,提高养殖效率和效益,需要对海区进行适宜性评价,选择最适宜的水域进行养殖。以桑沟湾及周围海域主要的养殖品种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作为评价对象,选取光照、温度、流速、无机氮、盐度、深度作为适宜性评价指标,利用遥感技术确定海区养殖布局,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模拟获取养殖海区环境参数数据,根据动态能量学(Dynamic energy budget, DEB)模型——STELLA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并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海带生长相关环境因子的强制函数拟合得到单因子评分曲线进行评分。最后,采用线性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得到海带养殖适宜性评价结果。适宜性评价过程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作为技术支持,利用GIS空间插值功能生成光照、温度、流速、无机氮、盐度、深度专题图层,采用栅格计算功能对各专题图层进行叠加,得到综合多因素的海带养殖适宜性评分和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在不考虑用海冲突的情况下,桑沟湾及周围海域海带养殖适宜性分数分布在0~6.7范围内,分值主要集中在4~6分,属于中等适宜,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最适宜和不适宜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和10%,无一般适宜区。评分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爱莲湾和楮岛东部海域周围,适宜性评分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近岸水深较浅的海域。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可进行水域空间规划和安排养殖生产计划,为管理部门开展养殖分区和海洋功能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氟苯尼考对四角蛤蜊稚贝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采用静水水生生物测试方法,分别在24、48、72和96 h观察四角蛤蜊稚贝的死亡数,并计算出氟苯尼考的安全质量浓度。[结果]氟苯尼考在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 930.65、1 585.86、1 415.32和948.64 mg/L,氟苯尼考对四角蛤蜊稚贝的安全浓度为139.31 mg/L。[结论]该研究为四角蛤蜊人工苗种繁育过程中的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性别中国蛤蜊数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查明中国蛤蜊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影响产量的因素组成。随机选取大连庄河野生群体中国蛤蜊二龄个体115个,测量其壳长、壳宽、壳高、活体重和软体重,并显微鉴定其性别,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性别中国蛤蜊表型性状对软体重的作用效果,为中国蛤蜊人工繁育和品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中国蛤蜊的形态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决定系数分析表明:不同性别中国蛤蜊影响软体重的主要表型性状并不相同;雌性中国蛤蜊,壳高对软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是影响软体重的主要因素,壳高通过壳长的间接作用是影响软体重的次要因素;雄性蛤蜊的壳高对软体部重的直接作用大于活体重对软体重的直接作用,壳高通过活体重对软体重的间接作用是影响软体重的次要因素。剔除通径系数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不同性别中国蛤蜊估计软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 ; ,回归方程分析表明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7.
随机测量115个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 Philipi 2龄个体的性状指标,以壳形态性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为自变量,以体质量性状(活体质量WL、软体质量WM)为因变量计算了通径系数(P)、相关指数(R2)和决定系数(di),研究了中国蛤蜊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5个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壳宽对活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319),是影响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壳高对活体质量的间接作用最大(0.513),是影响活体质量的次要因素;壳长对软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398),是影响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壳宽对软体质量的间接作用最大(0.544),是影响软体质量的次要因素;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壳长、壳高和壳宽与活体质量、软体质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剔除通径系数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活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WL=-37.816+0.675X1+1.015X3和WM=-15.206+0.228X1+0.290X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蒜在四角蛤蜊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防病效果及应用方法。[方法]采用指数梯度设置法,研究了不同大蒜汁浓度(0、2、4、8、16、32 mg/L)对四角蛤蜊早期生长发育及停用大蒜汁后稚贝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D型幼虫的孵化率随大蒜汁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最高点出现在8 mg/L处(P0.05);浮游期间,幼虫的存活率随大蒜汁浓度的增加呈"S"型变化,以2 mg/L为最适浓度(P0.05)。随着大蒜汁浓度的增加,幼虫的变态率降低、变态延迟、变态规格小型化。长期连续投喂大蒜汁抑制了幼虫及稚贝的生长与存活。停用大蒜汁后72 h,各处理组稚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停用后第15天和第25天,各处理组存活率均大于85%(P0.05),但2 mg/L组和4 mg/L组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对生长优势(P0.05)。[结论]该研究为四角蛤蜊早期抗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