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3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8篇
园艺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梅  范美华  廖智  石戈  王日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38-19940,20149
[目的]研究厚壳贻贝抗菌肽mytilin和myticin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方法]通过对前期所获得的厚壳贻贝多条mytilin和myticin抗菌肽基因进行筛选,选择其中5条厚壳贻贝抗菌肽基因,采用PCR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构建了相关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采用LiAC转化法将其转化到S78酿酒酵母中并进行初步表达分析。[结果]5种厚壳贻贝抗菌肽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对转化酵母进行mRNA检测结果表明,5种厚壳贻贝抗菌肽的基因在S78酵母中成功转录。[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最终采取基因工程手段表达厚壳贻贝抗菌肽mytilin和myticin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厚壳贻贝抗菌肽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一种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方法。遗传学实验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精神,使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阐明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与探究性生化实验的关系,探究性实验是建立在传统基础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实验过度而建立起来的。探究性生化实验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创新性。探究性的考试模式能够有效地检验教学效果。探究性考试模式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是一种开放性的能力测试过程。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实验考核相结合,能显著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贝类的血细胞在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线性离子阱-四级杆质谱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血细胞的颗粒蛋白质组分进行了Shotgun分析,结合Mascot数据库搜索,共鉴定了125种高丰度蛋白,其中包括细胞骨架蛋白、细胞粘附蛋白、精氨酸激酶和代谢相关酶类等。此结果为深入了解厚壳贻贝血细胞颗粒的蛋白组成、贻贝免疫分子标记的筛选及其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中国林蛙工厂化养殖,降低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林蛙的蛙油品质,设计研制了饵料仿生诱喂装置,对几种理论可行的装置方案进行试制和初步试验.确定了3轴不同相位凸轮传动的最佳方案,根据最佳方案设计和制作了样机并进行了林蛙取食试验,所设计的装置占用蛙池面积仅为每池0.48 m2,该装置制造成本低、操作简单,林蛙取食率最高达到了79.2%.试验结果表明:装置所产生的饵料仿生蠕动能够满足中国林蛙取食要求,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薄甲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锶(Sr)、镧(La)对薄甲藻生长速率和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独La处理和单独Sr处理以及La和Sr混合处理时,薄甲藻生长速率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浓度促进薄甲藻的生长,10 mg/L和50 mg/L的处理效果最为显著(P<0.05),高浓度的(100 mg/L) La和Sr处理又抑制了薄甲藻的生长.(2)低浓度的La和Sr可以促进薄甲藻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高浓度则抑制薄甲藻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并且单独La处理的效果最好.(3)薄甲藻SOD和POD的活性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单独的La和Sr处理时,10 mg/L的效果较显著(P<0.01).研究表明,低浓度的稀土元素La、Sr可以促进薄甲藻的生长和提 高薄甲藻的抗氧化能力,高浓度则抑制薄甲藻的生长,适宜浓度为10~ 50 mg/L.  相似文献   
7.
申望  叶茂  石戈  王日昕 《海洋渔业》2010,32(1):24-29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沿海重要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养殖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制约了三疣梭子蟹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大规模克隆三疣梭子蟹免疫相关基因,研究其免疫基因的功能和免疫机制,奠定三疣梭子蟹病害防治理论基础,采用SMART技术构建了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全长cDNA文库。经测定,文库滴度为1.14×107pfu/mL,文库总容量为5.7×107pfu,重组率达到98%,插入片段平均长度为817.5 bp。文库随机测序获得的70个全长cDNA,从中发现18个已知基因和5个未知基因。已知基因主要为多肽/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共9个;免疫相关基因4个,分别是抗菌肽hyastatin、C-reactive prote in-1、profilin和m asquerade-like prote in,且4个免疫相关基因共有48个克隆,占测序总克隆的68.6%,表明血细胞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非常活跃。研究结果证实,构建血细胞全长cDNA文库是大规模克隆三疣梭子蟹免疫相关基因的可靠途径,并为深入研究免疫相关基因的功能和免疫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中国林蛙工厂化养殖,降低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林蛙的蛙油品质,设计研制了饵料仿生诱喂装置,对几种理论可行的装置方案进行试制和初步试验,确定了3轴不同相位凸轮传动的最佳方案,根据最佳方案设计和制作了样机并进行了林蛙取食试验,所设计的装置占用蛙池面积仅为每池0.48 m2,该装置制造成本低、操作简单,林蛙取食率最高达到了79.2%。试验结果表明:装置所产生的饵料仿生蠕动能够满足中国林蛙取食要求,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Cr6+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测定方法研究Cr6 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毒性效应。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2-24℃条件下,Cr6 对中国林蛙蝌蚪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16,4.48,4.57 mg/L;Cr6 对蝌蚪的安全浓度(SC)为1.55 mg/L,同时蝌蚪的死亡率随着Cr6 浓度的升高和Cr6 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Cr6 浓度的升高,蝌蚪的平均尾长、全长和体重的日增长值逐渐降低,成蛙率和存活率也明显减少,说明Cr6 污染在安全浓度以下仍可抑制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同时观察了低浓度Cr6 对中国林蛙蝌蚪的致畸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Cr6 能导致蝌蚪四肢和内脏发育的畸形。  相似文献   
10.
褐菖鲉消化道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褐菖鲉消化道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Study on histology and histochemistry of digestive tract in Sebastiscus marmoratus[刊,中]/石戈(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4),王健鑫,刘雪珠,王日昕//水产学报.-2007,31(03).-293~302 利用光镜技术对褐菖鲉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组织学研究表明:褐菖鲉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4部分组成。口咽腔较大,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并含有大量黏液细胞和少量杯状细胞;食道粗而短,上皮组织包括扁平上皮层区域和单层柱状上皮层区域,上皮含有大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粘膜层的固有膜中含有腺体;胃呈Y型,包括贲门、胃体和幽门3个区域,胃粘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在贲门和胃体部的粘膜层中有厚的结实层,上皮有大量的胃小凹和胃腺组织;胃幽门部括约肌明显,幽门上皮不含胃小凹;胃与肠相接处有8~9个指状幽门盲囊,其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前肠类似;肠道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丰富的微绒毛形成明显的纹状缘,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肠道系数为0.54。组织化学研究显示:幽门、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幽门盲囊及肠道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贲门部和胃体部的固有层以及幽门上皮还检测到酯酶活性,且酯酶定位于幽门柱状上皮细胞胞质的上半部。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层中存在许多粘液细胞:食道上皮含大量酸性粘液细胞,胃上皮细胞均含有中性粘液,而肠道由前向后中性粘液物质逐渐减少,酸性粘液物质逐渐增多。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结果表明褐菖鲉食道有润滑和微弱的消化作用,胃有消化脂类和吸收糖类的功能;幽门和盲囊有较强的吸收脂类的功能;前肠、中肠和后肠有活跃的细胞内消化和吸收功能,整个消化道结构与其肉食性功能密切相关。图3参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