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促进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高坛紫菜的综合利用率,以坛紫菜为原材料,利用超声波破碎仪结合α-淀粉酶(质量分数1.0%)、糖化酶(质量分数1.0%)及中性蛋白酶(质量分数1.0%)酶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为响应值,选取酶解温度(A)、超声时间(B)、超声功率(C)设置3因素3水平进行Box-Behnken优化试验,并对添加SDF的冻藏罗非鱼鱼糜的凝胶强度及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优化得出的最佳提取条件为酶解温度50℃、超声时间40 min、超声功率为450 W,在此条件下SDF的提取率为23.96%±0.80%,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测得坛紫菜SDF持水率为(4.68±0.08)g/g,膨胀力为(2.11±0.11)mL/g,持油率为(3.06±0.05)g/g,阳离子交换力为(1.28±0.13)mmol/g;分别以质量分数为0.1%、0.2%、0.3%的SDF添加至罗非鱼鱼糜中,0.2%添加量组罗非鱼鱼糜凝胶强度降幅为51.21%(空白组降幅为79.55%),且鱼糜凝胶空间结构最为致密均匀.研究表明,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法能够显著提高坛紫菜SDF的提取率和品质,所得SDF可显著减缓鱼糜凝胶强度降低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对卵形鲳鲹的理化特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实验对腌制加工后鱼肉的基本营养成分、盐含量、pH、硫代巴比妥酸(TBA)值、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在腌制加工后,卵形鲳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升高、而水分含量下降,其中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中水分含量分别为53.71%±0.97%、61.45%±0.72%和59.29%±1.41%。与卵形鲳鲹原料相比,干腌、超声波辅助腌制、湿腌鱼肉中盐含量增加,依次为(3.29±0.15)、(2.64±0.02)和(2.15±0.11) g/100 g,而在腌制加工后鱼肉的pH值下降。在腌制加工后,卵形鲳鲹的脂质发生氧化反应,TBA值增加,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的TBA值分别为(0.80±0.07)、(0.55±0.09)和(0.73±0.08) mg MDA/kg,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冻藏保鲜、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中分别检测出54、56、62和5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醛类、醇类和酮类,对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作用。研究表明,卵形鲳鲹经3种不同腌制方式加工后,干腌鱼肉水分含量最低,而盐含量和TBA值最高;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醛类、醇类相对含量最高,而pH值最低。本研究可为腌制加工及生产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离自腌干鱼的抗氧化发酵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符合耐盐、耐高低温、产酸等要求和过氧化氢耐受能力为指标,对分离自传统腌干鱼制品的29株乳酸菌进行初筛,再以抗脂质过氧化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为复筛指标评价了菌株不同组分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以期获得具有优良抗氧化活性的发酵菌株。结果表明,15株乳酸菌符合腌干鱼发酵要求,菌株间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明显,其中以L4、L11和L21综合抗氧化活性最好。经VITEK-2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 DNA分子鉴定,确定L4、L11和L21分别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干酪乳杆菌(L.casei)。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鱼露在不同发酵时间点挥发性物质的差异以及脂肪酸对传统鱼露的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鱼露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在5个不同发酵时间点的鱼露样品中共检测出7大类56种挥发性化合物,并用内标法对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定量。以OVA值为依据,从56种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出12种对鱼露风味轮廓贡献显著的主体呈香化合物如3-甲硫基丙醛等。鱼露的主体特征风味可描述为蘑菇香味、土豆香味、麦芽香味、香草味、水果香味和鱼腥味。鱼露中的脂肪酸主要分布范围为C15~C26,不饱和脂肪酸(UFA)相对含量高达67.23%。在鱼露发酵过程中,风味相关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变化较为显著,与主体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证明不饱和脂肪酸是鱼露发酵过程中产生特征风味的重要前体物质。  相似文献   
5.
从受孔雀石绿污染的淡水鱼养殖池塘底泥中,筛选到一株孔雀石绿(C23H25Cl N2,malachite green,MG)高效降解菌,经16S r RNA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初步鉴定为Enterobacter sp.B-20。采用硼氢化钾(KBH4)还原-高效液相色谱法对Enterobacter sp.B-20的孔雀石绿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孔雀石绿对菌株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24 h内菌株对5~20 mg·L~(-1)孔雀石绿降解率超过97%,12 h内对1~40 mg·L~(-1)孔雀石绿降解率超过82%。菌株的孔雀石绿降解能力随着p H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最适降解p H为9。Enterobacter sp.B-20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在10~40 g·L~(-1)的氯化钠(Na Cl)质量浓度下具有稳定的孔雀石绿降解特性。在高浓度金属离子条件下,Enterobacter sp.B-20表现出较强的耐性及稳定的孔雀石绿降解能力,0.1~1 mmol·L~(-1)铁离子(Fe3+)、0.1~0.5 mmol·L~(-1)铜离子(Cu2+)、0.1 mmol·L~(-1)锰离子(Mn2+)、0.1~1 mmol·L~(-1)铅离子(Pb2+)均能显著提高菌株的孔雀石绿降解率。结果表明,Enterobacter sp.B-20具有在复杂养殖水环境下降解孔雀石绿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微冻贮藏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整虾、去头尾虾和虾仁的表面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不同贮藏时期样品菌群的组成及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各组样品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随贮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贮藏4周后虾仁的OTU数量最少,整虾与去头尾虾的OTU数量相对较多;2)各组样品的赵氏指数(Chao)、艾斯指数(ACE)和香农指数(Shannon)逐渐减小,辛普森指数(Simpson)增加,即贮藏过程中样品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逐渐降低;3)在属水平上,弧菌属(Vibrio)是各组样品的最初优势菌,弓形菌属(Arcobacter)在去头尾虾和整虾中存在较多。微冻4周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和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成为优势腐败菌;4)属水平上的热图和关键物种分析显示,3种形式的对虾菌种组成和比例有所差异。综上,凡纳滨对虾贮藏时间和形态不同,其表面微生物种类、丰度等差异显著,在冷链流通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抑制微生物优势以保障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7.
发酵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食物保存方法,可以有效延长食品保藏期、提升食品的风味和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发酵水产品不仅能赋予水产品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而且能增加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发酵水产品是在酶和微生物代谢活动的作用下形成的。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基因组数据库的创建和完善,宏基因组成为研究发酵水产食品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功能基因挖掘的重要工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在传统发酵水产品微生物群落和品质研究的进展,并对宏基因组学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进行分析讨论,为未来发酵水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生产工艺对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新鲜带鱼、传统和发酵腌干带鱼的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电子鼻能对不同处理方式腌干带鱼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有效区分,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96.44%,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60%。采用HS-SPME-GC-MS法在新鲜带鱼、传统腌干带鱼和发酵腌干带鱼中分别检测出27、45和56种挥发性物质,醛类、醇类和酮类是构成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差异的主要化合物。研究表明,鱼肉的特征风味物质包括己醛、苯甲醛、辛醛、(E,E)-2,4-庚二烯醛、1-辛烯-3-醇、己醇、3-甲基丁醇、3-羟基-2-丁酮和三甲胺等。新鲜带鱼以鱼腥味和水果香味为主,传统腌干带鱼以脂肪味、蘑菇—泥土味和水果香味为主,而发酵腌干带鱼的奶油味、青草—脂肪味和水果香味更加浓郁,味觉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9.
为了开发优质大黄鱼肝油,探究其在精制过程及不同脱臭处理时的品质变化。本研究对大黄鱼肝粗提油采用四个过程精制(脱胶、脱酸、脱色、旋蒸脱臭)以及不同脱臭方法(旋蒸、固相吸附、脱臭液、GTP)处理后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四个精制阶段的理化性质方面,精制鱼油的酸价与粗鱼油相比降低了63.50%,碘值提高了1.19倍,过氧化值降低了39.02%,其理化性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优化效果明显,大黄鱼肝油的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20倍、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71倍以及EPA、DHA含量增加了1.84倍。粗鱼肝油中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重,精制可以改善其风味,脱胶、脱酸对风味影响较小,脱色对风味有一定改善,但主要影响鱼油风味是脱臭工艺,可以显著降低其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在不同脱臭方法的比较中,脱臭液脱臭可使鱼肝油酸价达到最低0.24±0.07 mg KOH/g,而绿茶多酚(GTP)脱臭可有效降低鱼肝油氧化值(1.56±0.19 mmol/kg),且在风味中还会形成愉悦的清香味,总体效果更佳。该研究为大黄鱼肝开发,生产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且风味品质均佳的鱼肝油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从腌干鱼中获取的乳酸菌在细胞内外起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通过测定菌株胞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提取胞外多糖(EPS)并测定其抗氧化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分析其结构。结果显示,9株菌的SOD、GSH-Px和CAT的最高活性分别为44.67、15.26和1.23 U/mg prot,对应菌株为L21、L4和L21;9株菌的EPS产量为(5.71±0.18)~(50.33±1.89)mg/L,L21的EPS最高纯度为56.16%±1.08%。L21中EPS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较高,综合抗氧化能力相对较强,结构分析发现其含有甘露糖(Man)、鼠李糖(Rha)、葡萄糖(Glu)和半乳糖(Gal)等4种单糖。研究表明,分离自腌干鱼的乳酸菌中,抗氧化能力越强的菌株细胞内表现出越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同时细胞外EPS的产量和纯度也较高,并且EPS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从中筛选出一株综合抗氧化能力最强的L21,可以进一步作为生物源性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