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研究在养殖过程中降低鱼粉用量的同时保持凡纳滨对虾良好的生长性能和抗逆能力,实验在含10%鱼粉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酶解豆粕(PSM) 0%(A)、2.5%(B)、3.5%(C)、4.5%(D)、5.5%(E)制成5组等氮等能饲料,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0.45±0.02) 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8周,检测对虾生长性能及抗胁迫机能。结果显示,8周养殖实验结束后,各实验组对虾的终末体质量为14.65~15.38 g/尾,各组间对虾终末均重、成活率和饲料系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A组对虾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实验组;C组、D组和E组对虾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A组;各组间灰分和水分均无显著性差异;D组和E组对虾肝胰腺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血清溶菌酶和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T-SOD)均显著高于A组;A组对虾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D组和E组。人工急性感染高剂量副溶血性弧菌的胁迫实验中,A组对虾在弧菌感染48和60 h时的累积死亡率均显著高于D组对虾同期的累积死亡率;低剂量副溶血性弧菌人工急性感染后,在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检测Toll受体、免疫缺陷(IMD)和溶菌酶3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对虾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最大峰值分别出现在添加酶解豆粕的C组、B组和D组,峰值出现时刻分别为感染后24、42和24 h。研究表明,含10%鱼粉的饲料中添加0%~5.5%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改善效果不显著,酶解豆粕会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对虾血清丙二醛含量;同时也会显著改变凡纳滨对虾对弧菌的抵抗力及其免疫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酶解豆粕添加量达到4.5%时可使养殖的凡纳滨对虾获得最佳的抗弧菌能力。  相似文献   
2.
不同C/N对绿球藻生长和细胞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C/N (0∶1、3∶1、6∶1、9∶1、12∶1和15∶1)对绿球藻(Chlorococcum sp.)生长和细胞组分的影响,初始接种密度为300×10~4个/mL,实验进行7 d。结果表明:兼养培养能够显著提高绿球藻细胞密度、特定生长率和生物量(P0.05),当C/N为9∶1时,生物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0.36 g/L;兼养条件下,随着C/N的增加,绿球藻蛋白质和总脂质量分数有所降低,C/N为12∶1时,蛋白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小值33.76%;C/N为15∶1时,总脂质量分数达到最小值6.67%,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C/N为9∶1时达到最大值30.57%,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C/N对绿球藻脂肪酸组成和质量分数影响不同,随着C/N的增加,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质量分数提高,在C/N为15∶1时,分别达到最大值20.72%和14.6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质量分数降低,在C/N为15∶1时,达到最小值64.67%。由此可知,C/N为9∶1可以提高绿球藻生物量,随着C/N的增大有利于SFA和MUFA的合成,但不利于PUFA的合成。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饲料能量源及其水平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的影响, 以饲料蛋白质含量为 37%, 蛋白能量比为 20.23 mg/kJ 的饲料作为对照组饲料(C), 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提高饲料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调节饲料能量水平, 制作饲料蛋白能量比分别为 19.51 mg/kJ (中碳水化合物组, MC)、18.85 mg/kJ (高碳水化合物组, HC)、19.45 mg/kJ (中脂肪组, ML)和 18.54 mg/kJ (高脂肪组, HL)的 4 组实验饲料, 在淡水养殖条件下投喂初始体重为(0.6±0.02) g 的凡纳滨对虾幼虾 56 d。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提升饲料脂肪水平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蛋白质沉积率(P<0.05), HL 组凡纳滨对虾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沉积率; 增加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及蛋白质沉积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 ML 组、MC 组、HC 组对虾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 HL 组对虾肌肉粗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但差异不显著(P>0.05), 对虾肌肉总脂肪含量则随着饲料能量水平提高均显著增高(P>0.05)。ML 组、HL 组、MC 组、HC 组对虾肝胰腺蛋白酶、 脂肪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MC 组与 HC 组对虾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ML 组与 HL 组对虾肝胰腺淀粉酶活性较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 在同一蛋白水平下提高饲料脂肪水平会导致对虾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及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提升(P<0.05), 同时 HL 组对虾血清谷草转氨酶 (GOT)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 提高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同样会提升对虾血清 GPT 活性与 TG 含量 (P<0.05), 但对血清 GOT 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相同蛋白水平下, ML 组与 HL 组对虾血清及肝胰腺丙二醛 (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MC 组与 HC 组对虾血清及肝胰腺 MDA 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 HC 组与 HL 组对虾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与对照组相比, 提高饲料脂肪水平能显著提升对虾血清及肝胰腺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 而随着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提升, 对虾血清 T-AOC 得到提升, 肝胰腺 T-AOC 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 过氧化氢酶(CAT)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P<0.05)。结果表明, 本研究条件下饲料脂肪含量为 9.59%, 蛋白能量比为 18.54 mg/kJ 组凡纳滨对虾表现出最佳生长性能, 相比碳水化合物, 脂肪更适于作为凡纳滨对虾的饲料能量物质。  相似文献   
4.
吕红雨  周越  舒皝  王伟隆  黄旭雄 《水产学报》2023,47(9):099611-099611
为探讨饲料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n-6 PUFA比值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性能、虾体肌肉组成、抗氧化能力、血清生理指标以及消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了n-3 PUFA/n-6 PUFA比值分别为0.37 (D1)、0.59 (D2)、0.93 (D3)、1.51 (D4)和4.38 (D5)的5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喂罗氏沼虾幼虾8周,每组设4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 。结果显示,饲料n-3 PUFA/n-6 PUFA比值对罗氏沼虾幼虾存活率 (SR)无显著影响;实验虾终末体重 (FW)、增重率 (WGR)和特定生长率 (SGR)随饲料n-3 PUFA/n-6 PUFA比值增加先升后降,均在D3组最高;且D3组虾有最大的肝胰腺蛋白酶活性及脂肪酸合成酶活性。虾体肌肉粗蛋白质、水分和灰分含量不受饲料n-3 PUFA/n-6 PUFA比值影响,但总脂肪含量在D3组显著高于其他组;各组虾体肌肉的n-3 PUFA/n-6 PUFA比值的变化趋势与饲料的n-3 PUFA/n-6 PUFA比值变化趋势呈正相关。随饲料n-3 PUFA/n-6 PUFA比值增加,实验虾血清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 (T-AOC)和血清铜蓝蛋白 (CP)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并在n-3 PUFA/n-6 PUFA比值为0.93~1.51时达到最大,但丙二醛 (MDA)含量持续上升;D1组血清总胆固醇 (T-CHO)和甘油三酯 (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血清谷草转氨酶 (AST)和谷丙转氨酶 (ALT)活性先降后升,且D3组最低。研究表明,饲料适宜的n-3 PUFA/n-6 PUFA可显著提升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进行折线回归,建议罗氏沼虾幼虾饲料中最适n-3 PUFA/n-6 PUFA比值为0.86~0.94。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培养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的适宜饵料,选用玉米粉、酵母、小球藻粉(Chlorella sp.)、裂壶藻粉(Schizochytrium sp.)、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6种饵料分别喂养隆线溞,并测定隆线溞的生长繁殖参数、饵料营养组成及养殖水体水质和细菌含量等参数。结果显示,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在培养各阶段均具有最高的成活率;投喂小球藻粉、绿球藻和微绿球藻组隆线溞首次产子代时间(4.0 d)显著快于其他各组;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具有最大的繁殖量(375.2 ind);投喂玉米粉组子代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其他组。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具有最大的净繁殖率R0 (293.3),且显著高于其他组;投喂小球藻粉组隆线溞具有最短的平均世代时间T (5.0 d),且显著低于其他组;投喂小球藻粉、绿球藻和微绿球藻组隆线溞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无显著差异(P>0.05), 3组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对饵料营养组成与隆线溞生长繁殖参数进行相关性热图分析显示,饵料蛋白含量与隆线溞首...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β-胡萝卜素强化对卤虫(Artemia)体内类胡萝卜素组成和含量的影响,以渤海湾卤虫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β-胡萝卜素强化剂梯度(1、3、5、7、9 mg·L-1),并设1个不添加β-胡萝卜素的对照组,分析添加不同浓度β-胡萝卜素强化剂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成虫体内类胡萝卜素组成和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强化后,卤虫体内检测到β-胡萝卜素、角黄素和海胆酮3种类胡萝卜素;卤虫无节幼体和成虫体内β-胡萝卜素含量随着强化剂量增大显著上升(P<0.05);无节幼体体内海胆酮和成虫体内角黄素含量变化大致上与β-胡萝卜素强化剂梯度变化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饥饿12 h后,强化组体内β-胡萝卜素含量明显下降,但依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现出较好的富集效果。因此,通过营养强化的卤虫,不仅可以作为外源类胡萝卜素的生物载体,还可以利用其体内代谢转化,为养殖苗种提供多级类胡萝卜素营养。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饲料中胆碱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以及血清抗氧化机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 (对照组)、700、1 400、2 100和2 800 mg/kg的氯化胆碱,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胆碱实测含量分别为2 369.57、2 716.90、2 993.49、3 443.60和3 799.05 mg/kg),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0.00±0.10) g的大口黑鲈幼鱼56 d。结果显示,实验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氯化胆碱添加量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在添加量为2 100 mg/kg的饲料组均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对实验鱼的存活率(SR)、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影响。当氯化胆碱添加量达到2 100 mg/kg饲料及以上时,鱼体肌肉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添加1 400~2 800 mg/kg氯化胆碱组的鱼体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降低;氯化胆碱添加量为2...  相似文献   
8.
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为分析平台,选用ACQUITY UPLC? BEH C18 1.7μm(2.1 mm×150 mm Column)色谱柱,通过调节流动相比例及流速等参数,构建了检测卤虫(Artemia)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角黄素、海胆酮、玉米黄质和虾青素)含量的方法,测定了青海、内蒙古和渤海湾产的卤虫去壳卵、初孵无节幼体以及在盐度25和水温27℃~28℃的人工海水中饥饿48 h的无节幼体体内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三产地的去壳卵及初孵无节幼体内均不含有β-胡萝卜素、玉米黄质和虾青素,仅含有角黄素和海胆酮。内蒙古产卤虫去壳卵角黄素含量最高(4.78μg/万个),渤海湾产卤虫去壳卵海胆酮含量最高(0.10μg/万个),青海产卤虫去壳卵角黄素含量(3.36μg/万个)和海胆酮含量(0.08μg/万个)最低。内蒙古产卤虫初孵无节幼体内角黄素含量最高(6.65μg/万只),但其海胆酮含量最低(0.07μg/万只),而青海产卤虫初孵无节幼体角黄素含量(4.17μg/万只)最低和海胆酮含量(0.11μg/万只)最高。饥饿过程中三产地卤虫无节幼体角黄素和海胆酮的含量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