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支撑《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制定,利用套网法分别于2015年10月、2016年9月、2017年8月在黄海区海州湾渔场开展了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网囊网目选择性试验,研究该网具的渔获物组成及选择性。基于渔获物分析,获得该类网具渔获物种类组成、主要渔获物、幼鱼比例、逃逸率及逃逸产值等参数,并利用Logistic选择性模型获得该类网具选择性曲线。结果表明,双船有翼单囊拖网对渔获物种类的选择能力较差,具有捕获栖息于作业海域绝大多数种类的能力。渔获物组成中,8月份渔获物幼鱼比例较高,达到90%,且渔获物产量及产值均较高;9月份渔获物产量及产值均低于8月份,平均产值约为1 666元·h~(-1);而10月份渔获物产量及产值均最低,平均产值约为800元·h~(-1)。随网目尺寸增大,渔获物逃逸率及50%选择体长L_(0.5)均逐渐增大,且尾数逃逸率高于质量逃逸率。试验结果显示,该网具主要渔获物中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银鲳(Pampus argente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幼鱼比例非常高,而其他重要经济渔获物种类幼鱼比例低于65%(8月份除外),为保护小黄鱼等小型经济鱼类渔业资源,建议将该类网具秋季最小网目尺寸定为60mm(网目内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南极磷虾(以下简称磷虾)拖网渔场的特征,基于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福荣海"轮在南极半岛周边水域的生产数据,分析了水域内磷虾中心渔场年际空间分布和生产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磷虾拖网渔场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Bransfield Strait)、乔治王岛(King George Island)和斯诺岛(Snow Island)3个区域;其中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是历年磷虾生产最稳定的区域,尤以海峡中部靠近南极半岛一侧水域(58°~60°W、63°~64°S)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最高;乔治王岛和斯诺岛区域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较低,且主要分布在岛屿周边近岸水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区域、乔治王岛区域和斯诺岛区域的历年产量占比分别为60.00%~99.97%、0.03%~21.15%和0.01%~17.25%,历年作业天数占比分别为61.76%~98.75%、1.25%~28.68%和0.84%~16.67%。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渔场的生产主要在3—5月,日产量主要为150 t以下;乔治王岛区域生产主要在1月份,日产量以150 t以下为主;斯诺岛区域的日产量在3月份较高,主要以150~250 t为主。各年度的连续生产期分布区域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水域为主;各日产量区间的生产日历年主要分布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各日单位小时产量生产日也呈现逐渐集中到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趋势;各级别亚渔场历年主要分布区域均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  相似文献   
3.
以南极海域“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简称 CCAMLR) 48.1、48.2 和 48.3 亚区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渔业兼捕所得 97 份南极鱼样品为研究对象, 经形态学特征分析和 DNA 条形码将其鉴定为南极鱼亚目 4 科 17 属 17 个有效种, 其中依据形态学特征只鉴定出 6 个物种, 其余 11 个物种则依据 DNA 条形码得到准确鉴定。可见, 在形态学鉴定经验不足或样品形态不完整的情况下, DNA 条形码可以有效的实现物种鉴定。继而, 分析了南极鱼类 97 条 DNA 条形码的碱基组成特征, 发现 GC 含量第一密码子最高且第二密码子最低可能为南极鱼亚目类群的特有现象, 但其生物学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将本研究采集的南极鱼亚目 17 种鱼类与 BOLD 筛选的 64 种鱼类的 DNA 条形码合并, 构建了南极鱼亚目 4 科 39 属 81 种鱼类的系统关系树, 这是迄今为止包含种类最多的南极鱼亚目鱼类分子鉴别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分析进一步证明 DNA 条形码对于南极鱼类物种鉴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另外还发现南极鱼亚目鱼类的个别物种其分子系统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地位不一致。本研究结果证实了 DNA 条形码技术对南极鱼亚目分类群的识别效率, 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局限和不足, 丰富了南极鱼类 DNA 条形码数据库, 为南大洋鱼类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研究奠定基础, 同时为南极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单船框架拖网(俗称弓子网)是渤海海区常见的作业渔具,对底栖渔业生物选择性差,作业过程中产生大量副渔获物。为改善网囊网目的选择性,2017年9月在莱州湾海域采用“套网法”对网囊网目尺寸分别为15、25、35、45和55 mm的5种网囊进行了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弓子网对渔获物种类的选择能力较差,具有捕获栖息于作业海域绝大多数底栖种类的能力。随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渔获物质量、尾数逃逸率和产值损失率逐渐增大,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as)的选择性参数(L0.5、SR)呈线性增加。口虾蛄和鹰爪虾的50%选择体长(L0.5)与网目尺寸(m)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L0.5=1.472m+12.63(R2=0.934)和L0.5=1.394m+0.724(R2=0.920)。在目前的渔业资源状况下,为保护口虾蛄和鹰爪虾等经济渔获物资源,兼顾生产效益和幼鱼资源保护,建议将弓子网最小网目尺寸放大至45 mm。  相似文献   
5.
2018年秋季,利用囊网内径网目为25、35、45、55 mm的坛子网在黄海海州湾渔场N 35°02.335′,E 119°24.842′附近海域进行了11网次试验。从Logistic选择性模型、坛子网不同网目对主要渔获物小黄鱼的选择性曲线、渔获物组成、幼鱼比例及选择性分析等方面,研究坛子网网囊的选择性。试验结果显示,坛子网九月主要渔获物为小黄鱼、带鱼和三疣梭子蟹;随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渔获物质量逃逸率及尾数逃逸率均迅速增加,网目尺寸为55 mm时其值均超过80%,且质量逃逸率及尾数逃逸率的值比较接近;渔获物组成中,小黄鱼、银鲳和三疣梭子蟹幼体比例非常高,基本全为幼体,带鱼幼鱼比例也超过70%;根据小黄鱼的可捕体长,获得坛子网针对小黄鱼的最适网囊网目尺寸,为(40.59±3.19)mm。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州湾渔具管理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支撑《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与管理,针对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的网目选择性,于2017年8月在黄海南部的海州湾水域进行了不同网囊网目尺寸(40、54、60、70、90 mm)的套网法拖网试验,通过分析不同网目尺寸(40、54、60、70、90 mm)下主要渔获的逃逸率与幼鱼的释放效果,并结合数学建模方法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权衡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渔获逃逸率逐渐增加,对幼鱼的释放效果显著,从生态保护方面考虑,根据目前的资源状况,网囊网目尺寸可放大至80 mm以上;当网囊网目尺寸小于56 mm时,释放效果显著,当网目尺寸大于56 mm时,经济效益损失显著。研究表明,为了权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将56 mm作为制定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