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0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繁殖速度快,营养充足,是虾蟹幼体最适宜的单细胞饵料之一。但由于使用一般单细胞藻保种的常规方法,保种量少,操作方法麻烦,又不易迅速大面积繁殖起来。笔者几年来采用半干冷冻法保存骨条藻种,进行大面积培养,取得较好的生产效果。现将其保种方法及培养技术介绍如下,供育苗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毛对虾一天中摄饵量的变化很大。从夜间20:00起到翌晨6:00为全天摄饵最旺盛之时,此段时间的摄饵量占全天的60%以上。其摄饵高峰在夜间24:00到凌晨2:00。8:00及14:00以后摄食量减少,以后又逐渐增多。因此,一天的投饵以4—5次为佳,傍晚到凌晨至少3次,上午近午时1次,午后少投或不投。  相似文献   
3.
石斑鱼(Epinephelus)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是一种高档海产品,市场价格昂贵.石斑鱼养殖一直都是海水网箱养殖效益最稳定的品种之一,颇受养殖户欢迎,以往苗种多来源于海捕野生苗,养殖规模受苗种来源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光对植物生长发育机理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这些研究包括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和作用光谱。光谱感观表现的是光的颜色,简称色光,这方面的研究也有百来年之久,其研究对象有“光敏植物”、花卉和作物,研究的成果正逐步走进大型温室。紫菜丝状体发现较迟,但几乎从发现之日起,就开始了光强和光时对它生长发育的研究,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国内外有过大量的报道。1965年,我们对坛紫菜丝状体进行了缩短光照时间培育的研究,获得了“促进早熟”的结果。在经完善后应用于大生产,成为丝状体培育不可减少的生产环节之一。而光的颜色对紫菜丝状体生长发育影响的报道,尚未见过。我们于1981年、1982年和1984年就光的颜色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丝状体生长发育各阶段的影响进行了多次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斜带髭鲷室内产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斜带髭鲷在室内大量自然产卵的试验结果。实验表明:3龄亲鱼采用加强饵料营养,结合使用适当剂量的激素(TRHR-A_2、TRHR-A_3和HCG)进行催熟和催产,亲鱼产卵量大,产卵集中,卵质较好。使用57尾亲鱼(27尾雌鱼,30尾雄鱼),总产卵量6256.5×10~4粒,受精卵4504.5×10~4粒,平均每尾雌鱼产卵231.7×10~4粒,平均受精率66.7%,仔鱼孵化率 79.2%。  相似文献   
6.
通过赤点石斑鱼各个发育期的仔稚幼鱼连续取样,系统地观察了仔稚幼鱼各个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并进行描图。赤点石斑鱼初孵仔鱼全长1.35-1.45mm。稚鱼第6-7d长出特别伸长的背鳍第2鳍棘和腹鳍棘,其长度与全长之比在第16-18d,全长11mm左右时达到最大值,接近50%,这一形态特点是石斑鱼属仔稚鱼期特有的。以后随着个体的生长和其他鳍棘的伸长,这一比例逐渐减小,直至小于其他鳍棘,这是稚鱼完成变态成为鱼种的重要标志。最早完成变态的稚鱼须在孵化后第35 d,全长30mm以上,但到第45d时,全长24mm的个体也可以完成变态。即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仔稚幼鱼的个体大小差异也很大,且越到后期差异越大。  相似文献   
7.
有三种石斑鱼俗名都叫“青斑”。即:“红点青斑”Epinephelus.coioides(另一学名为E.suillus)、“黑点青斑”E.malabaricus(另一学名为E.salmonoides)及E.tauvina,即巨石斑鱼。其中最容易混淆的是“红点青斑”E.coioides和“黑点青斑”E.malabaricus。两者共同点是身上都布满斑点;都有5条深褐色的斜纹;繁殖季节、产卵习性、生长速度等大致相同。但E.malabaricus的斑点小呈黑褐色,并分布到下颌腹面,身上有白点及白斑。E.coioides的斑点大呈红褐色的,前颌腹面没有斑点,身上无白点及白斑。以往一些文献的学名及其对应的中文名称存在不少错误和混乱。本文建议:中文名称“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应该合并作为E.coioides的同种异名使用。E.malabaricus的中文名称应为“马拉巴石斑鱼”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8.
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赤点石斑鱼各个发育期的仔稚幼鱼连续取样,系统地观察了仔稚幼鱼各个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并进行描图。赤点石斑鱼初孵仔鱼全长1.35-1.45mm。稚鱼第6-7d长出特别伸长的背鳍第2鳍棘和腹鳍棘,其长度与全长之比在第16-18d,全长11mm左右时达到最大值,接近50%,这一形态特点是石斑鱼属仔稚鱼期特有的。以后随着个体的生长和其他鳍棘的伸长,这一比例逐渐减小,直至小于其他鳍棘,这是稚鱼完成变态成为鱼种的重要标志。最早完成变态的稚鱼须在孵化后第35 d,全长30mm以上,但到第45d时,全长24mm的个体也可以完成变态。即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仔稚幼鱼的个体大小差异也很大,且越到后期差异越大。  相似文献   
9.
根据石斑鱼仔稚鱼的营养需求,精选原料,筛选配方,研制出石斑鱼仔稚鱼微粒子配合饲料,通过测定其散失率和沉降速度,筛选出较适宜的粘合剂配方为褐藻胶1.5%,胶原蛋白3.5%混合使用。分析石斑鱼仔稚鱼微粒子配合饲料的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其n3HUFA组成占19.4%,与小球藻轮虫的20%~28%非常接近;10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合理。所研发的饲料安全限量符合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要求,第20d到第45d,投喂微粒子配合饲料的点带石斑鱼鱼苗成活率3.3%,优于对照组的3.1%。  相似文献   
10.
用兔抗血清对抗促黄体素生成素受体(LHR)或称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CGR)和雄激素受体(AR)进行LHR和AR免疫组织化学定位,以揭示外源性促性腺激素(鲤脑垂体激素和hCG)诱发日本鳗鲡精子发生及其内分泌机制。结果表明,经过注射激素处理后的实验组与注射前的对照组相比较,其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出现十分显著的变化。组织学切片观察显示,激素处理前鳗鲡精巢处于精原细胞增殖期,而两种激素混合注射后第10天,实验组可见精小叶中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初级与次级精母细胞的数量显著的增加。注射后第35天,靠近生殖上皮除有少量精原细胞外,精小叶中有大量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和少数精子细胞以及管腔中存在少量精子。在注射后第83天,日本鳗鲡完成了精子发生和精巢发育成熟以及释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一步揭示,激素处理前,LH受体免疫活性分布在生殖上皮,显示强的免疫阳性反应;激素处理后,LH受体定位在Sertoli细胞和间质细胞以及精原细胞和初级与次级精母细胞的胞膜上,均显示强的免疫阳性反应。激素处理前,雄激素受体定位在生殖上皮和早期生精细胞的胞膜上;激素处理后,AR则定位在这些生精细胞的核或胞质,而精子细胞和精子显示免疫阴性反应。这些结果首次证明了这两种激素诱导鳗鲡精子发生和成熟的作用机制是通过LH受体和雄激素受体的介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