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水产渔业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分别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海大1号’第8代和第9代选育群体中的个体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的交配方法,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41个和38个全同胞家系。根据各家系长牡蛎330日龄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等表型参数,通过建立多性状动物模型,利用ASReml软件中的限制性极大似然法估算各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对‘海大1号’连续两代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个选育世代的‘海大1号’生长性状均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变异系数为20.74%~55.14%,各生长性状仍具有遗传改良潜力。‘海大1号’各生长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大小存在差异。3个壳型性状与体重的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且处于较高水平(0.40~0.66)。除壳宽性状的遗传力较低外,壳高、壳长与体重的遗传力在0.16~0.37,均属中高等遗传力水平,表明‘海大1号’经过多代选育后,生长性状仍具有较大的加性遗传效应,可根据个体表型值大小,继续通过群体选育获得遗传进展。研究结果为长牡蛎‘海大1号’制种方案的制订和保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不同温度下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葡萄牙牡蛎(C. angulata)杂交稚贝的生长与存活差异, 以正交组GA(长牡蛎♀×葡萄牙牡蛎♂)、反交组AG(葡萄牙牡蛎♀×长牡蛎♂)、自交组GG(长牡蛎♀×长牡蛎♂)和AA(葡萄牙牡蛎♀×葡萄牙牡蛎♂)的稚贝为材料, 开展了温度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 GA和AG的亚致死温度为37.50 ℃, GG和AA的亚致死温度为37.00 ℃; GA致死温度为44.00 ℃, AG、GG和AA的致死温度为43.50 ℃; LT50由高到低依次为GA (42.47 ℃)、AG (41.94 ℃)、AA (41.63 ℃)、GG (41.55 ℃)。多重比较表明, GA和AG的最适生存温度为16~28 ℃, GG为20~28 ℃, AA为24~28 ℃; GA、AG和GG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8 ℃, AA为24~28 ℃。所有温度下杂交稚贝均表现出生长与存活优势。其中, 生长中亲杂种优势H和单亲优势HAG在20 ℃时最高, 分别为35.1和38.8, 单亲优势HGA在32 ℃最高, 为43.4; 16 ℃时存活中亲杂种优势H为28.4, 单亲优势HGA和HAG分别为21.5和36.4。32 ℃时中亲杂种优势H为42.2, 单亲优势HGA和HAG分别为72.7和20.0。研究表明, 杂交稚贝耐热性大于双亲, 具有显著的生长和存活优势, GA的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长牡蛎"海大3号"新品种的生长与繁殖特性,自2016年11月份至2017年10月份对养殖于山东省荣成海区长牡蛎"海大3号"群体的生长、性腺发育及营养成分的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海区水温较低的冬季1—2月份,长牡蛎"海大3号"生长缓慢,性腺处于休止期;随水温升高,在春季3—4月份配子开始发育,雌雄个体发育基本同步,4—5月份壳高生长速率加快,湿重显著增加;在夏季,随配子发育壳高生长速率降低,7月份因配子排放湿重下降;在产卵后的秋季长牡蛎"海大3号"壳高和湿重均显著增长。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随性腺发育,外套膜、性腺-内脏团、鳃和闭壳肌中糖原含量呈下降趋势,为配子发育提供能量;脂质和蛋白质作为配子主要结构物质在性腺中不断累积,随配子排放而显著降低;在秋季,4个组织中较高的蛋白质含量为机体的快速生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外套膜作为构成壳物质的分泌器官,在8—9月份其糖原含量和脂质含量显著增加,这暗示机体的快速生长需要一定能量储备。研究表明,长牡蛎"海大3号"的生长和繁殖活动受海区水温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并与各组织营养成分密切相关。春季和秋季为机体快速生长时期,夏季为配子集中排放期;糖原是生长繁殖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脂质是配子主要结构物质,蛋白质是机体产后恢复和快速生长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陈雨露  徐成勋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24,48(1):019611-019611
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是结合群体选育与种内群体间杂交方法,以壳色性状和生长性状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3代选育获得的新品系。本研究以第1代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G1)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建立了48个混养家系,共获得863个个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混养家系进行了系谱分析,并基于REML法评估了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壳色性状的遗传参数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863个个体中,有851个个体被准确鉴定其所属家系;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壳色性状颜色参数指标a*(红绿轴色品指数)、b*(黄蓝轴色品指数)和ΔE (色差)等均具中高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0.47±0.23、0.42±0.21和0.56±0.29。4个颜色参数指标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范围分别为-0.79~0.86和-0.45~0.48。壳色性状与各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较低,分别为-0.33~0.17和-0.04~0.11。研究表明,在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育种过程中,对壳色性状进行选育可以得到预期的改良效果。此外,壳橙性状与生长性状应分别作为目标性状进行协同选择,以实现同时改良两个性状的目的。本研究可为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为了培育壳色和生长性状优良的壳紫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新品系,2021年通过家系选育的方式,以壳色性状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了第1代壳紫长牡蛎选育群体。本研究以壳紫F1为亲本,采用平衡巢式设计建立了36个全同胞家系,并以野生长牡蛎为亲本建立对照组,比较分析了各家系在生长和存活方面的性能表现;同时利用多性状动物模型对壳紫家系幼虫和稚贝期的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壳紫长牡蛎家系的存活率和壳高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幼虫期分别提高了1.49%~10.18%和3.75%~15.94%,稚贝期分别提高了4.05%~16.94%和15.95%~18.25%。不同壳紫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情况也存在差异,没有发现在存活率和生长性状方面同时具有优势的家系。壳紫长牡蛎幼虫期壳高和壳长的狭义遗传力范围分别为0.43~0.84和0.49~0.80,稚贝期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15~0.33和0.18~0.37,均属于中高等遗传力。不同生长阶段壳紫长牡蛎家系壳高和壳长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幼虫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97和0.17~0.51,稚贝期为0....  相似文献   
6.
梁园鑫  徐成勋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23,47(7):079609-1-079609-9
为培育生长快速、存活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种,以第十一代长牡蛎“海大1号”(H)和第八代壳橙品系(O)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自交组HH(H♀×H♂)和OO(O♀×O♂)与杂交组HO(H♀×O♂)与OH(O♀×H♂),分析了四个组合的生长与存活杂种优势以及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结果表明,20日龄时,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为58.03%,HO和OH的存活与HH相比分别提高31.48%和35.80%。360日龄时,四个组合壳高由高到低依次为OH>HO>HH>OO,杂交组的壳高和湿重中亲杂种优势MF1分别为24.65%和46.02%;与HH相比,OH的壳高和湿重分别提高了23.51%和39.60%;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高亲优势HHO和HOH分别为68.31%、40.29%和53.96%。除180日龄时存活性状的父本GCA外,长牡蛎“海大1号”在其余时期的GCA均为正效应值,为较好的高产杂交育种亲本;OH的生长和存活SCA方差均显著高于HO。研究表明,以壳橙选育品系为母本,“海大1号”选育品种为父本的杂交组合OH具较高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可为培育生长快、存活高的优质杂交牡蛎品种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7.
夏季海水温度升高会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体内生化反应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养殖牡蛎的存活率。本研究探讨了长牡蛎‘海大3号’在受到温度突升和温度渐升胁迫时的高温耐受性,以及在温度突升胁迫条件下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5种相关免疫指标在72h内的变化。温度渐升实验中,实验海水的温度从16℃逐渐升温(2℃/d)。温度突升实验中,将长牡蛎从暂养水温(16℃)分别直接转移至18℃、22℃、26℃、30℃和34℃。实验结果显示,温度渐升时长牡蛎‘海大3号’的最高存活温度(survival temperature maximum, STMax)为33.63℃,最高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 CTMax)为40.13℃,存活率为50%时的温度(50%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 50%CTMax)为36.67℃。在温度突升胁迫实验中, 72 h的半数致死高温(median lethal temperature)72-hLT_(50)为30.13℃。各实验组内脏团中5项相关免疫指标随时间增加变化显著。在前12 h, CAT、SOD及LSZ活性和T-AOC显著升高,之后逐渐下降恢复到初始水平。MDA含量在6~9 h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这些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会引起长牡蛎‘海大3号’体内的抗氧化免疫和溶菌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对牡蛎的存活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检测的高温环境的耐受能力,将为长牡蛎新品系‘海大3号’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