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皱马鞍菌(Helvella crispa)液体培养过程中不同胞外酶活性和还原糖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 究。结果表明,在28 ℃、110 r,/min恒温振荡培养条件下,皱马鞍菌菌丝体生物量在第13天达峰值(9.40 g/L);发酵 液pH值逐渐上升,从第9天(8.24)后基本保持平稳;胞外蛋白含量于第6天达峰值(8.30 mg/mL);胞外还原糖 含量急剧上升,至第3天达峰值(20.43 mg/mL),之后迅速下降,到第8天降为1.38 mg/mL,此后一直维持在1 mg/mL水平。皱马鞍菌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顺序为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淀粉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第3天,并一 直保持在较高水平;CMC酶6 d后急剧分泌,第7天达峰值,之后又急速下降;愈创木酚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 高峰出现最晚,均在第14天。酸性蔗糖转化酶活性在培养期间始终很低,而中性蔗糖转化酶活性呈阶梯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DNA条形码旨在通过PCR技术获得一段DNA序列,在物种水平上对现存生物类群和未知生物材料进行识别和鉴定。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是常用DNA条形码基因之一,为研究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贝类系统进化中的评估效果,本文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了60个贝类物种的353条COI基因序列,通过聚类法构建了neighbor-joining(NJ)进化树,同时还对7个物种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进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COI基因引物在大多数贝类中通用性较强,除在珍珠贝目中的扩增效率只有10%以外,在整个研究中扩增效率达到82.7%;60个物种中除太平洋潜泥蛤(Panopea abrupta)、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和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等8个物种在进化树中的进化地位与传统系统分类具有一定差别外,其他物种的聚类关系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对7个物种、共26个地理群体的聚类分析发现,COI基因基本能对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群体进行聚类,只有极个别群体或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存在聚类混乱现象。综上所述,COI基因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贝类物种鉴别和系统发育研究,丰富了COI基因在物种鉴别应用中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3.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的血淋巴中因含有血红蛋白而不同于其他多数双壳贝类。为明确魁蚶血红蛋白基因的结构特征、组织发生分布、免疫活性等特点,本研究以魁蚶转录组数据库中的部分序列为基础,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一种魁蚶血红蛋白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SbHbⅠ),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m RNA表达。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SbHbⅠ基因cDNA全长为867 bp,其中包括长度为483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编码16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7.5 kDa,理论等电点为9.68;氨基酸序列具有多个血红素结合位点,序列与所选其他物种的相似度范围为57%~93%,与蚶科相似度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结果显示,在魁蚶成体的斧足、鳃、外套膜、闭壳肌、血淋巴、肝胰腺及受精卵至发育23 d的幼虫体内,均能检测到SbHbⅠ基因;该基因在成体魁蚶血淋巴中表达量最高,与其他5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受精卵至23 d幼虫期的表达,基本呈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12d时急剧上升(P0.05);在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刺激和低氧胁迫后,血淋巴中SbHbⅠ基因的表达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达量最高值均出现在16 h。本研究丰富了贝类血红蛋白相关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采用国家相关规范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资源的类型和质量结构等方面对颖河-白沙水库区域的旅游资源和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拥有31个亚类9、3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其中生物景观类最为齐全,具有国家划分的全部4种亚类和11种基本类型,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颖河-白沙水库区域旅游资源基本上以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类景观为主,同时具有较多地文和人文景观资源的风景区。对该区域旅游资源体系进行质量评价,总体得分为62,属于三级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5.
栉江珧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取暂养促熟的雌雄亲贝共12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节暂养水温、采用鳃丝及鳃丝对应部位创面的愈合增生组织为染色体制备材料来改良染色体制备方法,采用常规的热滴片法制备出大量形态好且分散均匀的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适度调节暂养水温和给鳃组织制造微创并以创面愈合增生组织为染色体制备材料均能有效增加组织细胞的分裂增生能力,为染色体制备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栉江珧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34,雄性染色体组型为2n=8m+10sm+16st,雌性染色体组型为2n=6m+10sm+18st,染色体组型中,雌雄两性中期分裂相的染色体排序基本一致,都有1对染色体相对长度明显大于其他染色体;两性染色体组型有两处明显不同,其一,雄性第14对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而雌性相对应的是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其二,雄性栉江珧相对长度最大的染色体存在异形情形,雌性最大的染色体对则为同形,基本确定栉江珧存在初级的性染色体分化,属于XX/XY型性别决定方式。大型贝类染色体制备方法的改进将有助于丰富贝类细胞遗传学和分类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防治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对魁蚶等贝类的危害,本实验研究了魁蚶各组织中溶菌酶活性对鳗弧菌侵染的响应过程,以期探讨魁蚶体内溶菌酶的免疫功能。本实验采用注射活菌的方法侵染20月龄魁蚶个体,随机选取16只个体,在每只个体的斧足处注射1 mL(约1×10~9个)鳗弧菌菌悬液作为感染组;随机选取16只个体不注射鳗弧菌作为对照组。两组魁蚶分别于洁净海水中暂养4、12、24和48 h后,每组随机取4只魁蚶个体的血液、外套膜、鳃、斧足、肝胰腺和闭壳肌等组织,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其溶菌酶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对于鳗弧菌的侵入,魁蚶血液中溶菌酶含量由正常低值迅速增高并一直维持较高的含量,说明血液是魁蚶机体防御病原菌的主要免疫组织之一;魁蚶外套膜在无感染的情况下,对外界水环境的干扰始终保持较高的溶菌酶含量;鳃、斧足的溶菌酶含量均在注射细菌24 h之后明显高于正常值,说明外套膜、鳃、斧足作为魁蚶机体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屏障也能应对病原菌入侵,但反应较血液延迟;肝胰腺和闭壳肌的溶菌酶含量变化不明显,推测肝胰腺和闭壳肌不是魁蚶的重要免疫组织或器官。本实验结果可为魁蚶抗病选育及免疫机理方面的研究提供相关的参数。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随着国家对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许多采用SBR工艺进行污水处理的水厂需要进行提标改造。投加填料作为一种SBR工艺改造途径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填料选择时性能要求不明确的问题,结合填料在水处理中的作用,对SBR处理生活污水工艺中所用填料的性能要求进行了总结,为实际工程中填料的选择提供依据,为SBR污水处理工艺中新型填料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的血淋巴中因含有血红蛋白而不同于其他多数双壳贝类。为明确魁蚶血红蛋白基因的结构特征、组织发生分布、免疫活性等特点,本研究以魁蚶转录组数据库中的部分序列为基础,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一种魁蚶血红蛋白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SbHbⅠ),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mRNA表达。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SbHbⅠ基因cDNA全长为867 bp,其中包括长度为483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编码16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7.5 kDa,理论等电点为9.68;氨基酸序列具有多个血红素结合位点,序列与所选其他物种的相似度范围为57%~93%,与蚶科相似度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结果显示,在魁蚶成体的斧足、鳃、外套膜、闭壳肌、血淋巴、肝胰腺及受精卵至发育23 d的幼虫体内,均能检测到SbHbⅠ基因;该基因在成体魁蚶血淋巴中表达量最高,与其他5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受精卵至23 d幼虫期的表达,基本呈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12 d时急剧上升(P<0.05);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和低氧胁迫后,血淋巴中SbHbⅠ基因的表达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达量最高值均出现在 16 h。本研究丰富了贝类血红蛋白相关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是一种在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生殖繁衍的洄游性甲壳类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各海域及通海的河流和湖泊中.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被视为水中珍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河蟹属于季节性水产品,一般每年的9-10月集中上市销售,此时的河蟹为生殖蜕壳...  相似文献   
10.
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HIF)是低氧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关键因子,在动物低氧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 HIF-1α基因结构特征及在低氧胁迫下的应答规律,本研究以魁蚶转录组数据库中的部分序列为基础,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魁蚶HIF-1α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SbHIF-1α),并检测了其mRNA的组织分布和低氧胁迫下的表达规律。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 SbHIF-1α基因cDNA全长为2741 bp,其中包括2136 bp的ORF,编码711个氨基酸,含有HIF保守的HLH、PAS-A、PAS-B和PAC结构域,预测蛋白分子量为80.8kDa,理论等电点为5.57;SbHIF-1α与所选其他物种HIF-1α的序列相似度为56%~95%;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bHIF-1α与软体动物的遗传距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在魁蚶的血淋巴、鳃、外套膜、斧足、闭壳肌和肝胰腺6个组织内均能检测到SbHIF-1α基因,在血淋巴中表达量最高,鳃次之,与其他4个组织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海水溶解氧(DO)为0.5 mg/L、2.5 mg/L、4.5mg/L的低氧胁迫下,每个组织中SbHIF-1α都积极响应,其中血淋巴和鳃比其他四个组织的响应程度大;血淋巴中, DO为0.5 mg/L胁迫4 h后, SbHIF-1α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即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胁迫64 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是对照组的519.43倍;每个组织对不同浓度DO处理响应结果表明,3个处理浓度中0.5mg/L处理对SbHIF-1α激活程度相对较大。本研究明确了SbHIF-1α的基因结构特征、时空表达特征及对低氧胁迫的响应规律,丰富了海洋贝类HIF基因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