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研究不同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转录因子差异与鱼类食性分化之间的关系。通过PCR克隆测序和查询NCBI数据库,获得32种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824 bp序列,并对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进行转录因子和系统发育分析。按不同的营养类型将鱼类分为杂食性、植食性和肉食性,通过百分比相似性分析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转录因子的组成差异以及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存在转录因子种类差异,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差异主要体现在E47、C/EBPalpha、NF-Y和Pax-2,植食性-杂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deltaEF1、MyoD、NF-Y、AREB6和Pax-2,杂食性-肉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GATA-1、SRY、MyoD、HFH-8、AREB6、Pax-2、STAT5A和AP-1。系统发育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大体相符,相同食性的鱼类并没有聚为一类。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中与食性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有E47、C/EBPalpha、NF-Y、Pax-2、deltaEF1、MyoD、AREB6、GATA-1、SRY、HFH-8、STAT5A和AP-1;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的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分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海州湾前三岛海域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对前三岛海域底层鱼类群落采样调查共渔获鱼类6目15科22种。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等属于常年性岩礁鱼类,是该区域鱼类群落的优势种。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鲹科和鲭科种类为季节性洄游鱼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了环境因子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类时空分布主要受底层水温和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影响。斑头鱼、五带高鳍鰕虎鱼(Pterogobius zacalle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铠平鲉(Sebastes hubbsi)、鲐(Scomber japonicus)和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资源量与底层水温密切正相关;大头鳕和大泷六线鱼资源量与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关系最为密切,且大头鳕仅分布在低温季节具有较高溶解氧的深水区;许氏平鲉和星康吉鳗分布区域广泛。基于稳定氮同位素法确定了鱼类营养级,常年性岩礁鱼类位于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属于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鱼类;花鲈和大头鳕处于最高营养级(4.0),是顶级捕食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幂级数逐项求导、逐项积分后的收敛域与逐项求导、逐项积分前的幂级数收敛域的关系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4.
2016-2018年,于珠江干流西江桂平至肇庆6个站点开展了季节性渔获物采集和环境监测,共采集鱼类12目29科99种,单次采集10~45种,香浓威纳指数(H’)为0.90~2.93,均匀度指数(J’)为0.30~0.89,物种组成为季节和空间的周转格局。相对重要性指数表明,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和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为主要优势种。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鱼类群落时空差异显著,夏-冬季间群落结构差异主要源于鲤(Cyprinus carpio)、鲮、广东鲂和赤眼鳟质量百分比(W%)差异;桂平与梧州、肇庆的显著差异主要源于鲮、广东鲂和银(Squalidus argentatus)的数量百分比(N%)差异,以及鲮、广东鲂、鲤、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W%差异。冗余分析分别解释了鱼类N%和W%变异的49.92%和49.61%,主要影响因子为距河口距离、水温、透明度和径流量,且鲮分布在低透明度的高温水域,广东鲂和鲢分布在下游江段,赤眼鳟分布在中上游江段,鲤分布在高透明度的低温水域。  相似文献   
5.
日本七鳃鳗作为脊椎动物最直接的祖先,其特殊的寄生生活习性与唾液腺分泌的多种活性组分密切相关。为了探索并发现日本七鳃鳗唾液腺中分泌的特有功能蛋白质,运用SDS-PAGE电泳技术进行蛋白质分离,以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日本七鳃鳗唾液腺分泌的低含量蛋白的组分进行分析,获得了日本七鳃鳗唾液腺分泌低含量蛋白的组成信息,为研究日本七鳃鳗唾液腺的功能基因和蛋白质组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阐述日本七鳃鳗特有的寄生生活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复合添加剂舔块肥育肉牛的效果观察张迎秋毕征樊丽(新乡市畜牧兽医工作站,新乡453000)(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我国农区肉牛业的发展,是以农民家庭户养为主体,以农作物秸秆为基本饲料来源,可日粮的营养成份不平衡,影响了牛的生长速度和饲料的转化效率。为了补...  相似文献   
7.
淡水湖泊和水库底部沉积物产生的甲烷(CH_4)常以气泡方式从水中逸出,由于气泡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 TS)分布范围与鱼类目标强度高度重合,导致信号误判而影响数据处理。2017年7月,使用分裂波束渔探仪Simrad EY60(120 kHz, 200 W)在北江水系乐昌峡水库进行声学探测,研究不同航速下的信号类别,为水下气体跟踪、温室气体释放通量、水体底质演变及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气泡(多数)和鱼类(少数)为乐昌峡水库主要声学散射体,与鱼类信号的随机性相比,气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直上升且水平位移较小,气泡与鱼类在相对游泳速度、垂直方向变化、目标轨迹的垂直变化等变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气泡在水中的平均上升速度为23.95 cm/s, 95%置信区间为23.17~24.74 cm/s;平均气泡目标强度为-60.09 dB,分布范围为-73.82~-33.29 dB,半径范围0.20~21.65 mm;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减慢,半径逐渐减小,与水深呈显著相关关系(r=0.99,P0.01)。船速3 km/h,回波图能清晰分辨气泡和鱼体信号,可作为目标运动轨迹识别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