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1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PCR-RFLP分析方法,对洞庭湖、武汉两地的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线粒体DNAND-5/6基因多态性及4个群体遗传变异和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尾泥鳅mtDNAND-5/6扩增片段长度均为2.2kb;从13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中筛选出6种多态性内切酶(HaeⅢ、DraⅠ、RsaⅠ、TaqⅠ、HinfⅠ、MspⅠ),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共检测到66种单倍型。泥鳅群体内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679~0.9385和0.01041~0.03212;其中,洞庭湖二倍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3212),武汉二倍体其次(0.02452),二倍体群体内核苷酸多样性高于四倍体。群体间的核苷酸多样性(π)大小为0.02588~0.04144,平均值为(0.031737±0.000005)。群体间的核苷酸歧化距离(δ)大小为0.00462~0.01617,平均值为(0.010659±0.000003);其中,武汉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的核苷酸歧化距离最大(0.01617),武汉四倍体和洞庭湖二倍体之间的核苷酸歧化距离最小(0.00462)。MonteCarlo模拟x2检验表明,4个群体间的单倍型频率存在极...  相似文献   
2.
采用PCR-RFLP分析方法,对洞庭湖、武汉两地的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线粒体DNAND-5/6基因多态性及4个群体遗传变异和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尾泥鳅mtDNAND-5/6扩增片段长度均为2.2kb;从13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中筛选出6种多态性内切酶(HaeⅢ、DraⅠ、RsaⅠ、TaqⅠ、HinfⅠ、MspⅠ),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共检测到66种单倍型。泥鳅群体内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679~0.9385和0.01041~0.03212;其中,洞庭湖二倍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3212),武汉二倍体其次(0.02452),二倍体群体内核苷酸多样性高于四倍体。群体间的核苷酸多样性(π)大小为0.02588~0.04144,平均值为(0.031737±0.000005)。群体间的核苷酸歧化距离(δ)大小为0.00462~0.01617,平均值为(0.010659±0.000003);其中,武汉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的核苷酸歧化距离最大(0.01617),武汉四倍体和洞庭湖二倍体之间的核苷酸歧化距离最小(0.00462)。MonteCarlo模拟x2检验表明,4个群体间的单倍型频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1)。UPGMA聚类分析表明,武汉四倍体、洞庭湖二倍体和四倍体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武汉二倍体为单独一支。  相似文献   
3.
对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吞噬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基于瑞氏染色后血细胞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可将橄榄蛏蚌的血细胞分为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类淋巴细胞共4种类型。透明细胞的直径最大,小颗粒细胞次之,类淋巴细胞最小;透明细胞的胞核直径最大,小颗粒细胞次之,大颗粒细胞最小。类淋巴细胞的核质比最大(0.67),其他3种细胞的核质比为0.37~0.48。4种血细胞所占比例以小颗粒细胞最高(43.6%),透明细胞次之(36.6%),类淋巴细胞最低(7.0%)。橄榄蛏蚌平均血细胞浓度为(4.21±1.51)×105个/mL,个体的血细胞浓度与体重(或壳长)不相关(P>0.05),不同体重组(或壳长组)的平均血细胞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37℃体外吞噬试验中,橄榄蛏蚌血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比例为(43.6±7.0)%,吞噬指数为(0.743±0.145)。4种血细胞中,小颗粒细胞的吞噬比例最大(0.288±0.061),类淋巴细胞不具吞噬能力。  相似文献   
4.
两个人工雌核发育系鲢近交F1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桂蓉 《水产学报》2005,29(2):154-160
采用RAPD技术对两个人工雌核发育系鲢近交F1遗传距离、遗传相似度及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普通鲢和鲤作对照。结果表明:GSCⅠ、Ⅱ系近交F1系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9722、0.9807,高于对照鲢和鲤的0.9546、0.8727;两系近交F1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629、0.0529,低于对照鲢和鲤的0.1018和0.2132,表明GSCⅠ、Ⅱ系系内近交的F1保持了较高的纯度。LIPGMA和NJ系统树清晰反映了两个系近交F1与对照组个体问的相互关系。26个随机引物的RAPD扩增结果显示,5个引物OPG04、OPG17、OPP01、OPM11、OPM16可以扩增出区分两个系近交F1的特异标志带。  相似文献   
5.
月鳢消化系统形态及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月鳢(Channaasiatica)消化系统的形态及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为:①肠道呈3次盘旋,肠长与体长之比为0 42±0 02;②随着发育和生长,消化道的粘膜层厚度及粘膜皱褶高度增大、粘膜皱褶及杯状细胞增多;③食道、胃、前肠、中肠和后肠的组织结构区别明显,且食道与胃在组织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过渡性;④胰腺在肝脏中呈弥散性分布;⑤月鳢消化道的形态和结构与其食性高度相关。探讨了月鳢消化道形态结构与食性的关系,认为月鳢消化道具有典型的肉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乌鳢嗅觉器官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乌鳢仔鱼(全长14~31mm)和咸鱼(全长370mm)嗅觉器官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鳢嗅觉器官由头部左右两侧的嗅囊构成,每个嗅囊有前后2个鼻孔。随其发育,仔鱼前鼻孔隆起于外表面。发育为管状延伸物而与外界相通。嗅板在嗅囊内发育时不形成中心脊,其排列方式为纵向平行的D型。从仔鱼发育至咸鱼,乌鳢嗅觉上皮的厚度变化较小,而初级嗅板的数量和隆起高度显著增大。嗅觉上皮主要由感受细胞、支持细胞、纤毛细胞和基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7.
利用SRAP标记分析3个团头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淤泥湖、梁子湖、鄱阳湖的3个团头鲂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88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3对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每对引物组合检测到的位点数为8~21个,在3个团头鲂群体中共检测到172个位点。鄱阳湖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58.14%)、Nei's基因多样性(0.1849)和Shannon's信息指数(0.2799)最高,梁子湖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51.16%)、Nei's基因多样性(0.1524)和Shannon's信息指数(0.2347)次之,淤泥湖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29.07%)、Nei's基因多样性(0.0904)和Shannon's信息指数(0.1371)最低。3个团头鲂群体中,鄱阳湖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淤泥湖群体最低。3个群体间的Nei's无偏遗传距离为0.0866~0.2207,遗传相似度为0.8020~0.9170;鄱阳湖和淤泥湖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0.2207),亲缘关系较远,鄱阳湖和梁子湖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0.0866),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雅鲁藏布江中游6种裂腹鱼(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拉萨裂腹鱼S.waltoni、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和异齿裂腹鱼S.o'connori)的心肌、肌肉、肝脏、肾脏和晶状体5种组织的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LDH同工酶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和种间差异性。尖裸鲤、拉萨裸裂尻鱼和双须叶须鱼由LDH-A、LDH-B和LDH-B1基因编码,5种组织中分别检测到16、13和9条酶带;拉萨裂腹鱼和巨须裂腹鱼由LDH-A、LDH-B和LDH-C基因编码,5种组织中分别检测到9和6条酶带;异齿裂腹鱼由LDH-A和LDH-B基因编码,5种组织中检测到6条酶带。根据酶谱特征对其生物演化进行了探讨,发现尖裸鲤和拉萨裸裂尻鱼特化程度最高,其次是双须叶须鱼,巨须裂腹鱼、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特化程度最低,与形态学特征所划分的三个类群吻合。  相似文献   
9.
江西青岚湖五种淡水蚌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北美Epioblasma capsaeformis(蚌科)和中欧Margaritifera margaritifera L.(珍珠蚌科)两种淡水双壳类的20对微卫星引物对江西青岚湖五种淡水蚌群体进行了PCR扩增,筛选出8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并用这8个微卫星座位分别对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洞穴丽蚌、射线裂脊蚌和中国尖嵴蚌五种蚌类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蚌类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8750~4.000,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417~0.633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430~0.570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68~0.498,五个群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有多个座位在不同蚌类群体中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五种蚌类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6228与1.4724之间,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射线裂脊蚌和洞穴丽蚌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北京密云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水质的关系,根据水库形状和水位季节变化规律,在潮河库区(1~3号)、库中区(4~5号)以及白河库区(6~8号)共设置8个采样点,于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下旬进行采样,冬季由于水库结冰采样困难而未采集底栖动物样本。结果显示,密云水库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5种,隶属2门2纲2科10属,其中环节动物门颤蚓科4种,节肢动物门摇蚊科幼虫11种,优势种为正颤蚓(Tubifex tubifex)和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不同采样点的种类数为2~11种,年均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864个/m2和3.10g/m2,显示密云水库为中营养型水库。底栖动物年均密度:白河库区潮河库区库中区,年均生物量:白河库区潮河库区及库中区。在库西、白河电站等深水区,颤蚓类密度和生物量占比较高;而浅水区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占比较高。底栖动物总密度:夏季春季秋季;总生物量:春季夏季≈秋季。水库中颤蚓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及总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或幂函数正相关,与沉积物中总磷含量相关不显著;摇蚊幼虫的密度和生物量与上述4个环境变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Goodnight修正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浅水区高于深水区。Pielou均匀度指数和Wright指数评价表明,密云水库水质为轻污染,与水化评价结果比较一致,可作为水质生物学评价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