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5篇
园艺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黄河口近岸海域鮻(Liza haematocheila)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20年4—11月黄河口渔业生产定置网的采样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水域重要渔业种类鮻群体的体长体重分布、体长–体重关系、繁殖、生长和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和开发率。结果显示,鮻体长分布范围为45~460 mm,优势体长组为55~185 mm;体重范围为2~1100 g,优势体重组为2~80 g。方差分析表明,鮻的平均体长、体重均存在显著的月间差异;各月及全年鮻的体长–体重关系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生长类型为负异速生长。黄河口近岸海域,鮻在7月肥满度最大,而6月最小;产卵盛期为4—5月。鮻的生长速率为0.31 a?1,总死亡系数为1.42 a?1,自然死亡系数估算结果为0.51 a?1,捕捞死亡系数为0.91 a?1,其开发率为0.64,鮻种群资源被过度利用。定置网渔业生产对于黄河口渔业资源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尤其对幼鱼和补充群体资源影响较大,应对定置网渔业生产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以1986—2017年间潮位最低的6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数据为数据源,以瞬时水边线为下边界,以围垦大堤、养殖池塘、平均高潮线和植被线为上边界,提取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栖息地信息,分析30年来贝类栖息地的时空变动。结果显示,1986—2017年贝类栖息地面积呈持续下降趋势,由1986年的1188 km2 减少为2017年的396 km2;1993—2001年和2008—2013年2个时段变化最为显著,年均减少面积均约为34 km2 。空间上,以刁口段变化最为剧烈,除1986—1993年下边界略向海扩张外,其他时段上边界向海推进、下边界向陆蚀退,面积大幅减少。河口段上边界基本稳定,下边界由于黄河入海水沙变化和海洋动力侵蚀的双重作用,淤积和蚀退交替进行,但总体上面积变化不大。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栖息地时空变动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刁口段和莱州湾段主要由于滩涂盐田、水产养殖池塘和工程建设占用,河口段主要因为黄河入海水沙变动和海洋动力侵蚀,由于港口和油田建设,东营港及邻近段栖息地功能全部丧失。  相似文献   
3.
黄河口西南侧潮下带是渤海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sbeck,1765)]重点增殖放流区。本研究于 2020 年 4—12 月采用定点设站结合生产调研对此海域内小岛河河口中国明对虾放流迁移进行跟踪调查, 研究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在放流早期迁移和入海后的分布特点及放流效果, 为优化放流技术策略、提高增殖放流效率提供实践参考。结果显示, 小岛河河口放流虾苗开闸后进入河道, 沿河道向外迁徙, 3~7 d 进入海域, 未发现对虾个体溯河上游; 不同大小的幼虾出闸、滞留放流通道时长不同, 小个体虾出池慢、滞留河道时间长, 大个体虾出池快、入海时间短; 潮下带开阔海区内, 仅在进入放流期后的 6—8 月出现中国明对虾, 且其数量逐月减少, 8 月开捕后中国明对虾分布数量和范围急剧减少至基本不出现。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黄河口西南侧潮下带区现存中国明对虾应来源于当年增殖放流群体, 建议在类似小岛河河口的开阔河口区, 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时选用相对大规格的虾苗, 以缩短开闸放流滞留时间, 获得更高放流效率。  相似文献   
4.
对蝴蝶兰(Phalaenopsis)组培生产中引起原球茎状体玻璃化的原因以及玻璃化原球茎状体再利用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激素质量浓度增高和继代培养时间的延长,原球茎状体玻璃化程度加重。当激素NAA为5mg/L、BA为10mg/L,继代培养到第9代时,2种培养基中玻璃化率分别高达71%和65%。玻璃化原球茎状体的平均增殖率仅为2.2%,再生植物率为183株/瓶,明显低于正常的原球茎状体的5.3%和1297株/瓶。玻璃化原球茎状体在无激素培养基中经2~3代培养后,玻璃化原球茎状体的数量下降到0.84%,玻璃化现象可得到明显恢复,恢复后的原球茎状体的分化能力和植株生长状态与正常原球茎状体一致,无变异现象发生,可继续应用于组培生产。  相似文献   
5.
ESP液压系统是保证汽车行驶安全性的重要执行机构,根据ESP液压系统的结构原理,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其实时仿真模型。采用实车测试环境下记录的试验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基于遗传算法对ESP液压系统模型的未知特征参数进行辨识。对比运行于实时仿真机的ESP液压系统模型输出的制动轮缸压力与实车测试环境下的记录值,结果表明用辨识数据参数化的ESP液压系统模型具有较高的符合度,可满足构建ESP系统硬件在环仿真测试环境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对蝴蝶兰(Phalaenopsis)组培生产中引起原球茎状体玻璃化的原因以及玻璃化原球茎状体再利用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激素质量浓度增高和继代培养时间的延长,原球茎状体玻璃化程度加重。当激素NAA为5mg/L、BA为10mg/L,继代培养到第9代时,2种培养基中玻璃化率分别高达71%和65%。玻璃化原球茎状体的平均增殖率仅为2.2%,再生植物率为183株/瓶,明显低于正常的原球茎状体的5.3%和1297株/瓶。玻璃化原球茎状体在无激素培养基中经2~3代培养后,玻璃化原球茎状体的数量下降到0.84%,玻璃化现象可得到明显恢复,恢复后的原球茎状体的分化能力和植株生长状态与正常原球茎状体一致,无变异现象发生,可继续应用于组培生产。  相似文献   
7.
蝴蝶兰无性快繁规模化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影响蝴蝶兰( Phalaenopsis) 无性快繁规模化生产中常见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基本培养基的类型和继代时间直接影响蝴蝶兰类原球茎( Protocorm-like-body, PLB) 的增殖速率, 在改良狩野和改良KC培养基中类原球茎的增殖速率明显高于MS培养基; 对培养215个月的类原球茎进行转接继代增殖率最高; 采用两步成苗法培养幼苗, 可将幼苗的出瓶时间缩短到7~8个月; 对5个品种扩繁20代的类原球茎的开花株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是各品种开花株群体性状稳定, 3个品种无变异现象发生, 2个品种的类原球茎在18~20代时变异率低于万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黄河口近岸海域鮻(Liza haematocheila)鱼卵、仔稚鱼的分布, 并探究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 根据 2020 年 4—7 月在黄河口近岸海域的产卵场调查和 2020 年 4—11 月的定置网渔业生产调查, 结合水温遥感数据, 分析了鮻的产卵期和鱼卵、仔稚鱼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研究了鱼卵、仔稚鱼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4—5 月为黄河口近岸海域鮻的繁殖盛期, 鱼卵集中分布在莱州湾近岸水域, 仔稚鱼在莱州湾和黄河入海口门水域均有分布。水温对鱼卵、仔稚鱼的分布和丰度都有重要影响, 11~14 ℃和 19~22 ℃范围内, 鮻鱼卵、仔稚鱼出现概率和丰度均较为集中; 盐度与鱼卵、仔稚鱼分布关系密切, 但对丰度影响不显著; 2~6 m 水深范围内, 鱼卵、仔稚鱼分布最为集中, 随着水深增加, 鱼卵、仔稚鱼出现概率降低。本研究结果为鮻资源养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20年黄河口须子网生计渔业和生物组成周年监测数据,开展黄河口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评价须子网生产对黄河口渔业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口潮间带的渔业生物种类丰富,共鉴定记录61种生物,以鱼类和甲壳类居多。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组成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多样性水平以夏季7―8月较高,秋季10―11月较低;5―9月、10―11月组群分别具有较高的种类组成相似度。各类群的数量组成中,4―7月螺类数量居多,8月螺类和鱼类数量居多,9月鱼类数量居多,10―11月蟹类数量居多。鱼类是各调查月渔获的优势类群,其中,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 (Liza haematocheila)为各调查月都出现的优势种。个体大小–频数百分比分布显示,黄河口潮间带是小型渔业生物以及多种幼鱼分布的重要区域。4―9月,渔获物的主体均由个体重量< 2 g的生物组成(44%~82%),鱼类以个体质量< 20 g为主,优势种类组成月更替明显。研究表明,开展须子网生计渔业调查和监测是采集黄河口沿岸咸、淡水交汇区潮间带包括鱼类补充群体在内的诸多渔业生物分布资料的有效途径。研究还表明,须子网渔业生产虽为黄河口沿岸当地传统的生计渔业,但其低选择性及在迁移通道的布设方式等易对渔业资源自然补充和增殖养护群体造成破坏,建议主管部门根据幼鱼种类组成和出现季节特征,重点在夏季和初秋季对该渔业的网目和布设区域进行相应管控。  相似文献   
10.
松脂经蒸馏可以得到松香和松节油,其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松脂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溶石等作用,临床常用来治疗牛皮癣、胆结石等病症,常用于日化工业、食品工业、医药等方面。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松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进展进行综合阐述,以期为松脂的深入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