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9篇
水产渔业   3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的菌群结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大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菌群组成及分布,并对比研究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下的消化道菌群;同时,结合生化分析方法解析2种模式下消化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菌群多样性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f))、Fructo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等代表的菌属为共有优势菌群。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Anaerostipes等的丰度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而乳杆菌科、E01_9C_26_marine_group(o)所代表的菌属及黄杆菌属等则相反;普氏菌属(Prevotella_9)、乳杆菌科代表的菌属为2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主要差异菌属。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幽门盲囊和肠道中的菌群组成及其参与营养和免疫相关代谢通路的基因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胃部的菌群组成和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存在明显差异;而网箱养殖大黄鱼胃部与幽门盲囊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差异相对较小。2种养殖模式下的大黄鱼消化道菌群与饲料菌群相近。另外,胃和幽门盲囊也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说明,整个消化道还具有一定的化学免疫屏障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健康养殖提供基础参考,并为消化道菌群生理功能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绿鳍马面纯(Navodons eptentrionalis Gunther),属纯形目,革纯科,马面纯属。属于温水底层鱼类,食性杂,喜欢集群,游泳能力较弱。它以肉质鲜嫩、肝脏价值高而著称,鱼皮和卵巢也可以进行加工利用,倍受市场青睐。  相似文献   
3.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隶属于鲽形目、舌鳎科、舌鳎亚科、舌鳎属、三线舌鳎亚属,俗称牛舌头、鳎目、鳎米,是一种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终年生活栖息在我国近海海区。本试验研究了水温在10~32℃变化时半滑舌鳎的日生长情况,并寻找出适合半滑舌鳎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以期对今后的生产实践起到一定的帮助。一、材料与方法1.选择同源同批苗种作为试验用鱼试验用苗种共计4000尾,苗种来自同一组产卵  相似文献   
4.
犬齿牙鲆是分布于北美洲东海岸的牙鲆属鱼种,属温水性鱼类,适宜温度5~31℃,适宜盐度4~35,抗逆性较强,近年来由美国引进我国,极具养殖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几纳对虾(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讲座(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1992年我国的对虾养殖面积曾达220多万亩,产量21万多吨,成为世界养虾第一大国,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自1993年全国发生对虾病毒暴发性流行病后,对虾养殖面积、产量大幅度下降。近几年来在实施“科技兴海”和“二次创业”战略措施的过程中,经过各级领导、科技人员和广大养殖业者的努力,养虾业有所好转,2000年对虾产量达21.7万吨,其中凡纳对虾产量约占1/4。由于凡纳对虾具有适应力强、生长迅速和抗病力强3大特点,2001年的淡…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保护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野生资源,缓解网箱养殖苗种短缺的局面,于2017—2019年开展了青岛近海黄姑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人工促熟、激素诱导,培育出F_1代全人工亲鱼72尾(雌鱼52尾,雄鱼20尾),并获得受精卵157.4万粒,受精率为88.9%,之后孵化出F_2代仔鱼138.4万尾,孵化率为87.9%。在水温25~28℃、盐度31、溶解氧≥6.0 mg/L的条件下,经过54 d的培育,培育出全长(6.41±0.92) cm、体质量(3.73±0.51) g的F_2代苗种78.7万尾,育苗成活率为56.9%。青岛近海黄姑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不仅为我国北方黄姑鱼人工养殖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基础资料,而且对黄姑鱼种群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黑棘鲷早期色素细胞发育与体色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棘鲷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黑棘鲷幼体黑色素在原口关闭前期开始出现,黄色素在嗅囊期出现,彩虹色素出现较晚,孵化后6d(Day post hatching,dph)在眼球上端出现,而后密集于腹腔(28 dph)以及鳃盖骨附近(32 dph)。黑色素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形状也由点状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雪花状为主,为幼体黑色素的发育过程;28 dph幼体黑色素完全被成体黑色素替代,形态上再次变为小点状。黄色素几乎伴随着黑色素的分布,色素细胞几乎无形态变化,最终被黑色素覆盖而不明显。初孵仔鱼,尾端6~8体节躯干部具有黑色素丛,构成了该鱼的种属特征。在28 dph,体色发育进入到模式形成期,首先在躯干部形成相互间隔的3个色素带,至40 dph共7条色素带形成,完成体色的模式发育。  相似文献   
8.
非病害死亡,顾名思义是由其他因素而非病原体原因引起的生物体感染死亡。近几年,在鱼类工厂化养殖中因非病原体而导致大量死亡的现象频频发生,而养殖生产者由于对病害和非病害引起的死亡原因不明,盲目用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贻误施救时机,同时,无序用药易引起药物残留,给产品销售造成困难,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  相似文献   
9.
南美白对虾具有其它虾类不可比拟的优良属性,该品种耐高温,养殖周期短,抗病力强,盐度适应范围广,适合在低盐度,甚至全淡水的环境中养殖。作为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大力推广养殖白对虾的参与实施者,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对虾、车虾、白对虾育苗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我们的浅见。1 优质的亲虾、幼体是育苗成功的根本 众所周知,一个品种养殖的好坏,种是关键。南美白对虾经过十几年的累代养殖、育苗,海捕原种亲虾补充不足,人工培育亲虾存在近亲交配,从而繁殖力、抗逆性等性状出现退化的势态。近几年南方各省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  相似文献   
10.
采用显微观察、拍照、测量的方法,对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 Tilesius)人工培育苗种各阶段仔鱼的发育(0-80 dph day post hatching)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12℃、盐度为28-32、pH为7.8-8.2、光照为800-1200 Ix、微充气静水的培育条件下,太平洋鳕早期仔鱼发育主要特征为:0-5 dph仔鱼完全营内源性营养,1 dph仔鱼黑色素沉积较初孵仔鱼颜色加深,眼球出现彩虹色素,5 dph仔鱼消化道已打通(除肝脏外);6dph仔鱼开口摄食,消化道内有小颗粒物质,营混合性营养;9dph大部分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消化道内充满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进入外源性营养期,血细胞流动清晰可见;12dph仔鱼头部黄色色素带明显;15dph仔鱼黑色素和黄色素密集,鳔器官开始形成;17dph仔鱼开始出现彩虹色素;20 dph仔鱼眼球发育完善,腹动脉可观察到明显的血流,鱼体尾部色素点开始出现;30-50 dph仔鱼各鳍条雏形发育;30 dph仔鱼尾鳍鳍条开始发育;40dph仔鱼开始摄食卤虫(Artemia sp.),第1、2、3背鳍已出现雏形;50dph仔鱼尾椎骨开始上翘,臀鳍、背鳍雏形已清晰可见;60-80 dph仔鱼色素细胞迸一步发育,各鳍条逐步发育完善,胆囊清晰可见;60 dph仔鱼鳃部呈现红色;70dph仔鱼腹部有银白色鳞片雏形出现;80dph仔鱼鳃盖已基本发育完善,腹鳍出现.本研究对太平洋鳕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描述,可为后续规模化人工繁育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