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1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团头鲂(也称武昌鱼)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作为淡水养殖品种推广以来,以其抗病力强、生长快、食性杂等优势成为我国淡水养殖主要品种之一。但由于一些苗种繁育单位忽视团头鲂的种质保护、亲本选择和提纯复壮等选育工作,致使团头鲂养殖群体出现了退化现象。表现为生长缓慢、性成熟个体变小、品种混杂等不良现象,生长优势明显减弱,严重影响了我国淡水常规鱼类生产发展。团头鲂浦江Ⅰ号是经农业部公布的团头鲂良种。本场自1998年引进该品种以来,成功地进行了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后备亲鱼选育等,为国内水产苗种繁育场提供更新换代的后备亲鱼。在池塘…  相似文献   
2.
滆湖鱼类群落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滆湖鱼类群落现状及动态,于2017—2018年在该湖设置16个采样点,使用多网目刺网和地笼对鱼类群落进行了周年季度采样,同时测定各采样点的水温(WT)、水深(WD)、透明度(SD)、pH值、叶绿素a (Chl.a)、总氮(TN)和总磷(TP)等环境因子,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共采集鱼类36种,隶属4目8科。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刀鲚为优势种,鲢和鲫为常见种。在3种生态类群中,定居型鱼类物种数最多(83.3%);在5种功能摄食群中,杂食性鱼类物种数最多(47.2%),鱼类物种组成在月份间和空间上均无显著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单位努力捕获数量(NPUE)、丰富度指数(R)、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季节性差异显著,但单位努力捕获重量(BPUE)在季节间无差异,以上5个参数中仅R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水温和TP是影响鱼类物种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滆湖鱼类多样性下降明显,物种组成和产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推测与水质污染导致的水草急剧退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培育一龄团头鲂良种的饲料是以菜饼为主的沉性颗粒料,易造成散失,水质变肥,夏秋季蓝绿藻太多而形成湖靛,影响了鱼种生长。若经常换水、开动增氧机等,则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及水资源,影响了水环境。本试验应用美国大豆协会80∶20养殖技术模式,即主养鱼团头鲂产量占80%,搭配品种白鲢占20%。采用浮性颗料饲料养殖一龄团头鲂鱼种,旨在减少投饲量和池塘淤积,降低水体肥度,降本节支,实现无公害养殖。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本试验利用3只面积均为5亩的池塘,水深2.0米。池岸全部为石驳岸。每只池配套3千瓦增氧机一台,注排水方便。2.夏花放养试验…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为(20±1)℃的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3种藻类和贝类规格(身体大小)及密度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摄食率的影响。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藻种对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河蚬的摄食率;贝类密度和规格均显著影响2种贝类的摄食率,两者对背角无齿蚌摄食率有交互作用;但对河蚬无交互作用;2种贝类摄食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大规格背角无齿蚌和2种较低密度下的大规格河蚬的摄食率均分别显著小于小规格,但在2种较高密度下的河蚬摄食率在规格间无显著差异;2种贝类摄食率与水体溶解氧均显著正相关,但相关性河蚬明显高于背角无齿蚌;不同藻类的投喂对溶解氧不产生显著影响,但贝类大小和密度显著影响溶解氧。结果表明,溶解氧胁迫程度会影响身体大小和密度对2种贝类摄食率的交互作用,小规格河蚬对低溶解氧的耐受性低于大规格。  相似文献   
5.
肠道形态种间差异是动物对食物质量的长期进化响应,本文研究了滆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肠长(GL)和肠重(GM)两种肠道形态参数的生长格局,并探讨了它们对鲢鳙食性差异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滆湖鲢、鳙GL相对身体大小(体长BL和体重BM)、GM相对GL、肠道内含物重(GCM)相对BM均呈正异速生长或增加,鲢鳙GM相对BM分别呈等速和负异速生长。相对肠长(RGL)、ZI指数、相对肠道内含物重指数(RGCM)鲢显著大于鳙,GM/GL比值正好相反,相对肠重(RGM)鲢鳙间无显著差异。根据文献对比及RGL与营养级的经验公式,鲢鳙均为偏浮游植物杂食性鱼类,这与鳙为偏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普遍认识不太一致,说明国内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增加RGL对鱼类食性的指示作用。与鳙相比,鲢从更多且质量较低的食物中满足营养和能量需求的主要机制是增加肠道长度而不是分配更多组织给肠道。肠长能而肠重不能识别体型相似的2个近缘物种(鲢鳙)的食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Ichthyological survey in Lake Gehu was carried out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08, The analysi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were also done. Age-structure of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 Cuvier et Valenciennes), 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and 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otected areas. 30 species of fishes belonging to 7 orders, 9 families were collected and identif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Pseudobrama sirnoni (Bleeker), 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 et al. Average characters of biodiversity indicated that Margalef's index was 2.68, Shannon-Weiner diversity index H' and H"were 2.02 and 2.08, Pielou's index J'and J" were 2.02 and 2.08. The fishery community in Lake Gehu took on character of miniaturization. Age-structure of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 Cuvier et Valenciennes) , 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and 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were reasonable. The protection effect was good. Finally, the fishery strategy for the lake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view of the above results.  相似文献   
7.
于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每月下旬对滆湖控藻网围内、外和清淤区3个区域轮虫的群落结构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方法,对轮虫种类组成、优势度、现存量和物种多样性及与水质特征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经鉴定:轮虫共有51种,隶属于14科22属。主要优势种包括: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和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等。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水温(T)、高锰酸盐指数(CODMn)、溶氧(DO)、总氮(TN)和总磷(TP)是影响轮虫生态特征的主要水质因子。多重比较表明,轮虫现存量网围内显著低于网围外(P0.05),网围内、外皆极显著低于清淤区(P0.01)。轮虫的生物密度年均值为:网围内[(428±96)ind/L]网围外[(939±220)ind/L]清淤区[(1216±330)ind/L];生物量:网围内[(0.364±0.100)mg/L]网围外[(0.991±0.316)mg/L]清淤区[(1.589±0.328)mg/L]。本研究表明,鲢鳙鱼控藻对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有一定效果,而清淤对水体生态修复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1986-1988年对滆湖几种渔具(特别是簖)的渔获物进行的统计,对鲫、红鳍鲌、乌鳢等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分析了滆湖鱼类的群落和种群结构中存在的小型化现象。结果表明,群落结构中以小型、低值鱼类和种群结构中低龄鱼占有较大的比例。用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式分析了鲫种群数量变动,据此提出了合适的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本文还从湖泊渔业生态系统角度,探讨了造成滆湖天然鱼类小型化的原因及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选用适当蛋白质含量的沉性颗粒饲料,投饲技术和提高养成规格等降本增效措施,对不同鱼类的合理搭配混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以肃静Ⅰ号一龄鱼种为主养鱼,混养上层及中底层鱼类,亩产达到1,107.6和1,138.6kg,其中主养鱼亩产分别为541.4和521.6kg,占各试验池产量的48.88%和45.81%,平均亩效益为1,842.36和2,216.74元。研究证实,团头鲂浦江Ⅰ号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效益显著,可作为池塘主养鱼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网围无公害培育一龄蟹种和成蟹养殖技术,检测了试验区水质、底泥和成蟹品质。结果表明,网围河蟹养殖达到无公害标准。投草型、种草型和轮牧型养殖方式分别适合15亩左右、50亩左右和100亩以上规模的网围养殖,平均亩产达41.34~52.09kg,平均亩效益为1780.77~1988.89元。无公害养殖技术提高了河蟹品质,对维护浅水草型湖泊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循环和河蟹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