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9篇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有利于农业突破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效益。按照农业农村部对司局级领导干部联系基层的工作部署,调查组赴湖北荆门屈家岭管理区就科技创新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丛枝菌根真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AM)对番茄生长的影响,为后续研究和开发菌根菌剂在蔬菜产业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接种5种不同的AM真菌:单孢球囊霉(Glomus monosporum,G_1)、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_2)、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_3)、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AL)和土著AM真菌black及未接种处理(CK),分析比较了不同AM菌剂处理下对番茄菌根侵染率,地上、地下生物量,株高等生长指标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5种处理均能侵染番茄根系形成菌根,G_1、G_3处理对番茄根系的侵染率最高,分别为64.33%、59.22%;G_1与G_3处理分别显著的增加了植株株高与茎粗;G_1、G_3处理可显著影响植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G_1、G_3处理可显著增大气孔大度、减小胞间CO_2浓度,较CK显著提高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70.50%、83.17%;5种处理均能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G_3处理下显著提高叶片可溶糖含量.【结论】不同的AM真菌对同一宿主的促生效应不尽相同,G_1、G_3处理对番茄植株的促生效应最为显著,具有开发为番茄菌根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对农业机械实施牌证管理,是法律法规赋予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履行这一严肃的职责,不仅要做好驾驶证、行驶证和金属号牌的申请、考核和发放,而且要做好《待办凭证》、临时号牌以及业务印章的管理。可是,  相似文献   
4.
披碱草根际促生菌筛选及其接种剂的促生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体外促生能力是衡量微生物菌株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测定获取的植物根际促生菌并明确其对披碱草的促生效果,可为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9月从西藏阿里地区采集披碱草根系及根际土壤,以常规方法分离出其中的溶磷菌、 固氮菌和分泌3-吲哚乙酸(IAA)细菌的10株菌株。测定其溶磷量、 固氮酶活性及分泌生长素能力,并将其制成植物根际接种剂,测定接种剂对披碱草生长的影响及其在根际的定殖能力。【结果】菌株PWXZ10溶磷能力较好,达40.89 mg/L; 菌株003PWXZ6固氮酶活性较强,达421.21 nmol/(mL·h); 菌株NXP17分泌生长素能力较强,达31.33 μg/mL。与对照菌株(Pseudomonas sp. Jm92)相比,菌株003PWXZ6和NXP17制备的接种剂可显著增加披碱草株高、 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P0.05),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接种剂003PWXZ6对披碱草根总长、 根表面积、 根体积、 根直径、 含磷量、 含氮量和粗蛋白含量增加显著(P0.05),分别较对照菌株(Pseudomonas sp. Jm92)增加了330%、 199%、 118%、 187%、 70%、 15%和19%,并且该菌株在根际定殖能力很强。 【结论】植物根际促生菌003PWXZ6和NXP17对披碱草具有良好促生效果,可为开发经济环保的生物肥料提供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5.
一、用隔断法判断故障 所谓隔断法就是按照“由表及里、按系分段”的原则,在发动机运转的情况下,试探着隔开某一气缸或是某一总成工作,再观察故障现象的变化,据此推断产生机械故障具体  相似文献   
6.
挖掘机工作装置复杂轨迹跟踪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波  严骏  郭刚  唐建  张梅军 《农业机械学报》2012,43(12):39-43,113
为实现挖掘机自动控制,对其进行了电液比例改造.建立了挖掘机工作装置的运动学模型及其电液控制系统的非线性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机理建模中指出的电液控制系统死区及动态特性不对称非线性.为满足地面平整作业,采用五次多项式插值法在笛卡尔空间生成了斗杆末端轨迹,并通过运动学模型获得系统关节空间轨迹.针对控制系统主要存在的死区和不对称非线性,设计了带死区补偿的分段PID控制器,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分段PID比常规PID控制精度高,能克服系统的主要非线性特性.通过协调控制挖掘机工作装置三关节,实现了一个复杂轨迹的有效跟踪.  相似文献   
7.
采用钼蓝比色法(molybdenum blue colorimetry,MBC)、乙炔还原法(acetylene reduction assay,ARA)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了分离自无脉苔草根际的6株根际促生菌溶磷、固氮及分泌激素的特性,并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技术对筛选出的2株优良促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6株促生菌的溶磷量在298.17~554.67mg/L之间,其中菌株TPRS3的溶磷能力最强(554.67mg/L);6株促生菌中有4株具有固氮能力,固氮酶活性在170.19~456.87nmol C_2H_4/(mL·h)之间,菌株TPRS19的固氮能力最强,固氮酶活性为456.87nmol C2H4/(mL·h),菌株TRPS3和TPRS12无固氮能力;6株促生菌均具有分泌植物激素的能力,其中3-吲哚乙酸(IAA)分泌量在8.20~86.36mg/L范围内,赤霉素(GA3)在26.36~135.90mg/L范围内,反-玉米素(t-Z)在9.55~141.68mg/L范围内,菌株TPRS19分泌IAA的能力最强,为86.36mg/L,菌株TPRS5分泌GA3的能力最强,为135.90mg/L,菌株TPRS2分泌t-Z的能力最强,为141.68mg/L,菌株TPRS3、TPRS5、TPRS12和TPRS19兼具分泌3种激素能力。经鉴定,菌株TPRS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TPRS19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这2株菌有望作为研制微生物肥料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用于我国各种农作物品种及其生长主产区,以及土壤养分和生长环境特点,施肥技术具有较大差 异,营养套餐施肥技术要求实现高品种产量,高质量,高价值的各种现代化农作物品种栽培目标,设计综合解决方案, 通过施肥实现农作物土壤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肥料养分释放曲线与作物养分需求曲线同步,从而减少有效养分 的淋失,挥发和渗漏,显著减轻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以期为农业农作物营养套餐施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挖掘臂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辨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机理建模存在未建模动态及其参数辨识难的问题,采用由分段非线性模块、线性时不变动态模块及间隙非线性模块串联组成的Pseudo-Hammerstein-Wiener模型来描述挖掘臂电液伺服系统。利用关键变量分离原理将系统模型化解为最小二乘格式,再采用带中间变量估计的改进递推最小二乘算法进行辨识。实验表明,辨识所得Pseudo-Hammerstein-Wiener模型能很好地逼近实际系统,误差比Hammerstein及线性模型分别减少29%及68%。  相似文献   
10.
鳙中国土著群体与移居群体遗传变异的A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全面了解鳙(Aristichthys nobilis)在世界范围的群体遗传状况,本研究采用AFLP技术分析了鳙中国土著群体(长江、珠江)与国内、外移居群体(中国黑龙江、欧洲多瑙河、北美密西西比河)的遗传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鳙长江、珠江土著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H)分别为0.039 4±0.122 1和0.052 9±0.123 6,黑龙江、多瑙河、密西西比河移居群体分别为0.023 3±0.088 3,0.012 2±0.0619和0.0134±0.0614,说明国内、外移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低于国内土著群体,这与移居群体的来源以及在异地适应、定居、建群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遗传瓶颈效应有关.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差异对群体总遗传变异的贡献率为31.48%,而群体内的贡献率为68.52%0鳙长江、珠江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350 1(P<0.01),土著群体与国内、外移居群体间的总Fst值为0.155 0(P<0.01),鳙土著群体与国内、外移居群体间表现为显著分化,反映了移居新形成的自然群体在遗传背景、遗传漂变、经历的生态环境压力与自然选择等方面与土著群体间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通过了解鳙自然群体的遗传现状,海内、外移居群体与中国土著群体的遗传差异,旨为进一步监测该物种海内、外移居群体的遗传变化趋势积累资料,为鳙遗传资源保护、引种移植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