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黄鱼血清IgM纯化及其兔抗血清的制备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分别用饱和硫酸铵二次盐析法和蛋白A亲和层析法对健康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M)进行分离纯化,所得产物用SDS-PAGE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蛋白A亲和层析法可以较好地分离到高纯度的大黄鱼血清IgM,产物的电泳胶中只有重链和轻链2个条带;饱和硫酸铵二次盐析法除了有这2个条带,还有很多杂带,而且蛋白A亲和层析法更为简便、快速,因此用蛋白A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IgM优于饱和硫酸铵二次盐析法;大黄鱼免疫球蛋白重链的分子量在76 kD左右;轻链分子量在28 kD左右.用纯化的大黄鱼IgM免疫实验兔,获得效价高达1:40 960的兔抗鱼IgM血清.本实验所建立的蛋白A亲和层析法提取大黄鱼血清IgM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高纯度的产物,适合在实验室中纯化鱼类IgM.本研究所制备的兔抗大黄鱼IgM血清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基础.[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75-479] 相似文献
2.
不同环境条件对溶藻弧菌粘附大黄鱼肠粘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采用细菌计数法测定溶藻弧菌的粘附作用。粘附的细菌经SYBR GreenⅠ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用数码相机拍照后在电脑上计数。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量随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在1—1.5h内趋于饱和;粘附作用在15—30℃、pH偏酸时较强;盐度在5—35范围内对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影响不明显,后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在此范围内随盐度增大而加强,在盐度为0时,溶藻弧菌对前、后肠粘液都无粘附作用;56℃热处理5min及60℃处理1h均能大幅减弱溶藻弧菌对两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表明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在粘附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溶藻弧菌能够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肠粘液层,其粘附作用受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影响很大,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可能在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是可控制的,这对于鱼类养殖疾病的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大黄鱼在抗溶藻弧菌感染时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将160尾健康大黄鱼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通过腹腔分别注射0.2 mL浓度为2×107 CFU·mL-1的溶藻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注射0,1,3,7,11,15,19 d后从两组各取6尾大黄鱼,尾静脉取血,进行外周血的血相、NBT阳性细胞数、血清抗菌活力、抗体效价等免疫学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在人工感染的初期,感染组大黄鱼外周血的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和NBT阳性细胞的数量及血清抗菌活力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在注射后1 d外周血粒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抗体效价在7 d开始增加,15 d达到峰值,且用间接ELISA和试管凝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具有非常高的同步性。结果表明:在感染溶藻弧菌后,大黄鱼能通过红细胞和白细胞增殖、释放抗菌物质、产生特异性抗体等方式提高其对溶藻弧菌的免疫力;在感染的早期阶段非特异性免疫因子起主要作用,在感染后期阶段特异性免疫因子起重要作用;NBT阳性细胞数可以作为细菌感染的指标。图2表1参24 相似文献
4.
青石斑鱼肠道菌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沿海重要经济鱼类青石斑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营养琼脂和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检测其肠道中总的好气和兼性厌氧菌及专性厌氧菌的数量,以TCBS(Thiosulfate Citrate Bile Salts Su-crose)、麦康凯、NAC(Nalidixic acid-cetri mide)、锰营养盐、TPY(Tryptone-phytone-yeast extract)和SL(Rogosa SL.)琼脂等6种选择性培养基对青石斑肠道菌群进行计数和选择性分离,并对分离的优势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青石斑鱼肠道内好气及兼性厌氧菌的总量可达5.3×105CFU/g。在6种选择性培养基中TCBS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量最多,约占总好气菌及兼性厌氧菌的36%,优势菌与牙鲆弧菌(Vibrio olivaceussp.nov.)同源性最高;麦康凯琼脂平板中生长的菌落数量次之,约占总好气菌及兼性厌氧菌的24%,优势菌与阿氏肠杆菌(E.asburiae)同源性最高;而NAC和锰营养盐琼脂平板中生长的菌落数量较少,优势菌分别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同源性最高。厌氧菌的数量很少,约为总好气和兼性厌氧菌数量的1%,其中TPY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数量约占总厌氧菌数量的53%,优势菌与拟杆菌(Bacteroidessp.)同源性最高;SL培养基中没有检测到细菌。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虾抗白斑病子三代的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能力及免疫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好地进行日本对虾抗病良种的选育,本文用浓度为每毫升1×105个病毒粒子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粗提液注射感染抗白斑病日本对虾子三代和普通日本对虾,观察其死亡率,同时测定WSSV感染后0,4,24,48和96 h血淋巴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蛋白含量.结果显示:注射WSSV 14 d内抗病子三代和普通对虾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5%和85%,前者的抗病保护率达82.4%;感染前前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均高于后者,且PO,AKP和蛋白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感染后两者血淋巴检测的5项指标在96 h内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除ACP以外,抗病子三代的其他指标都比普通日本对虾的高.研究结果表明,所选育的抗白斑病日本对虾子三代能够有效地抵抗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侵染,其免疫指标也高于普通日本对虾. 相似文献
6.
我国鱼类资源的危机和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海洋和淡水鱼类资源危机的现状、导致鱼类资源危机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鱼类资源危机的严重性。提出污水处理、生态修复、伏季休渔、依法治渔、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8.
病原菌对粘液的趋化作用在其对粘液层定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趋化作用是病原菌的毒力机制之一。为了解病原性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作用,本文采用改良的毛细管法研究了细菌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pH值、NaCl浓度、碳水化合物等对河流弧菌趋化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下,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量随着菌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室温下河流弧菌的趋化量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60 min趋于饱和;孵育温度在4~15 ℃范围内趋化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15 ℃时达最大值;pH值为8时细菌的趋化性最强;NaCl浓度超过0.8 %,河流弧菌的趋化性随着浓度升高而显著减弱(P<0.05);7种碳水化合物中甘露醇、乳糖、甘露糖能够极显著地促进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作用(P<0.01)。以上结果说明:牙鲆表皮粘液对河流弧菌有较强的趋化作用,该趋化作用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本文所揭示的河流弧菌趋化特性将对养殖牙鲆疾病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体表黏液黏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H-F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河流弧菌对不同处理后的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结果显示: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40、60和80℃热处理10min后河流弧菌的黏附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100℃处理10min则能极显著降低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处理黏液对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没有显著影响,高碘酸处理则能极显著提高河流弧菌的黏附率;8种碳水化合物中的葡萄糖、甘露糖、甘露醇、麦芽糖能极显著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乳糖、果糖及蔗糖能显著性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半乳糖则没有显著性影响;高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能显著抑制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但较低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Sephadex G-100分离得到3个洗脱峰,河流弧菌对第1个洗脱峰的黏附作用最强.研究结果表明,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黏液有较强的黏附作用;青石斑鱼表皮黏液中存在特异性黏附受体;黏液中的主要黏附受体是热稳定性较高、耐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的大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0.
小球藻经60μmol/L的锌胁迫培养5d后,离心收集藻泥,经超声波细胞破碎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即蛋白质粗提液,再经葡聚糖凝胶层析柱G-75及脱盐柱G-25分离、纯化后,收集的蛋白组分经真空冷冻干燥后获得小球藻锌结合蛋白。通过Tricine-SDS-PAGE电泳、氨基酸组成及紫外光谱等方法进行表征,测得该蛋白的分子量约为8.2ku,半胱氨酸含量为15.4%,具有金属硫蛋白典型的紫外光谱特征,称为类金属硫蛋白(Zn-MT-like proteins)。试验采用琼脂糖孔穴扩散法,研究了小球藻Zn-MT-like蛋白对3种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和3种真菌(青霉菌、曲霉菌、酵母菌)的抗菌活性,并与兔肝Zn-MTs的抗菌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球藻Zn-MT-like蛋白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霉菌(青霉、曲霉)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1mg/mL的Zn-MT-like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青霉和曲霉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2、17.4、7.2和9.8mm;而对大肠杆菌、酵母菌则无抗菌活性。同样条件下,未加锌胁迫的小球藻蛋白质本身和兔肝Zn-MTs并不具有这些抗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