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自然温度下,分别以泥土、沙子和蛭石为孵化介质,研究了三种孵化介质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 Cantor)卵的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用泥土、沙子和蛭石作为孵化介质时,孵化期依次缩短,平均孵化期分别为61.2d、60.9d、59.4d,差异显著(P< 0.05);孵化期间,卵壳外层出现龟裂现象的卵所占比率分别为0、12.5%、40%;孵化成功率分别为40%、75%、90%。三种孵化介质条件下孵出的幼体的平均体重、体高、尾长和运动能力均无显著差异,而平均背甲长、背甲宽和平均腹甲长、腹甲宽差异显著,其中以蛭石作为孵化介质时孵出的幼体的腹甲宽和背甲宽最大,且运动能力较好。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孵化介质中蛭石的孵化效果最好,蛭石作为孵化介质时黄喉拟水龟卵的平均孵化期最短、孵化率最高,且孵出幼体的个体相对较大,并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8.
9.
本文以澜沧江支流景谷河引水式电站形成的过渡区减脱水河段为研究区域,根据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多样性对适宜栖息地水深、流速的需求,采用栖息地模拟法建立景谷河减脱水过渡区生态流量核算方法。结果表明,研究河段69.0%的底栖动物种类在边滩中出现,47.30%在浅濑中出现,因此,边滩和浅濑是维持底栖动多样性的最优生境类型。模拟了13种工况下底栖动物最适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最终确定景谷河减水河段底栖动物最适的生态流量需求为3.0-4.0m3/s。本文为以水生生物实际需求为目标的生态流量核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