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三种不同来源(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冰鲜下杂鱼饲养和野生捕捞)的大口黑鲈成鱼的含肉率、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含量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与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国花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来源的大口黑鲈蛋白质含量在17.97%~20.15%,脂肪含量在0.81%~6.41%,灰分含量1.24%~1.41%,水分含量72.12%~79.98%,肌肉中17种氨基酸总量为14.19%~16.47%,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4%以上,表明大口黑鲈肌肉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源。使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的大口黑鲈与使用冰鲜下杂鱼饲料饲养的大口黑鲈其肌肉营养成分以及氨基酸组成相差不大,但含肉率存在很大差异,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冰鲜下杂鱼饲养和野生捕捞的大口黑鲈含肉率分别为74.27%、64.86%和62.71%。而全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国花鲈含肉率为72.53%,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于三种来源的大口黑鲈。 相似文献
2.
在草鱼养殖过程中添加碳源(葡萄糖)维持水体C∶N为20∶1以培养生物絮团,通过对生物絮团细菌群落构成进行种类鉴定来评价生物絮团中功能微生物的组成.采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生物絮团形成第5、10和15天的细菌群落结构.DGGE指纹图谱结果分析表明:第5天和第10天的相似性最高,达67.4%;第5天和第15天相似性系数最低仅为40.5%.第10天时微生物多样性最高,第15天时多样性最低.对DGGE指纹图谱特征条带进行回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生物絮团培养过程主要微生物类群隶属于以下6个纲:α-变形菌纲( 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 Bet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芽孢杆菌纲(Bacilli)、拟杆菌纲(B acteroidetes),其中α-、β-及γ-变形菌占据主要位置.α-proteobacteria为3个阶段的共有优势菌,第5天时特异菌包括食酸菌属(Acidovorax)、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第10天和15天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红球菌属(Rhodococcus).研究首次发现,生物絮团应用于淡水养殖系统时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都极其丰富,通过结合分析这些微生物的功能特点,为生物絮团技术在实际养殖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摄食对大口黑鲈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试验从摄食方面研究食物对大口黑鲈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分泌的影响,对摄食后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摄食对蛋白酶活力影响:摄食后1h胃蛋白酶降低,至摄食后4 h升高到平稳水平(P>0.05);幽门盲囊蛋白酶活力摄食后开始降低,而从摄食后4 h开始升高(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摄食后1 h出现升高,摄食后4 h降到最低,10 h又升高到较大活力。摄食对淀粉酶活力影响:胃淀粉酶活力摄食后开始降低,摄食后4h又升高到最大(P<0.05);肠道淀粉酶活力摄食后开始升高,至摄食后4 h达到稳定(P>0.05);幽门盲囊淀粉酶活力在摄食后开始降低,到摄食后4h升高到较高活力,并保持到摄食后10 h;摄食后1 h肝脏淀粉酶活力便保持在较高水平(P>0.05)。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的繁殖生物学,对珠江水系的322尾大眼鳜性成熟样本进行了生物学指标测量。根据性腺成熟系数周年变化情况和成熟度周年分布,可以推断大眼鳜的生殖季节为4-8月份,产卵旺季为5-6月份。绝对怀卵量随体长、体重、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11036~106022粒之间,相对怀卵量则不随体长、体重、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而是保持在每克100粒左右。在水温24~25℃时,受精卵经过69h23min孵化出膜。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膜形成过程固着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特征,以生态基为生物膜载体材料,以草鱼养殖池塘为生物膜培养环境,利用Biolog技术,分析了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第0、15、30、45和60天)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采样时间生物膜固着微生物样品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均在培养168 h后达到稳定,并且5个采样时间点的AWCD值即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生物膜固着微生物的碳代谢能力在15、30、45 d时最强,显著高于0和60 d(P<0.05);多样性指数也呈现出与AWCD值相同的规律,15、30和45 d生态基的4类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McIntosh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0和60 d(P<0.05);同一采样时间生物膜固着微生物对多聚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的利用率明显高于胺类、氨基酸类、酚类和羧酸类;随着生物膜的形成,固着微生物提高了对α-D-葡萄糖-1-磷酸、L-丝氨酸、N-乙酰-D-葡萄糖氨、吐温40、D-甘露醇等碳源的利用率;生物膜微生物代谢特征PCA分析表明,主成分1(PC1)贡献度为33.9%,主成分2(PC2)贡献度为21.1%,15、30和45 d的固着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小,碳源代谢差异不显著,而与0和60 d的碳代谢差异显著。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膜固着微生物在15~45 d代谢能力最强,且对碳源的利用是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不同维生素C水平(添加量分别为0、500、1000、2000和4000mg·kg-1)的5种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19g左右的大口黑鲈1个月,每个处理50尾鱼,各处理3个重复,研究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和脾体指数(P<0·05),然而对大口黑鲈的成活率以及肝体指数等不产生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溶菌酶活力(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大口黑鲈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显著升高(P<0·05)。实验证明,Vc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盐度变化(24、14、4及对照34)对斜带石斑鱼幼鱼(体重19.59?0.25g)相关生理生化因子的影响,在盐度处理后1 d、3 d、6 d和9 d取样并检测鳃丝Na /K -ATP酶、血清中血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溶菌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H.E染色观察鳃丝氯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各盐度试验组斜带石斑鱼幼鱼的Na /K -ATP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均在第3 d达到最高值,随后下降,至第6 d达到稳定。鳃丝氯细胞数量在盐度24试验组中变化不大,在盐度14试验组中则略有减少,在盐度4试验组中鳃丝氯细胞6 d后出现变化,氯细胞数量减少,胞核较大,H.E染色较深,细胞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各盐度试验组斜带石斑鱼幼鱼的血糖水平变化趋势相一致,均在第6 d到达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AST水平在盐度24、盐度4试验组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在第9 d后到达各自的最高值,盐度14试验组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SOD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在第3 d时各试验组达最小值,但试验组间SOD活性差异显著 (P<0.05)。溶菌酶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试验组在第6 d达到的峰值,随后下降并趋于稳定,试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幼鱼通过盐度驯养,由盐度34水体逐渐淡化至盐度为24、14、4的水体中,能较快适应盐度低至4的水环境。本研究为低盐度地区淡化养殖石斑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嗜酸小球菌对凡纳滨对虾体液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嗜酸小球菌投喂凡纳滨对虾,并在投喂后的20、40和60d,分别测定凡纳滨对虾血清中的一氧化氮合酶(NOS)、溶菌活力(Bacteriolytic activity)、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并分析了这5种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嗜酸小球菌能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体内的NOS、溶菌活力、T-SOD、ACP、AKP的活性;NOS与溶菌活力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SOD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溶菌活力与AKP存在显著负相关性。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嗜酸小球菌(剂量10mg/kg)可使凡纳滨对虾体液免疫因子活力到达较高的水平;凡纳滨对虾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对于嗜酸小球菌的添加量较为敏感,可作为评价嗜酸小球菌使用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添加剂对日本鳗鲡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 g/kg、1.0 g/kg和1.5 g/kg的自制中草药免疫添加剂,配制成3种试验饲料,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饲料,每处理设3个平行样,对体重为30~40 g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试验,每20 d取样一次,以相对增重率、成活率和血清中的溶菌酶(LZM)、一氧化氮合酶(NOS)、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为指标,探讨了中草药免疫添加剂对日本鳗鲡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免疫添加剂可以显著提高日本鳗鲡的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试验组日本鳗鲡血清中的LZM、NOS、AKP和SOD等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因此,中草药免疫添加剂具有显著促生长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建议在实际生产中的添加量为1.0 g/kg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分别按每kg体质量注射250mg、500mg和1000mg的L-精氨酸和5mg、10mg、20mg的环磷酰胺。每隔5d足部肌肉注射1次,共注射3次。第16天检测其血清中NO含量以及NOS活性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注射环磷酰胺的方法(剂量为10mg/kg体质量),对杂色鲍血清中NOS活性进行负调控,分别在注射后3h、6h、12h、24h、48h、96h对血清NO水平和血清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以及溶菌酶(LZM)活性进行测定,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注射500mg/kg的L-精氨酸可以显著提高实验鲍血清中NO水平和NOS活性,而注射10mg/kg的环磷酰胺则可以显著降低实验鲍血清中NO水平和NOS活性。血清中NOS活性与ACP、AKP以及LZM等活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74、0.8292和0.7408,相关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NO与SOD及LZM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2和0.9413,相关极显著(P<0.01)。实验结果为人工调控鲍体内的NO含量、增强其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提高鲍的抵抗疾病的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证明NO和NOS可以作为评价鲍免疫功能强弱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