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池塘和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及其与饵料、水环境、底质等的关系,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道、养殖水体、饵料和池塘底泥等7个样品的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了不同样品中菌群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牙鲆肠道(B1)中以厚壁菌门(30.49%)、变形菌门(19.16%)和梭杆菌门(11.11%)为主,其中芽孢杆菌属(27.66%)占绝对优势,弧菌属(0.16%)丰度最小;工厂化养殖牙鲆肠道(B5)中以变形菌门(44.31%)、厚壁菌门(11.57%)和放线菌门(4.79%)为主,其中不动杆菌属(10.37%)丰度最大,弧菌属(4.05%)相对B1中丰度较高。牙鲆肠道优势菌群主要与营养代谢调节相关,同时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也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差异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两种养殖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与饵料中菌群关系密切,此外受养殖水环境中菌群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将为今后牙鲆养殖专用高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养殖环境微生态调控技术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观察比较了8个盐度梯度[10、15、20、25、30(自然海水)、35、40和45]下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 fasciatus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及卵黄囊仔鱼的畸形率,并在上述条件下对七带石斑鱼进行了耐饥饿试验,测定其生存活力指数(SAI).结果显示,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范围为30~35,盐度高于35,孵化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仔鱼畸形率随之升高;盐度低于25,孵化率随盐度的降低而降低,仔鱼畸形率随之升高.仔鱼的最适生存盐度为30~35,此盐度下的仔鱼存活系数为24.7±0.36和23.27土3.01. 相似文献
3.
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仔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2±0.5℃、盐度30条件下进行七带石斑鱼仔鱼的饥饿耐受力实验,记录了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存活与生长、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0.5±0.5℃、盐度30.0条件下,受精卵历时38h45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059±0.071mm,至4日龄全长2.27~2.36mm时,卵黄囊完全消失;16日龄,全长4.99mm时,鳔形成;至25~30日龄,尾鳍鳍条发育完整。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4~6d,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5d,至7d饥饿仔鱼全部死亡。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仔鱼初孵时的快速生长期,卵黄囊消失前后的慢速生长期,以及在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后的负生长期。随着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饥饿仔鱼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 相似文献
4.
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P450arom)作为P450细胞色素酶超家族中的一员,是性类固醇生成途径中的末端酶,能够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在大多数脊椎动物中,P450arom由CYP19单基因编码。但是在鱼类中存在两种P450芳香化酶,分为性腺型芳香化酶(P450aromA)和脑型芳香化酶(P450aromB),它们由不同的基因(CYP19a和CYP19b)编码,分布在不同的组织。通过简并引物扩增及RACE cDNA扩增克隆,在国内外首次获得全长为2167bp的条斑星鲽CYP19a cDNA序列,并将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P450arom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存在跨膜螺旋区、I-螺旋区、Ozol肽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以及血红素结合区。通过RT-PCR分析了P450aromA mRNA在条斑星鲽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YP19a基因主要在脑、卵巢和精巢中表达,其次在肠、肝脏、肾脏也有少量表达。同时也分析了P450aromA mRNA在处于不同发育期的精巢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在Ⅱ期精巢中表达量最高,在Ⅴ期精巢中表达量最低。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建立了高效阴离子交换–脉冲安培检测法(HPAEC-PAD)分析海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多糖的单糖组成及含量测定。通过比较3种蛋白去除法对海参多糖含量的影响,优化海参多糖纯化方法;比较淋洗液浓度对单糖分离效果的影响,优化海参中单糖分离的色谱条件。结果显示,Sevag法去蛋白的效果最好,在淋洗液为20 mmol/L Na OH的条件下分离岩藻糖、氨基半乳糖、氨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和乳糖;在淋洗液为160 mmol/L Na OH和200 mmol/L Na AC的条件下分离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各单糖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不低于0.998,检出限为2.5~50μg/L,加标回收率在83.6%~113.1%之间。该方法可测定海参多糖的中性糖、氨基糖和糖醛酸,可作为海参及其制品中的单糖分析及定量方法,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鲉形目鱼类DNA条形码分析及鲉科DNA条形码电子芯片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建立鲉形目内各物种的快速鉴别方法,本研究扩增了我国47个鲉形目物种并下载了GenBank上收录的鲉形目共计23科85属233种873条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COI)序列,分析该基因结构特性.结果表明,鲉形目DNA条形码基因的碱基变异中,不变位点508个,占总位点数的82.1%;转换位点70个,颠换位点41个,分别占总位点数的11.3%和6.6%;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9,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0.0034;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003~0.258,平均值为0.086±0.038;基于233个物种的COI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227个物种(97.4%)能聚为独立分支,且具有较高支持度.在此基础上以鲉科11属39种鱼类的DNA条形码为例,筛选出25个种的37个特异性探针,以此探针对鲉科鱼类进行物种快速鉴定成功率为64.1%,研究结果表明DNA条形码芯片用于鲉科的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为认识养殖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的细胞学特性,利用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其皮肤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的形态特征,比较了3种色素细胞在有眼侧皮肤、无眼侧正常和黑化皮肤中的数量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揭示无眼侧黑化的分子机制,克隆了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cDNA序列.结果显示,黑色素细胞较大,含黑色和棕色的色素颗粒,有树突状分枝不明显和延伸成放射状两种形态;黄色素细胞较小,含黄色素颗粒;虹彩细胞最小,含鸟粪素颗粒.半滑舌鳎 POMC基因的cDNA序列长910 bp,包括一个114 bp的5'非翻译区和一个154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42 bp,共编码213个氨基酸,包含ACTH、α-MSH、β-MSH、γ-LPH、β-内啡肽5个多肽序列,但缺失γ-MSH和大部分连接区.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为30%-64%.定量PCR分析显示,POMC mRNA主要在垂体中表达,其次是脑、性腺和无眼侧黑化皮肤.正常与黑化皮肤中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无眼侧黑化皮肤中POMC mRNA表达量最高,并与有眼侧皮肤和无眼侧正常皮肤中的POMC mRNA表达量差异显著,揭示了POMC的表达与无眼侧黑化性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2015年1月至12月在沅江水系支流锦江采集翘嘴鲌( Culter alburnus)样本374尾,对其年龄、生长和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其中,年龄结构通过对比鳞片、鳃盖骨、脊椎骨和微耳石,选择微耳石作为年龄判定材料,得到样本的年龄结构包括1~6龄,2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样本总数的51.9%。体长与体重的幂函数关系式为W=0.000016L2.9161(R2=0.9018, n=356)。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了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其表达式分别为: Lt =771.5013[1-e-0.1671(t+0.2795)], Wt =4206.1274[1-e-0.1671(t+0.2795)]2.9161。生长拐点年龄ti =6.13龄,对应的体长507.1 mm,体重1237.4 g。采样Pauly公式探讨了锦江翘嘴鲌的资源利用情况,其资源开发率为0.7195/年,总死亡率1.1708/年,自然死亡率0.3284/年。当起捕体长为391.0 mm时,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和生物量达到最大,分别为0.03388和0.04022,对应的年龄3.95龄,体重579.7 g。当前锦江翘嘴鲌处于过度开发状况,种群明显趋于低龄化、小型化状况,为切实有效保护锦江翘嘴鲌的野生资源,现阶段应从恢复种群的角度出发,建议最小起捕体长507.1 mm,体重1237.4 g。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