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8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完全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39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7个不同翘嘴红鲌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三种多元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7个不同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群体分为三支,南湾、兴凯湖、太湖和养殖群体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首先聚为一支,梁子湖和三溪口群体聚为另一支,而浮桥河群体则相对独立为一支。三个分支中浮桥河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主成分分析显示,可量数据和框架数据等31项形态特征中头部和尾部的长度对各群体间的差异贡献率最大,其中,太湖、梁子湖和三溪口群体间的差异最为显著。以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函数,对7个不同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90%。分析结果显示翘嘴红鲌7个不同群体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应用三种多元分析方法可以将各群体有效地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
酶法由罗非鱼加工废弃物制取调味料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为了解决大量的罗非鱼加工废弃物的出路,采用酶技术将罗非鱼加工废弃物进行酶解,制备营养型高档调味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以菠萝酶和Flavourzyme混合水解,其最适条件为:固液比1∶1,自然pH,50℃下,菠萝酶(酶活力6·8万U·g-1)加入量为2250U·g-1,水解3h,再加入Flavourzyme(酶活力0·37万U·g-1),加入量为750U·g-1水解2h,水解度达到80%。将酶解液30%与淀粉6·5%,黄原胶0·2%、老抽酱油8%等辅料相调配,制成风味独特,高附加值的新型营养调味料。 相似文献
3.
驼背鲈的年龄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鉴定和描述了驼背鲈鳞片的年龄及其年轮特征,采用4种生长模型来模拟其体长生长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对其生长拐点以及生长指标等生长特征进行了相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驼背鲈鳞片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疏密型,偶见副轮和生殖轮。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Log istic生长方程以及三项式方程均可反映驼背鲈的体长生长过程,其生长特点属于均匀生长类型,其中Gompertz生长方程能更好地描述10龄以前的体长生长性状。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566.0139[1-e-0.1549(t 1.0988)];Wt=4531.0076[1-e-0.1641(t 0.76635)]3.0245。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t=2.3×10-5Lt3.0245。渐近体长L∞=566.0139 mm,渐近体重W∞=4531.0076 g,体重生长拐点tr=5.98龄,此时的体长与体重分别为376.94 mm和1 346.26 g。 相似文献
4.
美国罗非鱼贸易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利用近年美国罗非鱼市场信息数据,对美国罗非鱼主要进口国家、进口总量变化、产品种类变化、价格变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未来罗非鱼市场展望及建议,旨在为中国罗非鱼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占据美国罗非鱼进口贸易近80%的市场份额,其中以冻全鱼和冻鱼片为主,这2种产品在美国市场将继续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价格分析结果说明,冻鱼片价格明显高于冻全鱼,但中国内地由于产品质量和品牌问题,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同类产品市场平均价,表明中国内地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罗非鱼产品的质量管理,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5.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营养调控)下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进行长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华鲟在仿自然变温或恒温的养殖环境中,性腺均可发育至III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以及仅用鲜活鱼或冰鲜鱼饲喂,均能够使部分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但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组性腺发育启动的比例较高,其中,有3尾中华鲟性腺达 IV期.成功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1尾雌鲟(12龄,体质量57 kg)和1尾雄鲟(14龄,体质量64 kg)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采获卵6.25万粒,精液2850 mL,受精率为60.1%(36.3%~80.4%).在(19.3±0.2)℃下经过约125 h,仔鱼大量孵出,获初孵仔鱼2.3万余尾.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有效尝试可为今后养殖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检测了牡蛎(Crassotera gigas)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酶解液的抗氧化活性。由Sephadex G-1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析牡蛎酶解液,得到具抗氧化活性组分的分子量分布。分子量为1191 D和826 D左右的木瓜蛋白酶酶解活性肽组分的自由羟基清除活性最强,当其质量浓度分别为0.184 mg/mL和0.673 mg/mL时,体外自由羟基清除活性分别为53.6%和66.5%;分子量分别为1074 D和735 D左右的中性蛋白酶酶解活性肽的自由羟基清除活性最强,当其质量浓度分别为0.166 mg/mL和0.830 mg/mL时,体外自由羟基清除活性分别57.6%和70.5%。HPLC分析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与中性蛋白酶酶解的活性肽组分分别由几种抗氧化肽组成。抗氧化活性最强的木瓜蛋白酶与中性蛋白酶酶解的肽组分在质量浓度为2.5 mg/mL时,活性分别可达83.6%和80.8%。用牡蛎原浆与各酶解液灌胃昆明小白鼠。研究结果表明,用木瓜蛋白酶与中性蛋白酶酶解原液及经超滤纯化的酶解液对小白鼠实施灌胃,其肝脏组织的SOD活力都显著提高(P<0.05);灌胃经超滤纯化的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酶解液,小白鼠肝脏组织GSH-PX活力、GSH含量显著提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系绒螯蟹群体外部形态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长江、辽河、瓯江和海河四个水系及南流江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两个地区的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测量了其头胸甲及附肢等37个形态特征,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水系的绒螯蟹形态特征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瓯江、海河和辽河水系的样本分为一组,而南流江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的样本分为另一组。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选用4个特征值时,Ⅰ组和Ⅱ组判别分析的准确率分别为97.46%和87.10%,判对的概率为95.302%。四水系的判别准确率海河为76.47%,长江为100%,瓯江为87.50%,辽河为91.89%,判对的概率为92.373%。 相似文献
8.
糙齿海豚营养组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就中国水域糙齿海豚肌肉组织的营养组成情况进行分析。分析部位包括背肌、腹肌和尾肌3个部分。分析结果表明,海豚肌肉组织粗营养成分中腹肌脂肪含量最高,背肌粗蛋白含量最高。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均为谷氨酸,最低的是胱氨酸。海豚肌肉组织脂肪酸组成含有动物及鱼油中典型的脂肪酸如棕榈酸(16:0)、棕榈油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EPA(20:5ω-3)及DHA(22:6ω-3)。饱和脂肪酸(SFA)的总量与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总量相近且大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不饱和脂肪酸中ω-3/ω-6的比值较低(0.12~1.36),与其它海洋有机生物相比(通常高于4,有的高达50),该值明显偏低。海豚肌肉组织中富含钙(Ca)、镁(Mg)、铁(Fe)及锌(Zn)、铜(Cu)、锰(Mn)、硒(Se)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在海豚肌肉组织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野生与养殖银鲳幼鱼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7,他引:5
比较了野生与养殖银鲳幼鱼氨基酸的含量。结果显示,野生与养殖银鲳鱼体中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组氨酸含量最低,必需氨基酸中均以赖氨酸含量最高,并且四种呈味氨基酸的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养殖银鲳鱼体中脯氨酸含量较野生银鲳明显升高(变异系数为11.16%),但丝氨酸、酪氨酸及八种必需氨基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及精氨酸)的含量均较野生银鲳低。养殖银鲳氨基酸总量(54.17 g/100 g干物质)与必需氨基酸总量(27.16 g/100 g干物质)均分别低于野生银鲳鱼体中的氨基酸总量(57.92 g/100 g干物质)与必需氨基酸的总量(30.04 g/100 g干物质),变异系数分别为4.74%与7.13%;而呈味氨基酸总量与野生银鲳相比差异较小,变异系数仅为2.66%。养殖银鲳与野生银鲳鱼体中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均较高,分别为50.14%与51.87%。此外,养殖与野生银鲳鱼体中的呈味氨基酸与总氨基酸(DAA/TAA)的比值同样较高,分别为37.92%与36.82%。 相似文献
10.
凡纳滨对虾虾仁在冻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经过去头和去壳处理后,于-35℃冷冻过夜,然后置于-18℃条件下进行保藏试验。通过测定解冻损失率和肉色变化,明确冻藏期间虾肉的质量变化规律,结合腺苷三磷酸(ATP)及其降解产物、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酸碱度(pH)等鲜度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对虾在冻藏条件下鲜度的变化规律,旨在为其生产加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冷冻保藏至第18天时解冻损失率达到最大,同时表面色差(L^*)也达到最大值41.56。而虾肌肉中的ATP质量摩尔浓度冻藏第1天就降低了71.78%,次黄嘌呤(Hx)和次黄嘌呤核苷(HxR)则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第10天鲜度指标(K值)达到最大值7.18%,并能比较稳定地保持这一水平,结合TVB-N测定结果,发现冻藏至第30天时,虾肌肉中的TVB-N仍未超过腐败临界值。因此,冻藏处理可以保持凡纳滨对虾的鲜度,使各项理化指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会加重解冻损失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