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2012年天目湖沙河水库逐月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监测, 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对沙河水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沙河水库透明度(SD)、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叶绿素a (Chla)、总磷(TP)、总氮(TN)等主要水质因子既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也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 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也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演替。 从丰度上看,蓝藻门的席藻全年都是优势种, 但冬、春季节硅藻门和隐藻门藻类丰度显著增高。 从生物量上看, 春季的优势种为硅藻门的针杆藻,是沙河水库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因子。 主成分分析表明, 沙河水库的氮和磷具有明显不同的时间变化规律。典范对应分析表明, 水温、pH、溶解性总氮、SD与藻类生物量的季节演替关系密切, 蓝藻、硅藻生物量与水温、溶解性总磷呈正相关, 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天目湖沙河水库水质时空差异与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时空分布关系密切, 降低氮、磷浓度对沙河水库富营养化控制及水质的保护都非常重要, 但在不同季节氮、磷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农业活动, 如茶园的大面积开发及旅游业活动是影响天目湖水质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研究沉积物磷的吸附参数、形态及其含量,揭示锦江河及其支流沉积物磷吸附行为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阐明锦江河及其支流富营养化风险。2016年1月,在锦江河及其支流9个样点用彼得森采泥器采集表层沉积物,测定磷吸附平衡浓度(EPC0),计算沉积物磷吸附指数(PSI)、磷吸附饱和度(DPS)以及其衍生出的磷释放风险指数(ERI)。结果表明,锦江河沉积物4种形态磷含量顺序为CaCO3~P>Fe(OOH)~P>ASOP> Palk,CaCO3~P是沉积物磷的主要存在形态;钙结合态磷(CaCO3~P)和磷最大吸附量(Qmax)显著正相关;沉积物中PSI为11.24~31.37(mg P/100g)/(μmol/L),平均值为21.28(mg P/100g)/(μmol/L),且PSI与Qmax显著正相关;DPS值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均与PSI值的分布相似; EPC0在各支流分别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下游的沉积物磷释放潜能相对上游较小;EPC0的垂直分布表明,对大多数河段来说,疏浚并不能减小沉积物磷释放风险;所有采样点的ERI在水平方向上均超过了25%,各采样点沉积物磷潜在释放诱发富营养化的风险均为高度风险。 相似文献
3.
从患暴发性出血性败血症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的肠、心、肝、胃等组织和腹腔液中分离培养得到8株细菌.通过光镜与电镜观察和16S rDNA序列测定、比对,对所分离细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分别为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anthropi)、惰性嗜血杆菌(Haemophilus segnis)、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siella tarda).用含抗生素的20种药敏纸片对格氏乳球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格氏乳球菌对青霉素等4种药物敏感,对头孢唑啉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阿米卡星等10种药物有耐药性.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唑啉等13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等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万古霉素等4种药物有耐药性.迟钝爱德华氏菌对新霉素等3种药物敏感,对阿米卡星等5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等12种药物有耐药性.本研究旨在为中华鳖败血症的防治技术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4.
以大型浅水湖泊(太湖和巢湖)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沉积物有机质(OM)含量和组成、磷吸附参数、磷形态及间隙水溶解反应性磷(SRP)浓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与SRP浓度的比较结果表明,在太湖北部与巢湖南淝河入湖口等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沉积物仍表现出吸附磷的功能;OM与土壤有效磷(Olsen-P)、磷吸附指数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可增加磷的吸附容量;添加小分子有机质的室内模拟试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假设,糖类主要影响磷的吸附能,而氨基酸主要增加最大吸附量.有机质自身及其降解产物以不同方式影响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并据此调节湖泊富营养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应用分子系统发育学的方法, 以浙江沿海一海地瓜的18S rDNA和COI片段序列为分子标记,自行设计引物,进行了克隆, 结合来自GenBank 中10种海参的18S rDNA和COI 同源序列, 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它们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初步分析结果,基于此海地瓜的各形态学的研究,可以认为它属于海参纲芋参目;鉴于18S rDNA基因的分析,此海地瓜与拟刺参遗传距离为0.017亲缘关系非常近,可以认为它属于海参纲;从COI基因的角度分析,它虽然与怀玉参在系统树上聚成一枝,但支持率很低;仅为49%,遗传距离比较大,为0.223,不足以作为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大型浅水湖泊(太湖和巢湖)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沉积物有机质(OM)含量和组成、磷吸附参数、磷形态及间隙水溶解反应性磷(SRP)浓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与SRP浓度的比较结果表明,在太湖北部与巢湖南淝河入湖口等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沉积物仍表现出吸附磷的功能;OM与土壤有效磷(Olsen-P)、磷吸附指数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可增加磷的吸附容量;添加小分子有机质的室内模拟试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假设,糖类主要影响磷的吸附能,而氨基酸主要增加最大吸附量。有机质自身及其降解产物以不同方式影响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并据此调节湖泊富营养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8.
氧气对需氧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同一分压下,水中氧含量仅为陆地空气氧含量的1/30,水生脊椎动物氧的可利用性比陆生动物更重要。此外,氧气在水中的扩散速度只有空气中的1/10000[1]。所以,无论是生物或非生物过程中引起氧的可利用性或氧消耗变化,均显著影响水环境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因此,大多数海洋、河口和淡水较容易发生连续或慢性的低氧现象。低温下淡水水体表面结冰,限制了大气中氧扩散进入水体,或者由于热梯度而造成水体垂直分层,限制了表面水和深层水的交换,加剧了淡水水域的缺氧现状[2‐3]。因此,水体中溶氧含量较低,扩散速度较慢,变动幅度较大,较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相对于陆生动物来说,水生动物尤其是淡水动物,更易受到低氧的胁迫[4]。 相似文献
9.
10.
乌鳢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及其产生的毒力因子引起的暴发性疾病。患病乌鳢肝实质结构严重受损,细胞索结构模糊,界限不清;肝细胞肿大,细胞核肿胀,空泡化,肝细胞大面积坏死解体,被染成浅色一片。病鱼肾脏结构也受损,肾单位数量显著减少,肾间质所占比例增大,淋巴细胞增多;肾小囊腔扩大;肾小管肿胀,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甚至坏死。脾脏淋巴组织松散,淋巴细胞减少,衰老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