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2年5~7月于三峡水库试验性生态调度期间,在长江中游沙市江段设固定采样点,共采集到鱼卵和仔鱼35种,隶属于4目8科10亚科28属。银鮈、、细鳞鲴、蒙古鲌、花斑副沙鳅、翘嘴鲌、鳊、赤眼鳟、草鱼和鲢等十余种构成了该江段的主要繁殖种类,鱼类繁殖盛期在5~6月份,进入7月份鱼卵减少而仔鱼数量显著增加。估算鱼卵和仔鱼总径流量约为6.89×1010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1.1×1010粒,仔鱼径流量5.79×1010尾。鱼卵、仔鱼的昼夜和垂直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仔鱼的断面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鱼卵断面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且与流速、流态等水力学指标存在负相关性。三峡水库试验性生态调度促使沙市江段鱼卵总径流量和家鱼卵径流量均出现高峰,初步表明开展三峡水库生态调度能够满足不同水文需求鱼类的自然繁殖,对于减缓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中游鱼类繁殖的不利影响,维护鱼类种群资源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为了解汉江中下游江段的水文变化特点与鱼类早期资源分布状况,2009年6~8月在沙洋断面开展了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汉江沙洋站以上可监测到的152.28km干流江段中共有3个产卵场,产卵场总长度为42.12km,占江段总长的27.7%。产卵总量为56601.9万粒,产漂流性卵鱼类约有21种,其中拟尖头鲌、蛇鮈、双斑副沙鳅、翘嘴鲌、吻鮈、赤眼鳟等为优势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次数和产卵量与江水的流速、温度、透明度、涨落水持续时间等多个因素都有一定的关联。近5年来,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产卵场的位置也有所改变。本研究旨在为水利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以及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5.
6.
为了解汉江中下游江段的水文变化特点与鱼类早期资源分布状况,2009年6~8月在沙洋断面开展了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汉江沙洋站以上可监测到的152.28km干流江段中共有3个产卵场,产卵场总长度为42.12km,占江段总长的27.7%。产卵总量为56601.9万粒,产漂流性卵鱼类约有21种,其中拟尖头鲌、蛇鮈、双斑副沙鳅、翘嘴鲌、吻鮈、赤眼鳟等为优势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次数和产卵量与江水的流速、温度、透明度、涨落水持续时间等多个因素都有一定的关联。近5年来,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产卵场的位置也有所改变。本研究旨在为水利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以及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2012年在金沙江干流攀枝花雅砻江河口至格里坪镇江段的渔获物调查,对该区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共收集到鱼类60种,隶属于3目10科37属,各年种类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年间的种类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4年的鱼类种类组成可以分为2个类群:类群I包括2009年和2010年,类群II包括2011年和2012年;单因素的相似性分析表明2个类群之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R=1, P=33.3%>0.05)。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后攀枝花江段鱼类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有所下降。CA方法对4年间的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格局的分析结果表明:4年的鱼类群落结构分为2个类群:类群I包括2009年和2010年,类群II包括2011年和2012年, 但one-way ANOSIM分析表明2个类群之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R=0.92, p=27.6%>0.05)。SIMPER分析的结果表明,4年间丰度减少的种类多为喜流水性的鳅科鱼类和大型冷水性鱼类,而丰度增加的种类为喜流水的2种鮈亚科鱼类以及喜静、缓流生境的2种小型鱼类。 相似文献
8.
2006-2012年在金沙江下游非倒灌区域的巧家江段进行了渔获物调查,对该区域的鱼类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年际动态进行了研究。5年共调查发现鱼类57种,隶属于3目8科42属。鲤形目3科33属43种,占总种类数的75.44%;鲇形目4科8属12种,占总种类数的21.05%;鲈形目2科2属2种,占总种类数的3.51%。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0种,占总种类数的35.09%;其中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保护名录。2006、2008、2011和2012年之间的鱼类种类数(分别为36、32、37、37种)差异很小,均与2010年种类数(47)种有差异,但One-way ANOSIM检验差异在统计学上不显著(R=1, p=20%>0.05)。调查区域的优势度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上升趋势,丰富度则各年大致相当。聚类分析(CA)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对5年间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5年的鱼类群落结构可以分为2组,但One-way ANOSIM检验结果显示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1, p=10%>0.05)。SIMPER分析的结果表明,5年间丰度减少的种类均为喜流水性鱼类,而丰度增加的种类既有喜流水性的鱼类也有适应静、缓流水的鱼类。鱼类丰度在年份梯度上的变化不明显,各年间各种鱼类的丰度分布呈偏正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非倒灌区域的鱼类仍然受到流域内梯级电站修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2008、2010-2013年在金沙江下游水富/宜宾断面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金沙江一期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共采获圆口铜鱼卵苗6190粒(尾),其中鱼卵74粒、鱼苗6116尾;2013年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后在水富/宜宾断面未采集到圆口铜鱼卵、苗。各年圆口铜鱼卵苗江汛期和最大日径流量分别为:2008年6月12日-7月2日、3.79×107粒(尾),2010年6月22日-7月10日、3.47×107粒(尾);2011年6月23日-7月4日、9.58×107粒(尾);2012年6月24日-7月13日、1.22×107粒(尾)。圆口铜鱼卵苗江汛与金沙江下游的水文流量持续增长相关,卵苗日径流量高峰值与洪峰过程较一致,最大日径流量基本先于最大水文流量前出现。圆口铜鱼繁殖盛期在6月中旬-7月上旬较短时间内(2~3周)。2008年向家坝水电站截流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量为2.12亿粒(尾);2010-2012年导流施工期间早期资源补充量分别为1.65亿、1.61亿、0.82亿粒(尾),呈下降趋势;2013年无早期资源补充。溪洛渡、向家坝2个梯级大坝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圆口铜鱼卵苗向下游漂流的途径。要合理制定水电梯级调度方案,促进或引起圆口铜鱼自然繁殖过程,并降低圆口铜鱼卵苗在库区的死亡率;加强圆口铜鱼现有栖息地保护,严格控制或禁止在产卵场捕捞亲鱼;开展圆口铜鱼在梯级大坝上下游间群体交流连通性的可能性研究和圆口铜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