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人工选育的第3代中国对虾和选育的第1代凡纳对虾进行个体人工感染WSSV后,选取感染WSSV十余天但仍健康的对虾为实验材料,用22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得到抗病性状相关的特异性遗传标记99个。其中中国对虾抗病组特异性片段出现了18个,片段大小在460-2305bp之间;凡纳对虾抗病组特异性片段产生81个,片段大小在435-2287bp。77个引物在两种对虾的抗病组扩增出特异性遗传标记,其中有4个引物各获得了三个特异性片段,有13个引物各获得了两个特异性片段,其余61个引物各获得了1个特异性片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黄海1号"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1号”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进行11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方差分析和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反映在选育对虾的腹节1及腹节总长度增加,但头胸甲及腹节1的宽度降低.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为18.14%,主成分2为15.09%,主成分3为11.09%,主成分4为9.53%,累积贡献率为53.85%.分析结果显示,2个群体在横向体型因子方面差异最明显,结果与显著性检验的结论基本一致.判别分析显示,2个对虾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001).建立了2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2%~75%,P2为55.4%~79.8%,综合判别率为70.67%,可以认为逐步判别法对于中国对虾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选育群体的判别准确率(75%)相对较高,从而从形态学方面体现了选择育种的效果.[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384-388] 相似文献
4.
DNA标记技术在海洋生物质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自然界的生物来说 ,保护天然群体的基因库 ,维持生物多样性是种质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主题之一[1] 。生物多样性包括 3个层次 :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2 ] 。其中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又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是评价自然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研究生物的遗传多样性首先要找到合适的遗传标记 ,这些遗传标记应该是随机选取并能够稳定遗传 ,代表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 ,可以反映出生物个体或群体的遗传学特征 ,具有足够变异类型的标记组合。遗传标记涉及生物体的表型标记、染色体的多态性、蛋白质的多态性和遗传…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DNA探针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HHNBV是1993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从纯化的病毒中提取DNA,用EcoRl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成DNA片段,与PUC18体外重组,建立HHNBVDNA文库。从中筛选出三个重组质粒(5#、8#、9#),它们所插入的片段大小分别为:2.8Kb、0.8Kb、1.6Kb,它们分别用光敏生物素标记成探针,与感染HHNBV的病虾DNA呈阳性反应,以此利用制备的HHNBVDNA探针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来检测虾病。 相似文献
6.
赛里木湖饵料生物及渔业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赛里木湖为高山冷水型封闭湖,面积453km^2,年平均水温7度,1997年,透明度13m,离子总量2967mg/l,水化学型为SⅡ^Mg,浮游植物平均0.436mg/l,以硅藻和蓝藻为主;浮游动物平均为0.3225mg/l,以西藏拟蚤和镖水蚤为主;初级生产力为2.65Kg鱼/亩.年,自1968年引入新疆土著鱼类以来,至今未形成商业产量,1996年试引虹鳟,生长速度较佳,为开发该湖丰富的冷水资源,建议移植冷水性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改变引种结构,达到商业开发目的。 相似文献
7.
红鲤生长性状的上位性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研究了兴国红鲤(Cyprinus carpiovar.singuonensis)、荷包红鲤(C.carpiovar.wuyuanensis)和瓯江彩鲤(C.carpiovar.color)的双列杂交子二代F2的体质量和10个形态性状(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尾柄长和尾柄高)的上位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除体高外,其余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加性×加性上位性方差,其中体质量、全长、体长、头长、吻长和尾柄长的加性×加性上位性方差达显著水平(P<0.05);这10项性状的上位性方差占总遗传变异量的百分率为:体质量11.4%、全长22.6%、体长14.0%、体宽8.3%,头长24.2%、吻长17.5%、眼径12.9%、眼间距23.1%、尾柄长5.4%和尾柄高20.1%;通过3种红鲤亲本的遗传育种效应预测发现,瓯江彩鲤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能显著增加后代的体质量、全长和体长,而兴国红鲤和荷包红鲤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能显著降低后代的体质量、全长和体长。上位性遗传效应在鱼类数量性状的遗传育种中具有较重要作用。[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73-578] 相似文献
8.
9.
"高效RAPD"技术的初步研究及其PAGE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经典的单引物RAPD技术进行优化.确立了适合于多条引物(2~4条)同时参与同一反应的“高效RAPD”体系及扩增运行条件,不但实现了1次操作检测更多位点、使多样本量RAPD检测变得相对省时省力,同时还可节省珍贵的实验样品。本文采用了具有高分辨能力的非变性PAGE-银染检测方法对RAPD产物进行检测,使一般经琼脂糖电泳检测仅能分辨出不足10条谱带的RAPD产物可分辨出15~30条清晰可见谱带。非变性PAGE-银染检测方法操作安全,银染后的凝胶可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0.
溶藻弧菌对三疣梭子蟹溶菌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健康的三疣梭子蟹(平均体重176±21.3g)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溶藻弧菌,在感染后0、24、48和72h分别采集不同处理组梭子蟹的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组织,测定其中的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研究溶藻弧菌对三疣梭子蟹体内免疫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组梭子蟹血淋巴LSZ活性在感染后24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后活性显著降低(P〈0.05);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LSZ活性在感染24h有稍微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其活性又逐渐下降,且在感染48h后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梭子蟹不同组织中ACP和ALP酶活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的趋势,且感染48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表明,三疣梭子蟹感染溶藻弧菌后对机体免疫相关酶活指标的影响较大,导致机体免疫防御能力的减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