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河鲈(Perca fluviatilis Linnaeus)是新疆额尔齐斯河特有的土著鱼类,已开展人工养殖,但其病害相关研究较少。2016年,五家渠某水产推广站河鲈突然大批死亡,作者从发病的河鲈肝脏和肠道分离病原菌,对分离菌进行了传代纯化培养。结果显示,在20℃培养24 h后,ZL1能形成边缘整齐、中间微隆起、表面光滑、浅黄色、有特殊芳香气味、大小为1.5~2 mm的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能形成明显的β-溶血圈;ZL3和ZL5可形成圆形、微隆起、表面湿润光滑、灰白色、半透明、菌落大小为0.5~ 1 mm的菌落,但在血琼脂平板上不能形成溶血圈。经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16S rRNA序列比对和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鉴定ZL1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ZL3和ZL5株为迟缓爱德华菌(Edwardisella tarda)。药敏实验结果显示,ZL1株对庆大霉素、米诺环素、头孢他啶等药物高度敏感,对链霉素、青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ZL3和ZL5株对左氧氟沙星、链霉素和恩诺沙星敏感,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耐药。人工感染结果显示,分离菌均具有明显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新疆观赏鱼市场双须骨舌鱼感染单殖吸虫的种类情况,采用形态学比较具有鉴定依据的背腹中央大钩、联接片、交接器等结构,初步鉴定为寄生在双须骨舌鱼鳃部的单殖吸虫有两种,分别为角棒虫属(Gonocleithrum)的银龙角棒虫(Gonocleithrum aruanae)、相似角棒虫(Gonocleithrum coenoideum)。经资料检索,该属种在我国均未报到,故为属种新纪录,该新纪录属区别于其他属的主要特征是在身体中部有一"Y"形的性腺片和呈螺旋形卷曲的支持器。所有标本均保存于新疆农业大学鱼类寄生虫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2017年,新疆阜康市某鲟鱼养殖场的西伯利亚鲟出现大批死亡,主要症状为生殖孔红肿外突,腹部有点状出血。自患病西伯利亚鲟肝脏、脾脏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XB2,通过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并对其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定,用Mega 6.0对序列进行分析。生理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菌株XB2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单独或成对出现;产酸不产气,V-P反应呈阳性,能利用蔗糖、果糖、葡萄糖、明胶、枸橼酸;在含1%(m/V)氯化钠中能生长,高于3%(m/V)氯化钠中不生长;在4℃不生长,20~30℃均能生长,但在37℃不生长;不利用乳糖、水杨苷、纤维二糖、硫化氢、酒石酸、阿拉伯糖。进化树显示,菌株XB2与鲁氏耶尔森菌KJ812974同源性达99%。通过回感试验确定其半致死密度为2.37×104 cfu/mL。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菌株XB2为鲁氏耶尔森菌。药敏结果显示,鲁氏耶尔森菌XB2对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等9种药物敏感,对麦迪霉素、大观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等15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4.
在乌鲁木齐市周边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采样过程中,采集到大口黑鲈鳃部一种单殖吸虫(monogenean),经过形态学初步鉴定,确定这一单殖吸虫为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锁钩虫属(Onchocleidus Mueller)的异形锁钩虫(Onchocleidus dispar)。异形锁钩虫的特征主要为:背、腹中央大钩形态相似,但背中央大钩几乎是腹中央大钩的一倍,背联接片平直,两端膨胀呈圆形,有一细长、漏斗状的交接管,并在尖端末梢有点螺旋;附属片呈"钳形"。通过资料检索发现,异形锁钩虫在我国属首次报道,系我国新纪录属种。  相似文献   
5.
在调查新疆乌鲁木齐市观赏鱼感染寄生虫种类期间,从图丽鱼(Astronotus ocellatus)鳃部采集到一种单殖吸虫,经过形态学比较具有鉴定依据的背腹中央大钩、联接片、交接器等结构后,鉴定为锚首虫亚科(Ancyrocephalinae)的破坏古氏虫(Gussevia asota)。首次测定了破坏古氏虫28S rD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MG59666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虫与鲻鱼虫属(Ligophorus)、嗜丽鱼虫属(Cichlidogyrus)的亲缘关系较近,聚为稳定的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6.
新疆乌鲁木齐本地某养殖场锦鲤(Cyprinus carpio)突然大批死亡,在排除寄生虫感染后,怀疑是由细菌引起。为明确引起锦鲤大批死亡的致病菌,本实验对病鱼肝脏、肠道、肾脏等组织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通过革兰氏染色、微量生理生化反应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成功分离出两株菌,命名为CK5和CK9。两株菌都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30℃正常生长,能利用葡萄糖、乳糖、纤维二糖,并且V-P、明胶、水杨苷实验阳性;PCR扩增其gyr B基因并测序,BLAST比对后,两株菌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6%和99.0%,在系统发育树上与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枝。病理组织切片显示肝脏脂肪空泡变性,肾小管变性坏死。药敏实验结果表明CK5、CK9对庆大霉素、氧氟沙星、头孢噻肟、氨曲南、诺氟沙星等药物敏感,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苯唑西林耐药。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贝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baeri)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眼部寄生的空间分布特点,2017年4次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冷水鱼繁育基地的虹鳟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虹鳟眼睛寄生贝氏复口吸虫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检查的61尾虹鳟中,检出贝氏复口吸虫9 023只,单尾检出最多为388只。总感染率为100%,左右眼玻璃体的感染率为100%和96.7%,高于左右眼晶状体的感染率60.7%和42.6%。总平均感染强度为(147.9±11.6),左右眼玻璃体平均感染强度为(90.9±6.7)和(71.9±6.1),高于左右眼晶状体平均感染强度(7.4±1.9)和(7.0±2.1)。左眼和右眼的平均感染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平均感染强度差异极显著(P0.01)。贝氏复口吸虫在虹鳟不同部位的方均比(S~2/■)大于1,说明贝氏复口吸虫对该地虹鳟的寄生情况严重,在虹鳟的不同部位中均呈聚集性分布,更倾向于在玻璃体中寄生,存在寄生部位选择偏好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