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贵州草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贵州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质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其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于2017年11月(秋季)对贵州草海16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密度、优势种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同时利用分层聚类分析、冗余分析(RDA)和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探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采样点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6属、139种;其中蓝藻门12属、22种,绿藻门28属、69种,硅藻门16属、29种,隐藻门2属、3种,裸藻门4属、11种,甲藻门3属、4种,金藻门1属、1种;其中绿藻为优势门类,占浮游植物总数的49.64%;硅藻次之,占20.86%;蓝藻居第三位,占15.83%,金藻最少,仅占0.72%。调查期间,样点6、7、11、12的叶绿素a含量较高,均高于5.0μg/L,细胞密度也较大,均超过了107个/L。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样点7、11、12聚为一类,其优势门类均为蓝藻,且位于靠近威宁县城的沿岸带。各采样点与环境变量之间的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6、7、11、12号采样点主要受营养盐、总溶解固体和盐度的影响,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得出蓝藻受营养盐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威宁县城沿岸带的藻类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其它位点,其优势门类为蓝藻,营养盐是导致威宁县城沿岸带藻类细胞密度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摸清蝌蚪控制藻类生长的效果,用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蝌蚪和花姬蛙蝌蚪在实验室内用红枫湖水进行塑料盆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蝌蚪密度的增加,对蓝藻的总捕食量明显增加,但每只蝌蚪的平均捕食量随蝌蚪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蝌蚪不喜食绿藻,蓝藻密度降低使绿藻获得较多的营养源而大量繁殖,导致绿藻密度增加.同时展望了蝌蚪在水...  相似文献   
3.
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牛蛙(Rana catesbeiana)的入侵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掌握牛蛙在贵州草海湿地的种群分布现状及其对生境的选择特征,于2018年6-8月对草海湿地牛蛙的分布、种群数量及栖息生境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生境喜好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牛蛙的生境选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牛蛙主要分布于草海湿地上游的刘家巷及邻近区域,并向中、下游的顾家底、阳关山等区域扩散。通过牛蛙生境选择特征分析发现,牛蛙偏好选择的微生境为植被类型为草地和沼泽草甸的区域、水体类型为静水水塘和沟渠的区域、具有水深较浅(≤0.6 m)、草本盖度适中(31%~60%)、草本高度较高(31~100 cm)、地表温度较高(21℃~25℃)、地表湿度较高(41%~80%)、离干扰源距离适中(101~500 m)的特点。牛蛙偏好生境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体类型、植被、水域深度、温度和干扰强度是影响牛蛙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牛蛙在草海湿地已占据一定的生态地位,并呈泛滥孳生趋势。应根据牛蛙的生物学特性(如食性、繁殖特性、生境选择特征等)对已形成自然种群的牛蛙进行综合治理,避免其在草海湿地的进一步扩散,使其对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处在可控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资源状况,促进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于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采用样线法、访谈法和诱捕法等方法多次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相似系数对梵净山、雷公山和佛顶山3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相似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梵净山保护区至今已记录到两栖动物42种(亚种),隶属2目9科21属;其中,川南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huannanensis)、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和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贵州省两栖类新纪录,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为保护区两栖类新纪录。区内两栖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共计35种,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7种。在物种相似性上,梵净山与雷公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性为0.68;梵净山与佛顶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系数为0.61。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蝌蚪对饮用水浑浊度的除浊效果,为进一步探索利用蝌蚪改善饮用水质量的可能性提供依据,采用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蝌蚪对不同浊度的百花湖水进行除浊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第2天初始浊度值由4.1NTU降低到3NTU以下;试验第6天初始浊度值由6.3NTU降低到3NTU以下。密度为0.625个/L的蝌蚪对不同浊度的除浊效果均达显著水平(P<0.05);由于种内干扰效应,在一定浊度范围内平均每只蝌蚪降低浊度的能力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6.
2014年6月16日~6月22日,在贵州省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资源监测过程中发现1个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新纪录——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 Ye,Fei et Matsui,1995)。标本现保存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标本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